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大概念

历史大概念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历史大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大概念

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课程设计

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对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为例,利用“大概念”为整合依据,明确单元教学核心概念,以“大思路”为整合路径,突出单元教学理念方法,并结合“大情境”,力求真实情境呈现单元教学的生活价值,从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大概念已成为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整合的先导: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它是学科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既是各种逻辑关系的核心,又可以使事实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利用。单元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围绕主题构建单元学习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既能充分揭示学科内部知识间的纵横关系,联结不同学科的知识链,又能整合真实情境与抽象概念,利于促进学生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水平。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例,这部分内容分散在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必修二第四章、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和选修中的海洋地理模块。内容的碎片化和重合性呼唤单元教学的整合设计。

二、整合的路径:单元教学

立足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并非将大概念所包含的概念、观念或论题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基于学科性质或跨学科关联的基础上,梳理概念体系,细化概念分级,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预设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来组织开展。

(一)以“大概念”为整合依据,引领单元教学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哲学史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在中国也倍受青睐。老一辈学者如熊伟先生,今日中坚学者如陈嘉映、王庆节、孙周兴、邓晓芒、倪梁康、张祥龙教授等,都为翻译海德格尔的著作,介绍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贡献巨大,成绩斐然。就连一向很少涉足翻译领域的靳希平教授,也翻译了一本洋洋几十万言介绍海德格尔生平思想的著作《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下简称《大师》)。海德格尔的魅力可见一斑。青年学者和学生对待海德格尔就更不用说了。“趋之若鹜”是我10年前做出的评价。今天大概依然如此。

海德格尔的一生毁誉参半,一件主要的事情是他与胡塞尔的关系。尤其是这里涉及他们对纳粹的态度以及在纳粹时期他们所受的不同待遇等,比如,胡塞尔不允许在大学授课,出版受到审查,而海德格尔却荣登大学校长宝座,在学术界如日中天;胡塞尔对纳粹保持沉默,本人被边缘化,并受到迫害,而海德格尔却与纳粹打得火热,如鱼得水,因此他与胡塞尔分道扬镳,他后来对待胡塞尔的态度,包括不出席胡塞尔的葬礼等等,在人们眼中就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虽然后来海德格尔多次表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过辩解,似乎也得到了人们的谅解,但是这毕竟是一段历史,而且是一段与他的老师,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的关系的历史,一段与纳粹——那个时代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历史无论轻重,总是需要承受的。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关系也是倍受关注的事情。阿伦特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小他17岁,两人保持情人关系秘密往来两个学期。阿伦特后来成为国际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哲学家。时至今日,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情书还不能完全公开,但是依据阿伦特保留的这些情书,还有她写给其他人,包括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这一段恋情也已昭示天下。在两人的交往中,海德格尔一直居主导地位。阿伦特离开海德格尔,固然为了保护自己,主要还是因为海德格尔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前程而要求她离开。虽然几十年后二人重叙友情,阿伦特似乎也原谅了海德格尔,但是终归心有不甘。

中国人讲究道德文章。以此评判,海德格尔实在是不值得推崇的。《大师》的英译本加了一个副标题《在善恶之间》,大概多少也反映出一点这样的倾向。人们也许会觉得遗憾:如果海德格尔没有那段与纳粹的瓜葛,假如阿伦特不是名人,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有多好啊!我倒是觉得,人们可以评价海德格尔这个人怎样,但是也可以把学术与学术以外的东西分开。作为哲学家,其实我们可以只看海德格尔留下来的学术著作,这样,我们也可以只对他的思想做出评价。但是,即使在这种视野下,对海德格尔依然褒贬不一。称赞他的人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批评他的人则认为他把哲学搞坏了,对哲学产生很坏的影响。在我看来,好也罢,坏也罢,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海德格尔的著作很多,我没有全读过,只读过他的主要著作,特别是早期的一些著作。说实话,我不喜欢海德格尔,但是我承认他很重要,因为他提出和思考的问题是在哲学的主线上。我不认为他对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推进了多少,给出了什么有创建的答案。西方的一些评价也认为,海德格尔最大的贡献不在他对问题的解答,而主要在于他的提问方式。但是我认为,正由于他的问题是在哲学史的主线上,因此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才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是“是”(Sein)的问题,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要研究的那个“是本身”。上至柏拉图、巴门尼德,下到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几乎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无不讨论和重视这个问题,为它贡献出聪明才智。

海德格尔的著作以难读难懂著称,对于中文读者尤其如此。但是我认为,中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加剧了这种难读难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概念“Sein”和与之相关概念的翻译。我们不是把它翻译为“是”,而是翻译为“存在”。为了迁就这个翻译,我们还抛弃了“Existenz”一词的本来译法“存在”,将它改译为“生存”或“实存”。当然,这里主要是理解的问题,不仅是对海德格尔一个人著作的理解,而且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理解,对西方哲学最核心的概念和问题的理解。

点击阅读全文

政治智慧宪政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理论上说得通的,实践中未必都行得通;理论家的智慧在于发现并证明现实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引导人们从必然走向自由;宪政问题大概是理论与实践、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纷争最多、矛盾最尖锐的领域;着眼于中国的宪政研究和宪政建设;历史回顾、概念的基本含义、相关的基本制度、瑞士的相关制度和实践、前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转型实践中的教训、前瞻性研究等,具体资料请见:

内容提要:理论家的智慧在于发现并证明现实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引导人们从必然走向自由;政治家的智慧则在于创造并实现代表未来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把治国安邦的规律转化为万世遵循的体制即宪政。宪政是人类近几百年来探索治国安邦基本规律的结晶,是超越了国界、种族和代沟的最高政治智慧,是容纳多样性的权力结构与蕴含最低人权保障标准的法治的有机结合。

实践中行得通的,理论上一定说得通;理论上说得通的,实践中未必都行得通。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激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也引起了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永无休止的纷争。宪政问题大概是理论与实践、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纷争最多、矛盾最尖锐的领域。2009年中国方正出版社推出的《宪政概念双语丛书》,从比较法的角度回答了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读过这套丛书之后,有关的纷争或者矛盾也许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至少会更加平和、理性地批评对方。

《宪政概念双语丛书》是我在瑞士弗里堡大学联邦制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提出倡议,由该所国际合作与咨询中心与湖南大学法学院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我们不指望学术著作对政治改革进程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好的学术著作可能对政治改革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术成果越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越有可能在中国得到应用。

这套丛书不是挑选已有的著作,而是基于如下三个理念和宗旨组织瑞士学者撰写的:一是立足瑞士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宪政基本制度,再现西方国家探索宪政的思想进程,甄别出必要的、过渡性的和附属的宪政制度,从而增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二是结合瑞士和其他国家的宪政经验和惯例,系统而准确地阐述宪政基本概念,为有关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寻找基点。三是着眼于中国的宪政研究和宪政建设,向中国学者和决策者以及所有关心未来宪政改革的人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和备选方案。

该丛书的第一批共有六部,即《地方分权———比较的视角》、《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法治》、《宪政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宪法》和《瑞士的联邦制》。这六本书涉及的主题都是现代民主国家在宪政建设的进程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哲学

【内容提要】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又一次更尖锐地摆在面前。本文提出: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根本观点和具体论断;二、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善于破坏旧世界与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关系;三、在社会学学科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社会学的两种形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根本观点/具体论断/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革命批判型社会学/维护建设型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学

【正文】

20年前,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我从英国寄回一篇题为《从伦敦几处纪念地看马克思和他的学说》的长文,1983年3月5日,光明日报用整整一版加以发表。18年前,我从英国回来后,撰写的第一篇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题为《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发表在1985年7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在本学科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又一次更尖锐地摆在面前,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回答。同时,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学者也有必要对自己过去发表的观点进行回顾和审视。我想用这种方式纪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科学巨匠”马克思。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正确区分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

近些年来,我一直论证这样一个观点: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分清它的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所谓“根本观点”,就是那种今后的实践只能进一步证明它而不能推翻它的一般原理。这主要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的基本原理,如作为辩证唯物论精髓的“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活的灵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各个学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社会、权利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原理。所谓“具体论断”是对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事物、现象、过程作出的判断。

点击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

【内容提要】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又一次更尖锐地摆在面前。本文提出: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根本观点和具体论断;二、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善于破坏旧世界与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关系;三、在社会学学科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社会学的两种形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根本观点/具体论断/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革命批判型社会学/维护建设型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学

【正文】

20年前,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我从英国寄回一篇题为《从伦敦几处纪念地看马克思和他的学说》的长文,1983年3月5日,光明日报用整整一版加以发表。18年前,我从英国回来后,撰写的第一篇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题为《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发表在1985年7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和诞辰185周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大背景、大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在本学科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又一次更尖锐地摆在面前,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回答。同时,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学者也有必要对自己过去发表的观点进行回顾和审视。我想用这种方式纪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科学巨匠”马克思。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正确区分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

近些年来,我一直论证这样一个观点: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分清它的根本观点与具体论断。所谓“根本观点”,就是那种今后的实践只能进一步证明它而不能推翻它的一般原理。这主要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的基本原理,如作为辩证唯物论精髓的“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活的灵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各个学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社会、权利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原理。所谓“具体论断”是对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事物、现象、过程作出的判断。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