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当前我国在监管核心指标体系、宏观审慎评估、微观监管评级等基础上,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辅以日常报表数据监测,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总体比较完备。然而,中小银行由于存在融资链条拉长、创新业务需求增长、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其流动性风险具有特殊性,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亟须加强管理,以有效降低风险。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

一、引言与综述

流动性风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特别重视,流动性监管被提升到与资本监管同等重要的位置。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统一的流动性监管要求,旨在建立可计量、有操作性的流动性监管机制,各国也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本国的流动性监管制度。我国也不断加强监管规制建设,通过“CARPELs”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考核、非现场监管报表、强制信息披露等系列措施,逐渐完善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架构,提升监管有效性;借鉴《巴塞尔协议Ⅲ》,于2014年试行、并于2018年修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和差异化监管要求,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审慎监管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方面开展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张庆,苏薪茗(2018)研究发现,随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资金来源、业务模式的变化,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产流动性降低、流动性缺口增加等问题;结合我国“2018年版”流动性新规对加强流动性风险监管作了详细阐述,提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调整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杨健、许思琦(2018)研究认为,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取消存贷比限制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制度势在必行;结合我国“2015年版”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参照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统一标准,对于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作为“后存贷比”时代新增流动性风险法定监管指标进行分析,并从监管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刘明彦(2019)研究提出,2018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现出中国监管当局坚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决心;在该文件实施一年之际,文章以股份制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王莎(2019)研究提出,2007年全球次贷危机、2013年“钱荒”事件都体现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经过三次修订后,原中国银监会最新修订版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已于2018年7月施行,为检验最新监管指标体系在反映商业银行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性,文章选取涵盖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村镇银行等46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测试发现,现有的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在反映商业银行突发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应急能力方面稍显不足。总体上看,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当前我国在监管核心指标体系、宏观审慎评估、微观监管评级等组合基础上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辅以日常报表数据监测,同时加强信息披露,流动性监管体系总体比较完备。然而,由于中小银行存在融资链条拉长、创新业务需求增长、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其流动性风险具有特殊性,风险管理有效性有待提高。本文旨在结合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实际情况,探索提高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策措施。

二、当前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存不足

(一)流动性传导链条拉长,增加中小银行风险应对成本

银行体系流动性传导呈现分层现象,通常情况下,流动性释放时,首先由中央银行向大中型商业银行传导,其次为大中型商业银行同业之间传导,最后向中小银行传导。中小银行流动性传导链条的拉长,必然带来较高的获取成本。此外,从流动性风险度量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出量主要源于未来到期的存款与同业资金融入,相较于大型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吸收存款受到地域限制明显,主要依托当地大型企业或地方财政存款,客户数量和存款总量有限;受近年来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影响,同业存单、同业债券等主动负债市场认可度较低,即使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发行成功率与融资效率就已相对不足,如果在整个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存单与同业债券获取资金的效果将大大折扣。因此,由于流动性分层传导,以及中小银行经营模式单一、业务范围受限、市场认可度低等因素,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并不丰富,较难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往往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去筹集资金,以应对到期负债的流动性支出需求。

(二)创新业务需求增长,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快速累积

当前,我国大型银行各种业务的发展已经稳定,业务创新过程也相对稳健,相较而言,中小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谋求新的发展点,创新业务将成为必然选择。部分中小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开展一些高风险或超出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资产业务,导致现金流入的稳定性变差。此外,中小银行相较于大型银行而言,信贷客户信用等级下沉,所面临信用风险较大,如果市场出现动荡或遭受新冠疫情等外部事件冲击时,对中小银行的信贷质量冲击更甚,潜在信用风险导致现金流入的不稳定。以互联网贷款为例,自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以前,由于缺乏监管约束,部分中小银行投放大量异地互联网贷款,但信息科技系统上的发展与应用相对滞后,难以应对互联网贷款客户信用水平下沉严重的情形,导致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应的资金流入不稳定性增加。

(三)中小银行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多种因素向流动性风险传导

中小银行机构覆盖区域有限,异地展业在投贷“三查”方面存在成本较高、不够深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风险。近年来,为了防控风险,监管部门倾向于引导中小银行专注所在区域的金融服务,抑制中小银行跨区域异地展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然而,限于一域经营,又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一是易受区域经济业态单一性影响,信贷行业集中度较高,导致行业风险较大;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易形成区域性“资产荒”,特别是部分地方农村中小法人,往往面临资金来源过剩,“资产荒”背景下为追求盈利性,同业资产业务被迫扩张,加剧流动性风险溢入效应。三是区域舆情事件往往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冲击更甚。近年来银行舆情风险更多的是造谣等不实信息传播导致挤兑事件,造成中小银行需要更加注意对舆情风险的防控,防范同业踩踏现象,避免舆情风险带来的多轮流动性冲击。

(四)中小银行发展不平衡,监管措施有效性有待提升

当前,按照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常规性流动性压力测试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难点在于,我国近几十年观测历史上未有过极端事件发生,仅基于既有历史数据推测假设极端事件发生时的市场反应,可能并不准确。而且,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之间压力测试的情景设置、压力参数等关键指标有所差异,历史数据容量更显不足,导致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有效性、以及测试结果对风险监管的参考价值有限。除此之外,公司治理水平差异、股东支持实力与意愿等,都导致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当前我国监管部门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差异化监管,体现在按照资产规模2000亿元为阈值确定适用的流动性监管指标,难以适应中小银行的异质性现状,仅依据资产规模实施的差异化监管措施,还有待细化和改进。

三、强化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流动性分层管理,提高中小银行融资效率

建议宏观流动性管理部门,一要维持宏观流动性水平合理,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宏观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为中小银行获取资金提供更具深度的金融市场;二要提高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的针对性,降低中小银行再贷款业务门槛,扩大中小银行持有的合格押品范围,满足中小银行在面对流动性冲击时的资金需求;三要加强公开市场监测,充分发挥“最后做市商”作用,保持公开市场关键金融产品、高质量押品的价格和数量稳定,满足中小银行应对流动性冲击时的变现需求。

(二)细化“差异化”监管措施,动态调整监管标准

建议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一要探索细化中小银行的分类,通过对流动性风险影响较大的同业资金融入占比、期限错配程度等经营指标进行划线,细分中小银行类别,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对于规模较小、同业关联度较低、潜在风险较小的中小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或简化监管标准,避免过高的合规成本,反之则加大监管力度;二要充分发挥落实属地监管作用,一地一策、一行一计,准确地掌握城商银行、农信银行、农合银行、农商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不同类型银行的风险特性,推动实施“贴身式监管”,使之成为差异化监管理念的重要抓手;三要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的逆周期性,根据不同的经济周期形势,动态调整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或缩、扩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范围,达到相机行事的监管目的。

(三)探索建立区域性流动性互助机制,抵御区域风险溢出

建议地方政府及银行协会等部门针对流动性风险易受区域性风险溢出影响的特性,探索分区域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有利于同区域中小银行能够在流动性风险出现时,对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争取到缓冲时间。考虑到如果成员经营规模、流动性管理水平、经营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很难真正有效运行,起到互帮互助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流动性互助机制更有赖于邻近区域,由地方政府或银行协会牵头,按照差异化监管的情况,对更大范围内的中小银行进行分类,以此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来为成员银行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四)优化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机制,提高风控有效性

建议中小银行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建立“自适应”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在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中,探索引入“监管沙盘”理念,通过建立模拟的金融市场,审慎识别在特定极端事件下的自身真实反应,以判断不同流动性风险场景的真实状况,更有利于提高压力测试的准确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既要对自身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有所帮助,测试结果也更有利用价值;站在全面风险管理角度,密切监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舆情风险等多种因素对于流动性的影响,提升流动性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健全流动性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张庆,苏薪茗.流动性风险监管升级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J].银行家,2018(1):72-75.

[2]杨健,许思琦.后存贷比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2):119-127.

[3]刘明彦.《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几何[J].银行家,2019(7):11-13.

[4]王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河南省46家机构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7):69-76.

作者:赵克武 田夏 张胜杰 单位:中国银保监会河北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