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保险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农业保险可以有效的抵御,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属于一种扶持的制度和政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农业保险可以让保险农户在作物遭受灾害后及时的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有效的分散风险,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农业保险的信息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不断致力于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增长保险的覆盖面,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户数和保险品种数目不断提升。如果农业保险以及管理仍然采用外向粗放型这种没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模式,势必会降低勘察定损等重要环节的科学性,农业保险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持续提升。这就需要在农业保险中引入农业信息化技术,以此有效的提升农业保险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在信息全球化的带动下,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国内简称的“金农工程”已经和全球部分农业科技进行联网,形成了适应信息化背景的科技、农业工程。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国内乡镇乃至村的基层农产品种植信息也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内出现很多实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媒体宣传、售卖农产品的农村合作社,为了保障其产地、产品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用产品生产以溯源地的形式进行查询,就肉食加工而言,国内社会如今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没有免疫标识的牲畜不允许进行屠宰和加工并在市场上流通,生产的肉食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即使肉食在市场上已经流通,还可以借助网络查询和牲畜养殖相关的信息。如今,农业产品的信息趋于完善,同时在互联网信息的推动下,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在不断增强,标志着各种一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农业产业会进一步充实。如今国内农业生产已经走出传统的模式,我们已经引来“精准农业”时代。
二、农业保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1.“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宏观数据源可以由遥感“3S”技术提供,作为遥感数据补充和矫正的辅助数据源,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遥感技术R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无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则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来自二者的信息进行精确的分析,以便于形成直观的并容易读懂的信息,供人们在做出宏观决策的时候进行参考,这有利于信息的精确性直观性,保障信息发挥做大的效用。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害的时候往往显现出很强的地域性以及连带性,这主要是自然灾害一般规模较大,如遭受暴风雨、洪涝等灾害相连的市县、地域上接近的区域都会连带受灾,同时自然灾害没有作物的选择性,区域内不同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都会不程度不一的损失;特别是山区或者高原地区的小区域自然灾害具有更为强烈的灾害区域连续性,灾害发生在相对集中的区域。种植业的病虫灾害、养殖业等灾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这种类型的伤害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发生,其区域范围更广。这就要求保险公司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在选择“3S”技术的过程中,一般全球定位系统使用于区域较小的自然灾害、再辅助无人家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往往使用于受灾范围较大的区域。
2.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因为没有充足的掌握养殖统计信息,也就无法充分的了解各个养殖环节,特别是区域基层的畜牧部门缺失牲畜接种、免疫等的管理,保险公司对牲畜的免疫、出现的疫情信息、出栏情况等无法及时的获得,因此保险公司中的管理部门无法确定发生的保单以及赔偿案件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所以常常出现恶意骗保的事件。引入养殖业数据款管理系统,实时的共享省级平台的数据,不仅可以让管理更加精确,其工作的流程更少,强度也有效的降低。使用数据库系统,从整体上结构化数据,让互不相干的数据产生内在的联系。不仅如此,数据的整体还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以及多个用户共享并使用,数据冗余的情况大大的减少,储存空间有效的减少,数据之间亦不会出现不兼容和不一致的情况。
三、农业保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议
1.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基础建设
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时间较晚,发展的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这直接的致使国内农业信息化进程速度缓慢,存在包含国内采集农业基本生产信息的程度不高、产品流通信息的速度较慢、使用的农业信息技术科技含量较低等在内的各种问题。强化农业信息的采集速度,加快农业信息数据的联网脚步,加快建设和农业信息数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国内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2.农业信息共享与农业信息技术共建
建设农产品数据库、专家系统、灾害风险系统等资源库,对经营农业保险而言具有很好的帮助,可以有效的管理数据化以及确保风险水平和保险标准相符。就数据信息的建设而言,国内国家保险公司均致力于研究有效的管理,以实现承包和理赔数据的和谐共存,重复的对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进行建设会让资源极大的被浪费。不仅如此,农业应用信息在管理的标准、建设、语言描述等上具有很大的差别,应该研发一些可以在信息接口、兼容软硬件的应用软件,合理的解决较差兼容性的问题。单一或者综合出现以上各种因素,会让信息的交换、传播和使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收集的农业信息流传范围较窄,仅仅在一些农业企业或者农业管理部门中使用,信息的共享性有待提升。就一些已经使用的农业信息系统而言,表达的知识以及推理的应用结果等存在程度不一的缺陷,从整体上看功能有待提升、兼容性较差,推广和应用不利。就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而言,在政策、物力、财力等的影响下,农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速度较慢。对其进行建设的时候,使用单位没有统一的规划而是简单、多次、重复的建设。如,建设的四川省养殖业牲畜管理系统。其主要在提供养殖业牲畜保险的保险公司以及四川省畜牧兽医管理局中使用,因为需要精确的管理数据以及承保理赔信息监控,在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过程中一般出现相同性和一致性,但是在建设的时候却出现重复、多次、浪费资源的情况。
3.加快农业信息的差异化建设
农业保险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较强,不仅需要科学的对损失进行衡量,还需要对保险的作物全面的反映其实际的生长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并精确的结合农作物生长周期。在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般和资源勘查等技术有效的结合,如果适应性不强需要现场进行二次确认信息。在农业保险实践中使用“3S”技术,让传统的农业保险查验标的和出险后的查勘、定损办法有一定的改变,基本实现了科学化、定量化的作业即:“按图承保、按图理赔”。在实际对其操作的时候,它主要以发生灾害之前和发生灾害之后农作物反射光谱的频率之间的差异开展解释灾害以及评估灾害工作。在农业灾害的诸多遥感监测方式,一般认为判定并识别灾害的重要指标因子为: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当农作物受到洪水、暴雨等大面积灾害的时候植被指数才能发挥作用,被测量农田的损失情况才能被直观的反映,才能够和受灾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等要素有效的结合开展综合的评定。笔者深入的研究了四川省种植水稻的保险,再保险期间主要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作为理赔的主要依据:移栽成活期--拔节期—扬花灌浆期,不管是农业保险亦或者是理赔都需要以这三个周期作为参考,以便于准确的厘清实际情况,辨别水稻遭受灾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是否符合保险的标准。人工鉴定作物生长周期为信息技术的参与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因为四川省在地缘限制下,相同的区域一般会出现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水稻,这就要求人工介入,开展相关制定损害标准的工作,无法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在农业保险中引入信息技术我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并开展多次的实践工作,保险公司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不同方式的尝试,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建设速度慢、人员素质水平低等,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对农业保险中引入信息技术造成很大的阻碍,进展缓慢,层次较低。就国内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探索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引入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都给保险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对保险公司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今后要以现有运用信息技术为基础,进一步改良“3S”技术,以便于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相匹配,更好的推进国内农业保险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质量。
四、结束语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农业保险具有广阔的市场,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国家也致力于农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当前,国内处于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农业保险发现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对信息技术在农业保险中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论证。同时,我们要认清该阶段阻碍在农业保险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农业保险在经营的过程中管理风险和经营的效率不匹配,主要表现在缺少信息的支撑导致信息不对称、理赔效率过低、道德风险等,这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提升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兰惜.信息化融入四川农业的历史选择——推进四川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3(09).
[2]唐江云,李晓,向平,曹艳.基于SWOT模型的四川省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2).
[3]向平,唐江云,李晓,雷波,谢国禄,熊晶晶.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杂交水稻.2011(02).
[4]李继宇,张铁民,彭孝东,闫国琦,陈瑜.小型无人机在农田信息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0(05).
[5]赵世秀.黑龙江垦区相互制农业保险效益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
[6]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09).
[7]魏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风险及防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作者:刘海军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