前言:在撰写临床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临床医学专业方向建设的长期实践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第一篇:临床预防医学教育论文
一、预防医学教学在临床专业学生中的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片面地认为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即可,《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课题组以前的调查发现,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学生仅占45.6%,另外有调查表明,仅有不到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有兴趣,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安排实践教学。但临床学生具有着眼于微观个体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特殊属性,仅仅靠预防医学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全局观,很难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综合职能如何实施及其有何社会意义。
3.预防医学教学滞后于时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需要基层医疗工作者具有“六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很显然,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仅仅重视临床医疗能力培训的模式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仅仅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六位一体”综合能力也不合时宜。不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内容与模式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基层工作岗位。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医学生换位思考缺乏的因素分析
1.1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知识轻人文的弊端。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许多学校虽已开设人际交流方面的课程,但多为选修课,学生对医患关系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学期间偏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质修养、交流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估计不足,造成只关心病、不关心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医学领域中电子技术、超声、激光等先进仪器与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医患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物的对话。同时由于法律上的“唯科学性”规定,为了确保医疗上的“科学性”,也为了尽量杜绝医疗纠纷,医生依据各种化验指标、图像、仪器检测的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目前的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诉说不再重视,医者与患者的直接交流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医生在感情层面上忽略正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导致医患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医学工作的对象变成了疾病而不再是病人本人,患者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似乎变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临床教学是医学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最后教育阶段,在医疗实践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的阶段。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增长才干。临床实践也有利于增进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弥补传统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不足。
1.2职业道德操守的相对滑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不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学校都过于重视卷面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学生们因此每天陷于题海之中,只重视考试成绩。到了大学阶段,仍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学习成绩的高低又决定了奖学金及将来的就业状况。学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接触,对社会了解少,缺乏人际交流经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致使有些医学生存在急功近利,重业绩轻操守的思想。
2加强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2.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医学生如果缺乏人文修养,没有高尚的医德,医患沟通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医学教育要注重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提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方式,把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医学生的气质、修养、人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2转变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转变传统的“以医为尊”的观念,树立现代的“以患为尊”的观念。通过观念的转变,做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对治疗的需求及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温暖,对医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增进医患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摒弃“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不能将患者只看作某种疾病的“载体”,而应该意识到病人首先是一个正在遭受病痛的鲜活生命个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思想观念与医疗行为上,全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治疗思维。其内涵在于医生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心情,了解患者的需求,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改变“看病不看人”的医疗不良习惯。医学生要意识到,患者因为受高度的生理和心理敏感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以及医疗风险等问题会出现与平时不尽相同的表现。所以需要培养对患者的同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好地弥补由于医患角色不同而导致的情感体验差异,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正不断影响着临床医学教育的管理工作,如何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开展临床教育工作,成为医疗改革环境下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简述临床医学的教育现状,详细分析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受到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营养,深入探讨针对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效对策,旨在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份助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医疗法律
一、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医疗法律法规无法与医疗卫生条件形成配套关系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就目前现有的医疗法律来看,有关部门只对患者的利益保障和权益维护有着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临床工作者的应享权利和待遇。因此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在维持新医疗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下医疗、教育、法律等多方领域的工作者们需要认真面对并加速解决的问题。虽然从事临床医疗的执业医师们得到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的部分法律保障,但并未见有关部门出台任何法律法规有关于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方面,这种情况已经对我国当前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造成严重影响,致使相关法律法规对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保障缺乏严重的现象甚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详细规定了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要求了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生对应该接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基础标准。临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临床医学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训都是由临床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的。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将临床教学规定为全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满足培养方案中的要求,才能培养出优质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受到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影响
(一)从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概述
1.1临床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
1.1.1社会性的教育本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健康、疾病与其他动物的健康、疾病之间的差别在于人的健康的社会性,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因素,与人体健康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经典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和防治均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J。因此,临床医师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那么临床医学教育明显具有社会性。
1.1.2精英性的教育规模临床医学教育在量和质上都体现出其精英性特征。在数量上,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医药卫生教育资源的数量决定了临床医学的教育规模;在质量上,临床医学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这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过程,能够培养出为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任的高水平卫生人才,从而给医学教育资源规划运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实践性的教育过程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对象是人体,最终目标是生命健康,从而要求有精细程度极高的实践;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因此,临床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长,占整个教学的比重大,必须有临床见、实习这个环节;理论授课可以传承许多临床经验但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验证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1.4高值性的教育成本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实践设备、实验用的标本以及实验用的试剂和药品,同时由于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趋于个性化教育,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和器材资源都要很大。因此,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