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淡话,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重要的指导思想。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与政治教育混为一体,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下面,本人谈一谈关于21世纪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养成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展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不管做什么生意,“真诚”“信用”是做生意的基础,失去了“诚信”,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民,这一点,在市场经济十分规范的西方社会,已做得非常好,一台机器不太好,整批的机器全都砸毁;几朵花不是一等品,上百箱的花全都作为二等品出售;这一些,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反观我们中国市场,蒙、拐、骗无奇不有,活胱是一副资产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丑态,弄得有些原本有信誉的外国公司,同中国人打交道也学得又奸又滑。教会学生讲“真诚”,讲“信用”,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繁荣,一个讲“无商不奸”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的经济的。再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还有信息素质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养成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很多人有一种*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确是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就是为德育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本人*校长学校就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编了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审报了省级课题,该项目,已完满了一年,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形成是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的。心理学是教育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建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我们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选择养成教育的内容时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需要克服消极倾向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坚强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投向、价值取向的培植等。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而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育人课题,关键点就是要同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己、摆正位置、理顺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启迪学生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献计献策,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对此,笔者认为:
一、重要性的认识
人的一切正确思想都是来源于客观实际,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一事物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往往建立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才能获得。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在德育问题上,我们既有经验又有痛楚。建国初期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正规的,是成功的,是有经验的。其后是“”时期,德育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形而上学的,是以只抓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教育形式,放弃了对其它科目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抹煞了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其间的德育教育也是扭曲了的,既不反映人的正确思想,也不体现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再次是一手软一手硬时期,片面削弱了德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标准去判断衡量一个人一个事物。理论上是非不明,实际操作中一边倒。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问题,德育课程被砍掉,机构被兼并,最终导致了一场动乱。同时也给全党全国人民吹响了警觉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德育教育。最后是动乱之后的德育教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有为才有位,有绩才有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负效应,这就要靠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的调节,实行科学的教育来加以弥补。培养四有新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加大改进德育工作的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二、系统性的构成
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对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德育教育有它的系统性,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机地完整地结合体。教育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系统地讲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讲求实效。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灌输而且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讲授内容要接近大学生的要求,将真理、事实、要求融为一体。要处理好几门课之间的内容、学时、协调、互补、渗透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上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完善自我,更全面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同时要注意教材中基本理论的通用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稳定性。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不同阶段的形势需要及时地补充调整内容。
形势政策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题。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立足于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每次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能面面俱到,要紧贴实际生活,要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方法要注意启发,专题要注意系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淡话,对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重要的指导思想。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与政治教育混为一体,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下面,本人谈一谈关于21世纪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养成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展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不管做什么生意,“真诚”“信用”是做生意的基础,失去了“诚信”,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民,这一点,在市场经济十分规范的西方社会,已做得非常好,一台机器不太好,整批的机器全都砸毁;几朵花不是一等品,上百箱的花全都作为二等品出售;这一些,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反观我们中国市场,蒙、拐、骗无奇不有,活胱是一副资产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丑态,弄得有些原本有信誉的外国公司,同中国人打交道也学得又奸又滑。教会学生讲“真诚”,讲“信用”,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繁荣,一个讲“无商不奸”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的经济的。再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还有信息素质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养成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很多人有一种*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确是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就是为德育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本人*校长学校就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编了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审报了省级课题,该项目,已完满了一年,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形成是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的。心理学是教育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建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我们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选择养成教育的内容时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迷失及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众多的学者对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文化古国充满向往,众多的中国古典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用来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却使得很多中国的优秀文明在传世的时候成了空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去认真落实?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假设有这样一个教师,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目前作为学校,缺乏开设此种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可以说,对一个学生的心里人格塑造,干预。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在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期望过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注重养成教育,俗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同样,不良品质的改正,也需要教师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
如:在托班、小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本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手段让他们理解、接受,可采用人物对话、故事表演、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在中班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但不很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的正确想法需要成人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制止。比如:我班曾有一名幼儿带着火机来到班里,我提出暂时由我为他保管,离园时交给他妈妈,可他拒不接受。针对一件事情,我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对他的选择给予谁对谁错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评,直接告诉他对的原因,错误的后果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其稚嫩的心灵中确立一种是非的标准,从而自己做出简单的对错判断,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所以,循序渐进,明白了事理后的孩子们就能更清楚,更明确地了解了一件事情的正确性,并能正确认识到该怎么做,久而久之,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
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件事情已能自己去判断,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又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在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更要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了。在因人施教方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幼儿能力较强,已基本具备较好行为习惯。在教育时,应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激发幼儿荣誉感,促其更加进步。
第二种是: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表现出聪明、灵活、能力发展水平均衡的幼儿。可采用正面引导的办法,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其幼稚、顽皮的一面,如能正面引导,效果***,但引导不当,就比其他幼儿的教育困难得多。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聪明、活泼,各方面的能力很强,但很调皮,是班上有名的小淘气。有一次,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的小手枪,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步冲过去一把抢过手枪,不顾小女孩号啕大哭,就带着胜利的微笑心安理得玩了起来。我当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我说:"你这样做很不对!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你今天这样做老师很不高兴。"他看我非常认真严肃,只见聪明的他,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今后不这样做了,我现在就把手枪还给她。"于是,他马上把小手枪还给了小女孩并向她赔礼道歉。然后回过头来说:"老师,我做错了,今后改正,你还生我的气吗?"我想了想说:"我想信你,一定能改正错误,如果你真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我就不生气了,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是好朋友,好吗?"他听了高兴极了,伸出小手和我拉拉勾,后来,他果然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正面教育的方法,一是因为榜样示范法用在他的身上是不切合实际的,二是他的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均衡,能力较强,使他有一种逆反心理,如用评价,讨论的方法就更不行,所以我采用了正面引导法,教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