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林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各相关单位: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都做出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批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今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为区域林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提出要适时启动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
为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探索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经研究,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中国林学会决定于*年9月下旬在我国沿海城市共同举办“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会期2~3天。会议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和中国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协办,中国林学会学术部、中国林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分会)、有关省林学会共同承办。现广泛征集会议交流论文,并就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
二、征文内容
一年来,市林学会在省林学会和市科协的指导和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当前林业生产科技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动员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在开展学术考察、交流、送科技下乡、科技研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林业局及市科协关于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的文件精神,落实“科技兴林”的基本方针,去年,我市各级林学会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1、不断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
去年,特别是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我市各级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墙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我市林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动态,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如在*年年初,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争当‘森林’小卫士”活动,向中小学生、青少年宣传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包括义务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的保护、制作植物标本、学习植物种类的识别等,使参加者增强了生态意识。*年6月上旬,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开展林业科普宣传活动,展出了林业科技知识、科技成果、林业政策等图片知识资料,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2、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咨询活动
一年来,市林学会在省林学会和市科协的指导和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当前林业生产科技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动员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在开展学术考察、交流、送科技下乡、科技研究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林业局及市科协关于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的文件精神,落实“科技兴林”的基本方针,去年,我市各级林学会积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1、不断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
去年,特别是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我市各级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墙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我市林业生产和科技发展动态,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如在*年年初,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争当‘森林’小卫士”活动,向中小学生、青少年宣传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容包括义务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的保护、制作植物标本、学习植物种类的识别等,使参加者增强了生态意识。*年6月上旬,市林学会、市林科所在森林公园“绿色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场所开展林业科普宣传活动,展出了林业科技知识、科技成果、林业政策等图片知识资料,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2、积极开展林业科技咨询活动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市园林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这是我们园林系统的一件大事、好事。首先,我代表园林学会的全体会员,对组建园林学会给予大力支持、帮助的市科协、市民政局的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园林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我简要向大家通报一下我市城市绿化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加快城市改造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工作,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建成了一批广场、公园、游园、景点,住宅小区绿化、单位庭院绿化成效显著。到目前,全市有*公园、儿童公园、云冈公园、口泉公园、新*公园、生态博览园、御河园等公园七个,广场八个,游园景点十多个,景点雕塑六处;在全市十一条主干道、四十五条次干道共栽植乔木约5.9万株;共创建了392个园林化达标单位;在*苗圃、*苗圃和*苗圃(总面积163公顷)育苗80多万株。到20*年底,全市绿化面积2434.5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8.04%,绿化率达到2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1m2/人。
今年是创建园林城市的第二年,是关键一年,也是市园林局成立后开展工作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广泛宣传,大胆改革,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完成了30条路(街)的新植和37条路(街)的补植任务,道路绿化新增绿化面积7.07万平方米;完成了公园、小游园、广场的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4.99万平方米;创建了8个园林式居住小区,新增绿化面积7.78万平方米;创建了10个园林式单位庭院,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了18处景点的新植、补植和改造任务;完成了23块街头绿地的建设,种植了攀援植物7000多延长米,新增绿化面积1.47万平方米;在*苗圃、*苗圃、*苗圃栽植了3.67万株乔木、6.49万株灌木;完成了*观光园二期工程,新增绿地面积88万平方米。截止七月底,共植乔木4.64万株,灌木129.64万株,花卉16.29万株,草坪8.97万平方米。全市城市绿化建设总投资为5400多万元,其中,专业绿化投资2400多万元,社会绿化投资3000多万元,预计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预期的工作目标。
尽管我市城市绿化工作成效显著,跃上了新台阶,但由于存在底子薄、速度慢、欠帐多、标准低、管理差、全民绿化意识差等问题,与全国及全省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名称不相匹配,与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差距,明确目标,全民动员,奋起直追,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建设主题,加快我市城市绿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