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危机与生物业进程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危机与生物业进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金融危机与生物业进程

1历次经济危机下的新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一般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科技革命并不等同于产业革命,它是指人类在科技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革新了传统的技术与工艺过程。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直接改变了社会与经济的根本面貌,方可称之为产业革命。一般说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五次产业革命,这是指先后发生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和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这里,我们仅以美国、日本在20世纪两次重大经济危机为例,分析经济危机与产业革命的关系。20世纪初,美国通过石油开采、冶炼、电力与电气技术创新与运用,推动钢铁、汽车、化工、电气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扩张,逐步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1929年美国汽车销售量突破500万辆。随着投资过度,竟争加剧,宏观失控,产能过剩,随即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在整个经济大萧条期间强大外部力量的冲击下,政府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找出路,通讯、化学合成、有声电影等新技术逐渐成熟与应用,带动了电信、无线电、合成材料等新型制造业迅猛发展,促进经济回升,到1939年美国逐步进人以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走出经济危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爆发全球性石油危机。在石油危机中,以化工、钢铁、汽车等“烟囱工业”为主导的美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这也迫使美国大力推进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新型产业发展。1979年互联网技术首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该校一大批人才和有关技术被纳人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后来克林顿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于1993年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科研创新的投人力度,并在企业创新的推动下,使本来是军事用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民用化和产业化,新经济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美国通讯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IT与网络等产业引领世界成为新经济主导力量。1993年美国工业增长的45%是由高新技术产业所带动,而传统产业规模相对缩小,钢铁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下降到1.6写;汽车工业从3.7%下降到2.1%。1973年石油危机暴发后,日本低附加值的产业遭遇严重打击,迫使日本政府重塑产业结构,一方面改变技术引进方式,侧重购买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最新技术,从60年代的不到5%,到70年代提升到30%;另一方面加大新技术开发力度,特别是大力开发节能技术,迫使产业结构重心向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低耗能产业方面发展。同时,日本抑制传统产业规模扩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从而扭转局面。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GDP实际上增长了47%,而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只增长了17%[lj。纵观经济危机历史,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经济危机是推进产业革命的巨大外部力量,每当经济危机来临后,迫使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实行政策引导,与企业共同为摆脱危机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尽快走出困境;第二,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是各国政府与企业走出困境的基本路径,也是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危机的主要出路;第三,在每次重大经济危机后的产业革命过程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一大批新型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经济危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机

危机是一种灾难,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机遇。经济学家熊彼特把经济危机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毁灭的过程。这就是说,危机中往往存在着机遇,而且更可能是机遇大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经济体系本身存在的巨大问题在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也在危机中毁灭旧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与设备,催生出一大批新型产业,调整并升级产业结构,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过程。

2.1从政府层面分析

第一,危机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迫使政府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显性的、潜在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被发展速度这种现象所掩盖,当危机来临后,发展速度迅速下滑,这些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失业率急剧增长,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等。在危机这种强大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迫使政府痛下决心,改变结构性低效率状况,优化产业生产组织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下大力气来淘汰落后产能。在需求旺盛、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许多耗能大、污染重、质量差、物耗高的企业仍有很大生存空间。危机发生后,整个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大大挤压了落后企业的生存空间,政府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淘汰落后产能的紧迫性,特别是通过市场力量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引导企业向产业深度发展,帮助传统企业在着力做强的同时,政府还将着力培育那些更具发展前景、带动经济发展的领军新兴企业,从而使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近百年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每次经济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都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引导整个经济走出危机困境的。第二,进行新技术变革,大力推进产业革命进程,支持与培育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建立资本与科技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创业投资资本体系,将科技投人作为重要战略投资并不断加大力度。实践经验表明,创业资本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一旦获得成功,其高收益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投资体系愈发达,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愈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也代表了一个经济体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政府科技投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5%旧本在4%左右,韩国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科技投人占财政支出比例从1997年的3.61%上升到2001年的4.4%。二是确立与提升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罗斯福政府提出优先发展科技的五条基本原则,为美国日后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框架;日本在石油危机中确立“技术立国”发展战略,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危机后,又将“科技创新立国”上升为基本国策;韩国政府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改“出口立国”为“科技立国”,并致力于建立“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制订“科技立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实施“863”等重大科技发展规划。三是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加快研发速度,为产业结构转型奠定基础。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空间技术、网络技术等尖端技术研究;西欧18国共同制订了“尤里卡计划”,重点加强计算机、机器人、通讯网、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等5个领域的优先研发战略;在2007年,美国为了摆脱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窘境,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二战期间美国曾制订了完成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其宗旨是向海洋藻类要能源,为此美国集中了上百位专家、组织十几家大型科研机构参与这一宏伟计划,要求于2010年实现藻类产油工业化[2]。四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支持与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各国政府正是迫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外部经济压力,出台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与培育下,危机后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脱烦而出。

2.2从企业层面分析

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危机同样存在着发展机遇,甚至是企业发展脱胎换骨的巨大机遇,是企业进化的重要时期。

第一,危机是迫使企业从做大向做强方向转变的契机。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高峰时期,企业产品不愁销路,经济效益好,企业拼命扩大规模,只想把企业做大,无心进行新技术开发。当危机来临时,危机不仅是企业一种外部压力,而且是一种生存压力。在强大的危机压力与冲击力下,每个企业都要经受一次生死枚关的洗礼,总有一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处在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在危机风暴中倒闭。企业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面对危机的巨大压力,生命本能的驱动,不仅要把企业做大,更要拼命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在逆境中奋起,闯过市场关,特别专注如何把企业做强,拥有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和自己的品牌。危机这种外部压力,恰恰是企业由做大转向做强的极好契机。

第二,危机为企业向新产业发展提供最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危机来临时所淘汰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工艺落后的传统型企业。一大批企业倒闭后,市场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能源、原材料、厂房、交通运输等供应不仅充裕,而且价格也大幅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在经济发展高峰时被扭曲的现象发生根本性改变,为那些寻求新发展的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市场环境,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使从传统行业转向高新技术行业付出很低代价。许多企业正是在这种外部环境下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渡过危机,走向坦途。

第三,危机是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有力倒逼机制。一般说来,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没有经济驱动力,可以说这个过程是难以完成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掩盖了企业发展中的很多矛盾,缺乏解决矛盾的原动力。当危机来临后,市场需求疲软,经济约束条件增多,过去许多被掩盖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逼迫企业去面对问题与矛盾,这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增强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勇气,在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不想做也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想到、不仅要做也必须去做,从而推进企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危机往往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与政策环境。每次经济危机来临,各国政府为了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不仅纷纷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采取一系列战略性措施,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的开发,并协助企业致力于在产业链高端占据领先地位。不少国家甚至直接出资援助困难企业,政府出面组织大型研发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良好的政策导向与政策环境,使企业能够很快地转型,摆脱困境。

3发展生物产业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

从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不是一种均衡模式,而是表现为非均衡的波动增长模式。每次经济危机过程中都孕育着一次新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推动新主导产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

3.1生物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自从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威尔海姆•约翰森创造了“Gene(基因)”一词以来的一百年间,特别是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以来,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自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于1990年正式启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兴的生物产业逐步形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阁。生物产业是以生物技术、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包括传统生物产业与现代生物产业两部分。传统生物产业是指运用传统工艺对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制造市场可流通商品的实体经济总和,主要是指发酵类产品、天然药物和健康食品类等。现代生物产业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行业,制造市场上可流通的商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总和。现代生物产业主要包括医药生物产业(基因药物、人用疫苗、生化药物和医用诊断试剂等)、农业生物产业(转基因农作物、现代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等)、生物能源(包括生物燃油、生物质能源等)、工业生物产业(生物环保、生物材料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生物产业等)等几大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如生物芯片技术、基因组测序技术、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等最新成果不断应用于各个相关行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市场潜力巨大的现代生物产业。第五次产业革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凭借其在以IT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率先进人这一以IT时代为特征的新产业周期,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按照经典的周期理论推算,预计这一周期大约持续的时间还有30年左右。这一周期发生了以IT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革命。随着关键技术,特别是电脑、激光、微电子、电信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经济体系已经成型,信息产业及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主导性产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IT产业。本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工程学原理,通过生物作用提供产品和服务社会,形成生物产业形态。与具有垄断性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不同,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技术通用性和产品多样性,较弱的市场垄断性等特点,这为拥有丰富生物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生物产业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后基因组计划又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增长链。互联网对人类的信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革命,而生物产业革命则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状态,生物技术所带来的商机将大大超过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具有研究领域广、附加值高、环境公害低、土地需求量低、能源需求低等特点,该产业已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共识。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生物产业列为发展重点,把其视为信息产业之后又一战略性产业,纷纷制定发展计划,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人规模,都希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美国实施了“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批准了厉大的生物技术投资计划,印度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策略等,以期抢占产业技术前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生物技术列为五个科技发展战略之一,并制订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此同时,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基因克隆、合成、测序、扩增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实现与巨大进展,全球生物产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谁都想在这一轮“资本重组”中争取主动权。

3.2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是破解世界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仅要进行全面合作,各国共同努力,摆脱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经济危机这种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中建立全新的发展体系。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是学术理论界,提出各种很有意义的建议。我们认为,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生物产业革命,是破解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选择,是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第一,生物能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支撑现代社会与经济长期发展。人类的能源之路有两条:一是依靠大自然中的植物固化太阳能,这种能源模式是“今天的太阳能模式”,即依靠叶绿素固化太阳能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是依靠(或者说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即“昨天的太阳能模式”,之所以叫“昨天的太阳能”,是因为石油、天然气和煤是叶绿素固化太阳能在几亿年中形成的能源,实际上它们是植物与动物的化石。200年的工业发展使化石能源正在枯竭,必须主要依靠生物能源,即依靠自然植被固化太阳能。据美国“微型曼哈顿计划”推算,种植2000万至4000万英亩(809万一1619万公顷)的藻类,它们所产生的生物原油总量可以达到目前美国原油进口数量,起到替代进口的作用。藻类原油当达到规模化生产后,还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美国计划到2010年实现藻类原油工业化,每天生产百万桶原油目标。如果再加上数以亿吨计的生物质能源和其他生物能源,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还将开发出更多的生物能源,再加上不断开发出来的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第二,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物质基础。农业是生物技术的天然平台。农业生物产业是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生物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包括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功能食品、新兴种业、生物质能源等等,生物农业的发展将加速各种动植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的绿色革命。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不断开发应用,不仅使传统农业进一步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拓展农业功能与农业领域,出现与形成一系列庞大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群,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与原材料。据预计,21世纪农业生产品种的90%将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总贡献率将高于70%,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同时,生物农业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生物品种,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植物抗早、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我国0.67亿公顷干早地区的生态环境,使0.33亿公顷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微生物可以促进降解塑料制品,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农业生物产业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资源,农业生物产业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加速推进农业生物产业持续不断地发展,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生产方式。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凸显了化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问题,警示人们必须改变依赖化石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预示着后化石能源时代的来临。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以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以清洁高效的生物加工方式替代污染低效的传统物质加工方式,从而实现能源利用与物质加工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是指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如生物代谢工程、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生物材料制造等技术,其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大规模生产生物能源、食品、药品、化学制品、新兴材料、各种添加剂等,工业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形成两大重要的产品工程系列,即一类是利用生物能源技术生产生物能源的产品工程,另一类是利用生物炼制技术生产大宗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产品工程。工业生物技术是人类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发展浪潮。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工业加工方式的一场革命,能够化解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重大矛盾,实践可持续发展。

第四,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是保证人类健康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安全、国人健康既是核心任务,又是基础与推动力,是实现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和生物芯片等一系列新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对药物设计与研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与调控能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而且使人类的医疗和保健手段产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一批与医药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再生医学开拓日益广阔的前景。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相结合,形成各种药物与疫苗产品的新产业。同时,医药生物产业不断向疾病防治、疾病诊断、生物治疗、再生医学、新型医疗器械等现代医药领域拓展,并开启了个性化诊断、治疗与再生医学等新的领域。医药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质量、人的健康与长寿问题,极大地拓展市场需求的新空间,已经成为当前生物产业中最具活力、市场前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技术产业。

第五,生物技术对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将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主要包括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如能源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等新品种,为能源、化工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制剂;生物育种、强化育种技术,并与农业核技术相结合,将培育大批新的农业品种,为保证粮食与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大规模筛选和提取微生物活性物质,研制抗肿瘤、抗菌等药物,开发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开发一批海洋食物、药物及保健品,开发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新型产品,极大拓展生物产业领域,等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生物资源不断进行深度开发,为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雄厚的物质,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当然,生物产业革命的内容还包括生物技术其他许多方面,但仅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市场空间可能是信息产业的10倍。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创造一系列全新产品,开发出全新市场,提供巨大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已经是世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共同行动,全球生物技术及产业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发展现代生物产业更是破解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矛盾,摆脱危机的重要选择。

3.3金触危机极大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进程

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指出,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世纪。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明确提出第六次生物产业革命的重大科学命题。实际上,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生物技术已经不断被产业化,运用到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领域。进人21世纪后,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已开始进人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正在形成充满活力的生物产业群。例如,199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不到4%,2003年世界生物药物和疫苗已达到6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占药物市场的份额将上升到25%;2005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900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51.2倍;2002年美国燃料酒精产量达806万吨,巴西达820万吨[’j。可以预料,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从全球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来分析,在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周期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周期主导产业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生命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物产业。这是因为在工业化社会已先后解决了人类吃穿住用、交通、城市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之后,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大变化的主要技术革命,是如何维持人类健康、延长人的生命期这一重大问题。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必将极大推进生物产业发展进程,形成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新浪潮。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促成的。

第一,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确立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本国重大发展战略。用什么来重振美国经济?这是美国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但从种种措施来看,奥巴马政府将以绿色经济来再造美国经济,开发新型能源,改造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美国新政府的基本发展战略。前面提到的“微型曼哈顿计划”将在2010年实现藻类原油工业化;纽约这座全球金融危机发源地,市政府目前花7亿美元着力打造东河生命科学园,并且投人3500万美元用来修建和改善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办公室和实验室,还将投资4800万美元将具有50万试的布餐克林军事基地改建成生物技术公司工作区,使之成为纽约新经济的标志,医治危机的“解药”,纽约这个全球金融重镇还将成为生物技术中心。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当前也是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战略措施,中央与各地政府制订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据新华社2009年2月25日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加强科技创新,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调整优化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财政投人结构,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物技术创新专项活动,发展生物产业[5〕。

第二,当前危机为生物产业大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环境。任何一项新型产业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产生、成长、发展到高潮,需要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成长阶段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生物产业,从总体上讲,目前处在从成长到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危机发生后,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下降、失业者大量增加,生产要素价格在经济发展高峰时被扭曲的现象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就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市场环境,从而大大降低生物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同时,为了应对危机,政府制订一系列发展生物产业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并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摆脱危机的重要战略,从各方面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与帮助,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样的外部空间环境必然大大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危机所形成的强大外部推动力,将促使更多企业进入生物产业发展行列。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本身有一种内部发展动力。但是,这种内部发展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压力和推动力。危机发生后对企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是一种外部的巨大压力与推动力,迫使企业在危机面前努力寻找新的出路。不仅原有的生物企业抓住危机所带来的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而且许多其他行业中的企业也认识到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主动调整自身产能结构,或者是带着资金、设备与技术,转产到生物产业行列中来,从而加速生物产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