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融资问题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目前高校经费来源及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高校融资困境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及其分析、当前高校融资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从高校自身角度来讲、公办高校的财务人员思想意识比较弱、引进民间资本等都是新形势下可以去尝试的新做法或新思路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融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教育产品而言,其提供主体高等学校不等同于企业,但就实际而言,它兼有企业与政府的双重职能。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产品;作为一个提供教育产品的“企业”,它必须注重投入与产出,注重教育产品的提供效率与质量,否则它的学生就没有市场。从其具有企业经营要求这个角度而言,高校的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更要依赖于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其中包括向银行举债。事实上,现在的高校基本上是负债经营。
一、目前高校经费来源及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及其分析
高校的资金来源无非是这样的几个途径:一是财政正常经费的拨款,主要用于高校的人员支出或者补充日常公用经费(当然也可能有些是基建方面的专款,但从近年来看这项在逐渐减少或都根本就没有了);二是学费收入,学费收入的多少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规模与收费标准,这两部分构成了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三是学校的各项非学历教育收入和经营收入,主要是利用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机会、提供培训等所形成的收入,这在高校的经费来源中也占了不少的一块,当然这要视各个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四是捐赠,当然这局限于一些名牌学校中,一般的学校没有多少这样的机会;五是科研方面的拨款(或横向合作的经费),这方面的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没有多少灵活空间,不过可以在短期内纳入学校的统一资金安排来周转一下。
由于高等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所以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不可能全部依靠政府拨款,更主要的是必须依赖于高校自身的资金筹集能力,在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的情况下,政府更不可能在财政上有更多的投入。因此必须依赖于高校自身去筹集资金,尤其是高校自身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当前高校融资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1.从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讲,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政策思路。在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选择,高校合理负债规模界定及高校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措施。虽然高等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是一种付费的教育产品,但政府在对其公共性的保证上仍然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既然如此,政府必须在对高校的经营风险、合理负责规模设计等方面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与管理,而不能任由高校贷多少算多少,这样不利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累与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可能会影响高校在金融系统的信用形象。比如有的高校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贷款导致到期无力偿还的现象。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可以用来作为抵押贷款的,但高校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不可以用来抵押或担保的。目前政府在这方面也没有提供创新的解决思路或政策,这是高校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之一。
2.从银行的角度而言,目前基本上可说尚无一家银行有着比较完整、科学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现行的各家银行对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从对企业单位的指标评价体系借用过来的,或是经过了稍微的改造,很少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高校贷款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甚者,有的银行在给高校贷款时,还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将其财务报表转换为企业型的财务报表。因为信贷人员看不懂高校的财务报表,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必须依据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建立起一套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整体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能,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的考核指标来予以评价。高校虽然也有“经营”的成分,但其“经营”的风险相对企业来讲,还是很小的,它提供的毕竟是准公共产品,承担的仍主要是政府的职责,这是高校融资的困境之二。
3.从高校自身来讲,高校毕竟是高校,它还承担着政府的教育职能,它毕竟还得承担起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职责,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高校的领导还必须承担起自身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职责,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面对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尽管高校领导有心使出浑身解数筹集资金谋发展但最终也是分身无术;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的高校财务管理是属于核算型财务管理,重收付实现,轻管理与资金运作,而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重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的形势要求,多多少少是有个适应和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这是高校融资的困境之三。
二、解决高校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要对高校合理负债规模的界定、高校经营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形成清晰的思路与政策,作为政府首先要对高校的经营风险有着比较清晰的规定与评估;其次要据此对高校的合理负债规模进行界定,这样作为高校自身,它很清楚自身有多大的偿债能力,也有利于银行对高校贷款额度进行综合评价;再次,由于高校的资产是国有资产,而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所形成的,是可以用来做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的,所以高校的资产是不可以像企业那样能自主处置的,这样高校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就显得信心不足。但事实上,如果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企业可能受市场冲击的风险远远大于高校,高校的“经营”远远要稳健于企业,可由于银行没有这种抵押或担保信心来保障,所以就难贷出款,或不敢贷款,因为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也难以突破这个政策底线,这种情况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之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事实上大家都明白,高校的财务状况比企业财务状况不知道要稳健多少倍,问题的关键是在合理负债规模确定之后,如何给银行一个信心的问题,因此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在这方面的管理能有所创新。
(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
要依据高校的实际财务指标体系情况,建立一套与高校多元化筹资方式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或指标评价体系,以解决高校融、筹资方面瓶颈约束的问题。
银行贷款的指标评价体系基本是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起来的,由于高校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所以用企业的指标体系来衡量高校的财务状况,未必完全合理或全面。一是高校毕竟有来自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与政策两个方面);二是高校的经营效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而是源自于一个较长期间,用企业的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高校的财务状况未必能反映出高校实际的经营全貌。因此作为银行应尝试着建立起一套与高校相适应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与“经营”风险。
(三)从高校自身角度来讲
解决资金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的提高;二是增强高校自身的创收能力,如不断提高培训收入等;三是银行贷款当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节流主要表现为厉行节约,压缩不必要支出项目,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部门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各方面的报表数据来充分说明高校自身目前的财务状况和办学实力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体现高校自身未来的偿债能力。良好的财务管理和盈利规划,对银行来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主要也要据此来判断一个学校未来的偿债能力。
对高校来讲,尝试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思路:如引资共建,引进民间资本等都是新形势下可以去尝试的新做法或新思路,同样有利于高校走出融资困境。
总的来讲,高校的发展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支持,办学整体效益的提高最终还是依赖于良性竞争的形成和教育资金的有效使用,这是由教育产品属性决定的。在有限财政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负债资金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成为了目前高校发展中资金运作的一个新问题,这也是笔者专题探讨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
由于现有制度规定高校的资产不能办理抵押或质押,加上事业会计衡量绩效的指标与企业不尽一致,因此在具体的融资过程中会遇到事业发展过快而相应制度体系滞后的问题。在高校究竟负债多少是个合理的界限上至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拿着事业单位的某些指标作如何评价才较为合理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适合事业实际的指标评价体系或制度体系也就成了约束高校融资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放着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固定资产却为贷不到几千万的资金而犯愁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现实性。
相对来讲,公办高校的财务人员思想意识比较弱,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思想仍停留在“事业单位”这样的概念上,对于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运用以及资金的使用成本方面的考虑很少甚至没有。更多的是把学校的资金运作就简单地看成是资金的收付。在资金的来源渠道方面主要依赖于拨款和学费收入,资金的使用没有绩效评价,经费的分配没有较为科学、统一的标准,成本费用的控制没有有效的机制约束,是高校经费来源及运作方面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由于当今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学校自身注重对效率和效益的诉求。如何多元化自身的经费来源渠道;如何将有限的经费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教育事业支出过程中,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财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全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