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金融行业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技术正在不断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如何更有成效是高校金融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对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并就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和使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技为金融业全新赋能,让金融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领域。对于金融科技,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复合型金融发展新方向,是现代化潮流技术驱动下的金融改革和创新。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发展形态,也掀起了新的金融发展浪潮,成为金融业蓬勃发展的新动力。在这样的趋势下,高校对金融行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满足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既让行业发展始终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也让金融业的发展助力于社会经济建设。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的着力点是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强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力争解决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相脱轨,人才培养实践方法和软硬件平台滞后于市场技术革新,人才实践与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短缺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新时代金融业的发展不断赋能。金融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使得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深化,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新发展使得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必须进一步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构建符合现代金融业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进一步紧密结合,总而言之,高校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
1新经济形势下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新经济形势下各类新理念和新技术正在不断出现与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在新因素的驱动下迎来了颠覆性的变革。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机构创新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金融行业急需尽快转型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市场和行业要求金融人才必须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金融从业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牢靠的金融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迅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科技等跨学科知识成为新金融专业人才的必要知识储备[1]。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必将不断提高,这严重考验着高校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2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培养人才的首要条件,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课程设置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由来已久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与市场、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这集中体现为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难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取得进步。此外,由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高校在教材更新和课程更新上步伐较为迟缓,使得课程更加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金融行业对人才专业知识与机能的需求。此外,由于学科壁垒的存在,学生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难以成长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难以取得实效
校外实践实习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相比其他方式方法更具有优势,是复合型和实践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往往会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实践基地。但是由于学生仍旧处于学习时期,无法参与长时间的工作实习,而上述机构的业务又具有保密性、延续性等特点,难以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工作机会。学生工作市场与实践基地业务特点的矛盾,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难以取得实效,学生多数只能以业务参观、讲座宣讲等形式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到上述机构实习的学生更多的是被当作劳力使用,难以接触到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不仅阻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且造成了金融专业人才对行业热情的下降,难以起到真正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2]。
2.3校内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金融行业是实操性和解决问题指向十分强的行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指标。目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是通过实习、专业训练、职场模拟等方式完成。随着各类技术的进步,运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认知提升和实操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多数的软件任务设置上过于简单,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金融环境,与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和行业形势脱节。此外,由于缺乏真实环境,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在学习积极性和思考上难以激发动力和自主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满足金融行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专业教师从业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往往被人成为“理论的大师”,一方面肯定了教师队伍理论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受招聘理念的影响,高校金融教师多数拥有着高学历,从校门毕业再入校门就业的情况较多,拥有扎实金融从业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金融专业作为理论与实操并重型专业,相比其他专业,金融业对实践实操技能更为重视。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往往可以轻松胜任理论教学,但在实践领域和问题解决领域的教学能力略显不足。高校教师职业成长的唯理论研究唯职称导向,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专业教师从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难以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对金融实际工作的操作经验缺乏,导致了教学难以突破理论的瓶颈,使得人才培养难以取得质的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制约了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也是高校金融专业建设面临的普遍难题。
3新形势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新技术和新趋势的出现让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对金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转变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和做法,向注重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改变。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与学习中成为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向金融业输出具备出色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高质量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3.1注重多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金融学是现代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交叉性学科的一种,它涵盖了市场营销、经济贸易、市场管理、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技术手段和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今天,新时期下金融学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金融行业的新变化要求人才向专业且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上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传授,必须要建立面向未来金融业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一般而言,高校拥有诸多的专业学科,在跨学科培养和多元化培养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专业的课程设置,将计算机专业、心理学专业、统计与分析专业与金融专业实现交叉互通,在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基础上,体现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与理念。在实践能力上,可以通过最大程度真实化的场景,从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采用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也可采用跨学科的混合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顺利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2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和产业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人才培养环节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提供方,金融行业是需求方。供需相脱节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阻碍因素。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对于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深化产教融合将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加强高校与金融企业的交流合作,减少供求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差将有力地避免人才培养中的阻碍因素。了解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必须在校企交流和实践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校企协同育人上,高校应注重与一线金融企业和机构的沟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上拓宽领域和合作方式,采用多元化和结果导向的实践方法,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3.3突破传统实践的禁锢,提升互动式体验
金融专业学生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实践和实操才能顺利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制于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禁锢,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通常在电脑软件上完成。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长时间缺乏更新,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常常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脱节。由于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广泛运用,金融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移动化趋势。虚拟软件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获得真实的体验,缺乏解决问题和探索求知的动力。新形势下,对校内实践模式进行革新和完善是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变的重要方面。3.3.1建立虚拟仿真校内实践平台。在虚拟实践平台上,针对不同的课程章节设置个性化和弹性化的实践任务,也可增加嵌入式实践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导向中掌握现代金融学的基础理论,明确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新动态。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要注意的是,实践任务的设计要面向行业发展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反映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理念的前瞻性,教学形式也要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先进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学生增强体验感和交互感的重要场所阵地,实验室建设及实践平台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金融行业中广泛使用的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始终保持活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中校内实践与金融行业发展同步伐。3.3.2建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行业和岗位中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而这也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最容易受到忽视的环节。在实践导向型的任务中,实践能力的提高要突破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利用多渠道的方式解决学生实践时间不够和机会缺乏等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软硬件设置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慕课等教学平台,夯实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具体授课模式上可以采用小班式、任务式、案例式、头脑风暴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互助式自学方式深入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量,训练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
3.4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实践教学团队实力
人才培养队伍的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双师型”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应当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更要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向合作方提供进行政府宣传、企业培训的场所,顺畅用人需求方与人才培养方的沟通渠道,也拓宽相关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另一方面,还应邀请政府、企业相关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校方也可以选派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与实践,通过全方位的参与生产,提升行业视野和从业经历。通过双向流动机制的建立,真正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实践教学团队。
4总结
总的来说,金融行业在当下面临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双重冲击,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新的改变,以顺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路径,高校可以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培养,改变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多元化的优势,优化传统的校内实践模式,深入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方式。通过更加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满足新形势下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助力于人才培养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源源,廖佳愔.金融科技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09):34-39.
[2]段洪媛,周围.当前金融人才的需求转变及培养[J].人力资源,2021(12):4-5.
[3]谢美峰.科技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林区教学,2021(06):50-52.
作者:吕芷柔 单位:广州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