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金融风险的测度成因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结合指标变量法和网络模型法测度了中国各金融子市场和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现近年来中国金融风险有走高的趋势。进一步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过高,金融机构融资投资期限错配现象严重,金融创新增强而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上,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不断上升等角度分析了中国金融风险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强化约束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健全中国金融监管体、,定量测度金融系统性风险、配合货币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测度;成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创新的不断增强,金融效率的不断提高,中国金融系统蕴含的风险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多次表明须要防范金融风险,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如何有效地测度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成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应对,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通过数量经济学中的定量方法对中国金融风险进行量化的测度,然后分析当前中国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对当前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金融风险的测度
关于金融风险的量化测度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指标变量法、网络模型法、条件在险价值法和边际预期损失法。其中,指标变量法是从日常对风险的监测以及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经验中所挑选出来一定的指标来判断金融风险的状况。网络模型法是在指标变量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各金融子市场相互关联的特性,构建网络模型来测度金融风险。条件在险价值法是指一个金融市场在其他金融市场处于某种程度的极端风险状态时,就其处于特定VaR水平下的条件在险价值来判断该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边际预期损失法是通过预测单个最大损失发生情况下对平均发生损失的度量的方法来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在分析研究了主要的量化金融风险的方法后,通过Illing等(2006)提出的“金融风险压力”指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用指标变量法和网络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中国各金融子市场和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方法为先通过相应的指标来测度各金融子市场的风险状况,计算出各金融子市场的风险指数,得到各金融子市场的风险指数后,再通过一定的加权方法来计算整个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考虑到各金融子系统市场间存在严重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时变权重方法来作为计算整个系统金融风险的权重方法,具体计算公式为:FRSIt=(zit×si/si)*Ct(1)其中,FRSIt为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作为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指标。zit为第i个金融子系统市场的风险子指数,关于金融子系统市场的选择,本文选取了当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7个金融子系统市场,包括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市场。银行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3个月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3个月期定期存款利率之差来衡量,股票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中国上证指数GARCH波动率来衡量,债券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中国剩余年限1年国债收益率与剩余年限10年国债收益率之差来衡量,保险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原保险赔付额除以一年滚动时间窗口最小值来衡量。房地产市场风险指标选择了中国国房景气指数GARCH波动率来衡量,外汇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GARCH波动率来衡量,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风险指标选择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年平均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之差来衡量。为了消除各金融子市场风险衡量指标单位的不同,本文将计算出来的各金融市场风险衡量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将计算出来的值减与最小值,再除以最大值减去最小值之差,即(zit-min)÷(max-min),通过此种标准化的处理可以把所有指数处理为0~1之间纯数值。本文选取了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数据,计算出来的各子金融市场的风险指数如图1所示。si为各金融子系统市场的权重,它通过各金融子系统市场指数与GDP建立SVAR模型得到的各自对GDP冲击的累积响应函数值来确定各自的权重。Ct为各金融子系统市场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对公式(1)的计算,中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变化情况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金融风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较大的上升和波动,后来进入相对平稳期,近年来有走高的趋势。
三、中国金融风险的成因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风险的形成是伴随着金融的出现而出现的,只要出现金融融通行为就会出现违约的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而已。本文主要分析中国金融风险上升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金融风险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过高。中国人民银行曾经规定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率不得高于75%,即每个银行的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率不得超过75%,但是基于银行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考虑,这一规定在2015年已被取消,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数据,2015年后中国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总的资产负债率为91.3%,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92.3%,证券类金融机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2.4%,保险类金融机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9.1%,这意味着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中有超过90%以上的资金是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负债而非自有资本。金融机构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存在较大的杠杆效应,这样虽然可以加快金融规模的扩大,并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出现经济下行,金融机构的投资出现损失的时候,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兑付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往往都存在较大的关联性(通常都有同业拆借的现象),一旦出现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兑付危机,可能会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债务人“挤兑”现象,促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
2.金融机构融资投资期限错配现象严重。近十年来,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出现的结果是中长期存款利率和短期存款利率差距不断缩小,中长期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的差距也不断缩小。这导致了存款人更倾向于短期存款,贷款人更倾向于长期贷款,使得当前中国银行机构的存款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而贷款主要是长期贷款,其他金融机构也随着主流的趋势同样是负债资金主要是短期资金,而资产主要都是长期,虽然金融机构有“借短贷长”的功能,但是如果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都是短期资金,而资金使用主要都是长期投资,这种融资投资期限错配现象严重的话,势必会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
3.金融创新增强,而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在全球范围要求不断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欧洲和美国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创新不断增强。各种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各种新的金融市场在中国金融业中不断呈现。各种金融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金融规模的扩大,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金融效率的提升,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增加。由于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出现,本来就会加大金融风险,而同时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对很多新出现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都产生了监管未能及时跟上的情况,导致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比如2018年集中爆发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暴雷”事件就是金融创新而监管没来得及跟上导致了金融风险的急剧上升和爆发。
4.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金融信息不对称是指金融交易的双方有一方对信息了解得多一些,另一方对信息了解得少一些,比如大家把钱存去银行,银行把存款用于什么投资,银行会比存款人更为清楚,同样借款人去银行贷款,得到贷款后实际用于什么用途,贷款人会比银行更为清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般而言,金融机构了解的信息会比其他人了解的信息更多,这就是传统的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家对信息的了解,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会在互联网上定期公布自己的财务报告,使得大家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但是由于金融机构拥有更为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收集能力,金融机构确实对它自身的客户(借款人或贷款人)的信息了解程度会大幅上升,但是各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或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了解却没有大家想象的增加那么多,虽然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但是金融机构是否有“财务造假”问题大家却不知道,另外由于财务报告往往存在“滞后性”,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出现的问题,可能在现在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没能呈现出来。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能反而使得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了,而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增加,加上上文提到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象,使得金融机构可能会投资更具风险的产品,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家并不清楚金融机构的投资对象,而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又是来源于负债,投资更高风险的产品,收益往往会越大,虽然风险更大,但是得到的收益主要给金融机构,而投资失败出现的损失往往是又金融机构的债务人共同承担,所以金融机构投资高风险产品的动机会不断增强,这又导致了中国整体系统性风险的增加。
5.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不断上升。近年来,由于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金融机构投资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也有所下降,从而出现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企业“惜贷”的现象,这从中国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就可以看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使我们意识到中国金融资产有“脱实向虚”的现象。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吸收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的投资,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太大的问题,但是金融资产脱离实体经济,大量投资向虚拟经济,这比如导致“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出现,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破灭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不断上升,直接导致了中国金融风险的增加。
四、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
从本文图2中的中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变化情况来看,中国金融风险有逐步走高的趋势,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受金融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和防止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认为应对和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对策为:
1.强化约束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过高,融资投资期限错配严重,创新过度,大量投资高风险资产和“脱实向虚”是当前中国金融风险逐步走高的主要原因,数据表明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大量的负债是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获得的,金融创新也主要是通过“表外业务”途径实施,同时高风险资产投资和“脱实向虚”的投资都是通过“表外业务”来实现,强化约束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改善融资投资期限错配,阻止金融机构过度创新,减少金融机构大量投资高风险资产和“脱实向虚”,对有效降低当前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健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中国过去十来年金融创新不断增强,但中国金融监管还是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2018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调节。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关经营指标和业务的监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证券公司相关经营业务和指标的监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和指标的监管。2018年3月才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和指标进行监管,但仍然是实行各部门负责相应金融机构的分业监管模式。此种监管模式的问题是,当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无人监管”的局面。比如当“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和混业金融机构或集团出现的时候,这种新的金融业态使得中国的各个监管机构都认为是该机构应该由其他金融机构监管,从而造成了对这些新业态机构“无人监管”的现象,而由于这些金融机构缺乏监管,造成了这些机构违规操作,甚至欺骗融资、非法集资,非法投资高风险资产等。这些行为不仅对普通老百姓产生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整个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大大地造成了金融风险的上升。因此健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到各种金融机构都受到相应部门的有效监管,对当前减低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定量测度金融系统性风险,配合货币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金融风险的管理越发困难,而且如果对各个金融机构都进行强力的严格监管,势必会产生巨大的监管成本,同时会导致金融机构效率降低,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根据上文中提出的量化金融风险的方法,测度出中国总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定期测算和编制,当整体量化后的金融风险压力指数过高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配合货币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当金融风险指数较低时相应放松一些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这样既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也可以有效地释放金融机构的活力,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
作者:罗安邦 姚雪松 徐飞 单位: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