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利润商业银行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银行是高利润之行业
1.银行是高利润的行业。单从净利润上来看,银行是最赚钱的行业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2013年,亦或是2012年,全国十大最盈利的上市公司中银行都占据了7个席位。其中,2013年七大银行净利润总额高达9643.54亿元,占十大盈利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12067.88亿元的79.91%,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2.24万亿的43%。《银行家》杂志2014年6月30日公布的调查显示,2013年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税前利润为9200亿美元,按国别和地区情况看,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总额为2920亿美元,占银行业全球利润的32%。2.银行的利润在增长,但增速呈下滑趋势。五大行中,除中国银行2013年净利润增长且增速比2012年同比增长0.84个百分点之外,其他四大行增速均呈下滑趋势。其中,2013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629.65亿元,较12年增长10.2%,增速同比下滑4.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13年年实现净利润1662.1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同比下滑4.5个百分点;建行13年净利润2151.22亿元,同比增长11.12%,增速同比下滑3.14各百分点;交行13年净利润622.95亿元,同比增长6.73%,增速同比下滑8.32各百分点。
3.我国的银行依旧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2013年五大行一共实现利息净收入1.62万亿元,从利息净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来看,除中行占比69.59%相对较低外,其他四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75%以上,农行更是高达81.3%,这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依然固守着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利息净收入依然是银行业务收入的绝对主要来源。
4.非利息收入占比在逐步提高。虽然利差收入依然是我国银行业收入的绝对主要来源,但这一收入占比在近几年来是呈下降趋势的,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逐步提高。从2013年来看,除农行非利息收入占比18.7%外,其他银行这一比例均在20%以上,其中中行最高位30.41%。这反映出我国银行的收入来源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务的主要增长点,而这一改变是符合市场化方向的。5.我国依然是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体系,融资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7.2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由91.9%下降为51.4%,其他融资占比由8.1%升为48.6%,这些数据有力说明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明显增加,多种融资形式得到了发展,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3年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的社会融资规模占比合计仅为11.7%,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加上外币贷款和委托贷款,仅这三项就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79.5%,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由银行主导,银行不仅承担了短期流动性融资功能,而且承担了长期资本性融资功能,全社会的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系统。
二、银行高利润形成之原因分析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银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利润较高是客观存在的,但高利润并非来自高利差,也并非垄断造成的,而是具有很大的周期性因素。周行长虽然认为中国银行业确实存在高利润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回答高利润的来源或原因。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银行赚钱多,同银行规模扩展快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认为,要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银行赚钱多有一个阶段性过程,目前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还是合理的。但今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盈利也将面临挑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认为,中国银行业不存在垄断,也不存在“暴利”,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合理的、健康的。他认为,这些年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银行资产总量的迅速扩张、资产质量的相对稳定、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以及经营成本的严格控制。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自2003年改革后,银行业ROE就比较高,大量国际资本、国内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在千方百计争取进军银行业,投资银行业最赚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他认为,银行业的ROE较长时间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体现为管理层面的机构审批、准入门槛。二是价格管制,且管制定价偏高。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徐策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乏力的情况下,银行业利润继续“高歌猛进”,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着深刻矛盾,银行业的垄断性质是获得高利润的重要原因。他还认为,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平均利润率规律中探求把握银行高利润现象的科学视角,一是尽管各个行业利润率在具体的时点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导致,但总体趋势是向平均化的方向发展,过高的偏离是不可持续的,也必将造成对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关系的严重破坏;二是平均利润率形成是不同行业间资本竞争的结果。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金融资本持续高额利润同样是不可持续的。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当前银行业的高利润是个不争的事实,是各种因素错综交织带来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在于:
1.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反映,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其利润的增长必定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08年后降为1位数以内,但依然保持7.7%以上的增长速度,实体经济发展为银行盈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剥离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注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措施,并逐步实现国有银行的上市。这些举措改善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银行的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利润率水平自然相应提高。3.居民储蓄缺乏弹性。目前,我国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以及住房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较高,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即使是通货膨胀也不放弃,这就为银行获取高利息提供了低融资成本的方便条件。
4.银行规模的扩张。我国一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75%,最高上浮到3.3%,而一年贷款基准利率5.6%,即使不上浮也存在着2.3%的利息差。在利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收入则主要依赖于存贷款规模的扩大,只要银行保证一定的扩张速度,利润的增长也自然得到保证。从数据上看,2013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151万亿,是2004年31.6万亿的近三倍,规模的扩张为银行利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5.行业准入的限制和利率的管制。近几年来,虽然银行业的的集中度在下降,竞争程度有所提高,但低成本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的贷款利率,银行准入的高门槛,对民间金融的严格控制,这些政策因素使银行处于供不应求和相对垄断的经营环境中,为银行获得高利润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6.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如前所述,我国依然是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体系,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来进行融资,只能高度依赖银行。这就导致了企业和银行地位的不平等,银行拥有绝对的定价权,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有能力通过加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收取费用或搭售理财产品等方式实现较快、较高的利润增长。
三、政策建议
一个行业的高额利润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未来高速增长的银行业利润将逐渐向社会平均利润回归。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的利差收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的“双升”将侵蚀银行的一部分利润;对理财业务的规范,使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大幅回落;市场准入的放宽,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大规模介入,竞争上的日趋充分也会驱使行业的利润归于平均。此外,未来银行业盈利能力还将受到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银行资本约束加大等多重因素挑战。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自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在存款利率上,央行于2012年6月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12月7日,央行和实施《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允许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2014年11月22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意味着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又前了进一步。从国际上来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金是一种稀缺的资源,通常情况下,当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将趋于上升,但两者上升幅度不一,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升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将会减少。原因是由于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为争取资金来源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而对优质客户的追逐,以及短期内却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贷款利率上升空间有限。其结果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贷款业务的利差收益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从国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确实会使银行短期内利差下降,但并不必然导致长期下降,通过产品类型、贷款品种和服务地区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我国银行业依然有机会保持和提升净利差和利润水平的。为保持银行业盈利合理平稳的增长,并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国家政策方面: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多种直接金融工具进行融资。这既有利于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打破银行对资金供给的垄断地位,又有利于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二是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垄断。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参与竞争,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将地下金融置于阳光下并合法化培育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小型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竞争、互补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有序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居民被动的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四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实现存贷款定价市场化,以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用市场的手段降低息差给银行带来巨额利润的空间,从而形成“鲶鱼效应”,倒逼银行业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服务理念提升。这也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高利贷等问题。银行方面:一是转变发展模式,培育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资本消耗低、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银行资金、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其在带来佣金和手续费收入的同时,还能带动传统业务的发展,当中间业务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提高时,银行可以获得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从而与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相比可以享受较高的市值。因此,商业银行应逐步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实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新思路;二是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实体经济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同时,“实体经济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银行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的依靠,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应该是相互扶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的关系。
因此,可以说银行业的利润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的成本,当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而贷款成本又高的情况,客观上会激励企业进行高风险投资和经营活动,从而使银行客户的整体风险偏大,一旦经济下行,客户的违约率增加,银行将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所以,作为第三产业的银行业,它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和服从实体经济的发展的经营理念,清醒认识到如果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过高,或者脱离实体企业的服务要求,即使能够带来短期高利润,但从长远的视角看,会在抑制企业经营活力的同时削弱银行自身发展的基石,因而不是理性的,也是无法持续的。
作者:何铁林陈修山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