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4篇)

第一篇:心理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的国家安全正在经受着时代不断的考验;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新生力量,让大学生在宏观上能整体把握,形成正确、全面的国家安全观便成为当下一项重要的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着两面性,即“宏观上的基本把握和生活中体会不到国家安全问题的真实意义”。我国在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的培育上已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让国家安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去?接受心理正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的培育,解决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的这种两面性,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切实感受到国家安全就在我们身边。

关键词: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接受心理

一、研究综述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课题,而以接受心理为视角来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本文是以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和接受心理这两方面的研究为支撑,创新性的提出了在接受心理视域下来谈谈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上:张文忠、周阿亚在《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刍议》中指出我们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要占好舆论的主阵地,要培育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独立体系。何莎莎、王天恒在《“90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分析———以川渝两地几所高校学生为例》一文中首先将国家安全意识的概念界定为:“人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①同时作者其认为国家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加之相关信息宣传与制度保障不充分以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是主要的原因。接受心理学方面:李阳阳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探析》一文中写道,接受心理是接受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出于对自身的需要,对外界教育信息的一种主动的接纳。其详细的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构成:认知过程是先导;情感过程是动力;意志过程是保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六大特征: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全面性与片面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变性并存,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内化与外化并存,同时性与多端性并存。

二、国家安全与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1、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意识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于2013年11月12日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将国家安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安全学》一书指出“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意识即“人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2、当代大学生国家教育的现状评析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两极性”。即在宏观上对国家安全有着基本准确的判断,明白其重要性,有着较强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国家安全观仍停留在传统的军事、政治等领域,对于非传统安全等新的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较差。在调查过程中“你认为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哪些安全威胁”、“目前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等问题上,近60%的同学选择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大部分学生认为,我国仍有一些安全威胁,少量的学生认为中国的安全形式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有着较强的忧患意识。同时,学生在预防和保密方面的意识很差。“当被问及自己能接触到的科研、经济等内部信息资料时,有近30%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危机意识。”

虽然多数大学生已基本形成了国家安全观,具备了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国家的安全,但是,在涉及到诸多实际的问题上,近乎所有的学生均认为保卫国家安全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维护国家安全应是政府部门责任。学生呈现以上情况也并不奇怪。一是,国家安全其本身在大众看来就带有一定神秘的色彩,大多数人都会在心理上便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其二,对于学生来说,巨大的学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的关注重点,这使得国家安全对于学生来讲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高校中虽有课程内容涉及,但并无完善的体系来培育学生的管家安全观。最后,我国在信息和宣传工作上还不够充分。

三、浅析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接受心理的机理浅析

1、什么是接受心理

本文借用李阳阳对于接受心理的定义,即:接受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出于对自身的需要,对外界教育信息的一种主动的接纳。接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要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转变的过程;再者,接受的前提是出于对自身的需要,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如何来界定受众的需求就显得有为的重要了;最后,接受的最终效果并不是接收,而是主动接纳,即要达到一种内化的效果。接受的心理也是有一定的机理可循,其先导是认知的过程,即是对这些外界环境和外界信息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主体便会对传输的内容进行判断与甄别;其动力即是情感过程,在认定符合自身后将充斥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其保证则是意志过程,那么达到这一过程之后,人们将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并主动接纳。

2、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的接受心理

在培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上,就一定要重视接受心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上文中造成大学生国家安全观存在着“两极性”的成因来看,首当其冲的即是心理上的因素。

(1)学生在接触到国家安全时,便自动会将其归为复杂、敏感、高深、神秘等类,从开始接触便产生了抵触情绪;

(2)在进行“自我需要”的判断中,重要性方面,国家安全很明显的排在学业、找工作等等之后;作为课程方面,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系统的、独立的课程,受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程,所以国家安全并不受学生的重视;

(3)在情感过程上,虽然很多学生在宏观上已经形成国家安全观,也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单一,教育系统的不完整再加之教育过程中很可能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以及感受,所以学生实际上对于国家安全的情感也是模糊的;

(4)由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信息宣传等不到位,导致学生自身更加体会不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在履行国家安全方面责任和义务。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上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效,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安全的概念,但在摸索与探知的过程中,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束缚已被打破。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已不能满足当下国家对安全的需要。面对扑朔迷离的国内外态势和信息化时代的考验,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国家安全管的培育仍是长路漫漫。接受心理能够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的培育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在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过程中找到更易于学生接受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王天恒.“90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分析———以川渝两地几所高校学生为例[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04.

[3]何莎莎,王天恒.关于“90”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思考[J].昆明:青年与社会,2013,(01).

[4]罗迪.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研究———以广州大学生为例子[J].广州:青年探索调查与研究,2007,(01).

[5]张文忠、周阿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刍议[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12).

[6]李阳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05).

[7]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04).

作者:张贤杰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第二篇:微平台用于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微平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欢。但是,微平台的使用同样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微平台来强化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从而符合大学生需求,增强互动,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平台;大学生;安全教育

0前言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在微平台的诞生背景之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生活受到了微平台的影响。如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追求新鲜的知识和技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微平台发展现状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所做出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在新数据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近6.5亿人,实现了互联网普及率47.9%。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也达到了5.57亿人。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这为微平台的使用创造了广泛基础。在网民结构中,年龄在20-29岁的网民比例高达31.5%,其中属于学生群体的占到达到了23.8%。在新媒体微平台方面,根据国内社科院所做出的调查显示,中国在2014年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国内新用户的数量突破了6亿人,而微博注册使用帐号规模达到了13亿。在新媒体微平台的使用当中呈现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年龄在24岁以下的人口占到了33.7%。

2微平台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安全面临的问题

2.1虚假信息的传播

微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而在微平台中所拥有的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生活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显然存在着不同地方。由于微平台在使用当中,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资质限制,所以,人们在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需要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由此可见,微平台拥有一种全新的交流新形态,这种形态可以满足人们在网络上随意地进行信息的。无疑,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之下,微平台在信息内容上实现了丰富化和多元化,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和优势的存在,使大学生受到了虚假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使得虚假信息在微平台上进行传播。

2.2个人信息的泄露

网络技术之下,微信以及微博等微平台成为了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其中,微博所拥有的开放性以及技术门槛低等特点和功能,使大学生在短期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微博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重要网络工具。同时,微信的推广和应用,也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但是微平台的这些优势让个人信息泄露存在着潜在的可能性,大学生的信息很容易暴露出来,从而被不法份子利用,产生危险。

2.3网络诈骗的增多

随着微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其使用范围和人群在不断地扩大,而利用微平台进行网络诈骗的行为也逐渐地增多。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财物的丢失不再仅仅是入室偷盗等行为,伴随着出现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存在着复杂多样性,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地使用网络,使得他们更多可能性收到诈骗信息。尤其是微平台上,更多地以假冒交友、亲友等诈骗行为出现,更增加了这种危险。

2.4邪教组织的传播

不仅如此,微平台的快速传播和应用也让一些邪教组织加以利用,通过微平台的开放性不断地传播非法、迷信的内容。利用各种名义向平台迷信、非法的内容,从而欺骗他人、发展会员。由于大学生长期都是远离父母,独自在校的,所以其生活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困惑或迷惘,这样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邪教组织的迷惑。

2.5传销行为的利用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传销组织。传销组织通过诱惑不断地拉人入会,从而收取更多的会费。随着微平台的发展,传销活动也开始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出现,其通过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来达到其传销的目的。通常,传销组织往往利用“大学生月赚百万”等字眼来吸引大学生人群,进而引诱大学生。大学生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

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大学生目前在安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制度的缺失。学校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并且在现代的大学生课程教育中,并没有安全教育。即便是组织的安全教育也是临时性的,这种不定期的培训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对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师也缺乏培训和组织,使得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课程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并没有对安全教育形成良好的印象,教育效果大大降低。

3.2教育模式比较乏味

在学校安全教育方面,模式比较传统。通常教育方式主要围绕着班会、团体活动、安全课程等,或者是在学校的网站海报栏等地方进行教育宣传,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由于方式比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且班会、团体活动、安全课程等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时间短、内容少、信息更新慢等,而在海报栏以及网站上也会受到内容少的限制。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与安全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很难增加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

3.3教育内容比较落后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过多的侧重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法制安全、出行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这种内容相对比较落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信息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资料。如今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危险,如果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和策略,那么就会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不知所措。

4微平台用于强化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

4.1利用微平台加强对教育队伍的培养

微平台的应用与发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为此,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来说,需要依托于不断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教育工作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注重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微平台的技术特征、平台的维护和管理技术等,另一个方面应当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平台,通过微平台扩大安全教育的范围和效果。

4.2利用微平台传播符合需求的安全教育内容

微平台中如微信、微博等都可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功能。因此,学校在利用微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内容传播之时,应注重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方面入手,更多新颖、丰富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接受安全教育。通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利于受到学生关注。

4.3注重信息时效性,及时进行更新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存在着独特的特征,因此需要及时的更新。在内容编辑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安全事件新闻的即时性,会影响到安全教育的效果,也会让平台失去学生关注。因此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内容的更新要注重时效性,及时做好更新工作。尤其是在开学日、节假日期间等,可以一些财产权的安全教育内容等。也可以针对校园周围频发的一些安全事件,及时通过平台进行内容的更新,这样才能时刻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4.4充分利用微平台双向沟通技能

在过去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照本宣科的单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少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随着微平台的运用和推广,学生与教师之间从单向的死板模式逐渐地演变为双向的沟通模式,这样,教师能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及时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对于微平台来说,还能够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调整更新内容,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5结论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于高校机构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微平台的作用,从而使得现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深入化、具体化,为构建安全校园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莉.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旬刊),2013(2).

[2]华进甫,朱永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3]李福明.高等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4

作者:方临正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互联网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和应用,3G、4G、WIFI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得到发展,其主要指的是通过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联通互联网获得网络相关服务。大学生成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匮乏,具有信息识别能力不强、网络安全意识弱、网络的自控能力差、对网络虚拟性认识不足的特点,已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受到与网络有关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及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安全教育;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隐患

1.1移动网络的普及情况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小学家长一般约束学生上网行为,显然大学生已成为学生上网群体的主力军。本课题调研组对该校300名在校各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上网普及率达99.9%,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逐年升高的校园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1.2网络安全问题现状

《报告》表明,网络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发生率为24.2%,账号或密码被盗发生率为22.9%,网络欺诈率为16.4%。网络诈骗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成为不法分子瞄准的重要群体。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手段多样并且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1)冒充亲友诈骗。骗子通过QQ、微信等网络手段,使用黑客程序破解用户密码,然后冒充受害人亲友向其借钱。

(2)网络招工、兼职诈骗。网络投递简历是现在毕业生的主要求职方式。而一些网络骗子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诈骗求职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冒充知名企业骗取手续费、押金、快递费、培训费、服装费、中介费和考试费等。

(3)虚构网上中奖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网用户等发送虚假中奖信息,以奖品邮寄费、奖金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向其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

(4)钓鱼网站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开设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上银行、虚假慈善或虚假交易平台等网站,骗取网民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和密码,从而盗取网民的银行存款。

(5)通过网络游戏交易进行诈骗。手机上网的便捷性使大学生易沉迷网络游戏,使得高校内虚拟网络游戏的诈骗案件不断增多。

(6)利用网络购物进行诈骗。主要诈骗形式是多次汇款、虚假交易、骗定金、假冒伪劣等。

(7)针对各种资格、等级考试的网络诈骗。针对部分高校学生贪图便宜、急于求成的心理,骗子在网络上制作如提供各种考试信息、考试资料、预测考题、考试答案的诈骗网站,作案手法有些类似于网络购物的流程,以骗取学生钱财。

(8)针对学术论文的最新形式网络诈骗。

2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对该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对网络安全足够重视的人的比率只占19%,安全知识了解比较少的人的比率占到72%,从来不会关注网络安全的人的比率占8%。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严重缺乏的情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2.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有待提高

高校的网络教育侧重于传授信息技术,对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知识不够重视,计算机相关课程在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方面内容设计比较少。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网络道德领域。

2.3高校德育教师网络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德育课程主要是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及时事的学习,任课教师教育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没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足够的作用。

2.4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对网络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认识相对滞后,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与网络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得不够充分。

2.5网络教育体制和机制

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目前,高校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没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没有完善的计划和措施。一般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就在入学时进行简单的讲解,有的由网络中心和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做一次简单的讲座,有的是宣传部门以板报或条幅的形式宣传。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对网络安全教育有明确的意见。

3网络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3.1加强立体化监管体系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使得监管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相关部门密切监督。政府应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机等相关部门提升网络技术,高校应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合作,高校本身应从多渠道全方位着手,一方面对学生的接入方式和信息内容及上网时间等方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使用健康绿色产品,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

3.2健全高校安全教育的制度及执行机制针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制定健全的应对制度,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包括确定合适的组织体系、教育模式及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配合相应的执行机制,结合对应的评价体系使得高校网络教育工作得以有序、健康、有效开展。

3.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建设

高校逐步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完善相应安全教育制度,加大师资投入,健全师资队伍。把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队伍列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任课教师及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安全素养,丰富网络安全知识,以便适应网络飞速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网络安全问题。

3.4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

随着部分高校WiFi服务的普及,移动设备上网的便捷性,使得学生对手机上网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危害身心健康。高校可以分时段分地点地提供上网服务,以约束学生上网行为。

3.5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相关法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增强对网络诈骗的自我防范意识,面对网络不掉以轻心,也不沉迷于虚拟世界,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网络媒介认知、信息甄别、网络道德法律以及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等。将这些内容渗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质量。加大网络文明的宣传力度,校园活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具有正能量的网络宣传活动,在活动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高校也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的调查及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

4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日趋严峻,各级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文中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将应对策略付诸实际行动,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亚龙,刘新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18).

[2]孟夏.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2014.—254—

作者:郝国芬,张焕生,赵可新,刘春玲 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第四篇:大学安全教育思考及分析

[摘要]安全教育是安全生态系统的基石,应当贯穿人的一生。人生安全教育应当根据年龄和社会责任状况分阶段开展,从点到面、从简到繁、从分项到系统、从基础应用到学科研究。应避免重复低层次的宣传式教育,逐步完成向高层次学科教育的发展。大学阶段的安全教育应采用“安全专业+安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安全专业人才、推进安全事业发展为核心,将安全主动结合各种专业,实现从“被动安全”转向“主动安全”,从“防范性安全”转向“提供安全”。

[关键词]大学安全教育;教育规划;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强全民的安全意识教育。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理念和能力会影响工作以后的意识、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各专业与安全、公共安全相结合的理念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各专业领域的安全。在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层层递进的安全教育后,大学生应当学会把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应用中主动培养安全意识。学校应当应用现代技术与思想解决现代安全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安全知识及管理的能力,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

一、当前大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人生安全教育规划中,大学安全教育应当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一部分。高校将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各种安全教育平台纷纷搭建,推动了安全教育的发展,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一)安全教育工作者以临时的非专业教师为主

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工作者几乎没有专业教师,而是主要来自于安全保卫系统的工作人员、学工系统辅导员、各类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如消防队员、公安交管民警、公安民警等)。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以临时教师或临时宣传员的身份参与安全教育,往往是选择基本常识内容和案例,以讲座或宣传活动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参与深度和持续程度都非常低。这些参与教育的人员虽然具备宣传经验,但普遍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经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没有教学团队,没有形成真正的“安全教育”,而只是在做“安全宣传”。

(二)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偏重

防范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在目前的大学安全教育中,主要内容局限在消防、交通、治安、网络、信息、人身、财物、自然灾害、社会实践、急救常识等方面,而且偏重于安全防范,而这些内容应当是在初高中阶段已经能够系统掌握的内容。大学安全教育比较缺乏社会安全、时效性安全、向社会提供安全和综合解决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这些应该是大学阶段安全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另外,大学安全知识内容与小学及初高中等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教育形式上略有变化,主要还是以基本常识或安全经验介绍为主。常识性的内容过于浅显,经验性的内容又存在很多弊端,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学校应当组织力量完善安全教育的教材,对安全专业进行系统规划,避免目前零打碎敲式的安全教育模式。

二、大学安全教育的定位、理念、模式

大学生应当在完成高中及以前各年龄段安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主动地把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理念等安全因素与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被动安全”转向“主动安全”,从“防范性安全”转向“提供安全”。大学阶段的安全教育应当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实现:一是专项领域安全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各领域安全专业和危机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专业领域安全文化,促进专业领域安全体系建立。二是安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任何专业都要融入安全理念、安全设计、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等知识。三是学习法律法规,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安全意识,自觉接受安全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的并执行。

(一)大学安全教育的定位

一是构建安全人才支撑体系。培养专业安全教育、研究、管理、应用人才,培养各种学科结合安全的复合型人才。着重培养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安全产品设计的能力,安全系统设计的能力,安全实验调研和分析的能力,安全规划能力,安全教育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安全综合能力。二是研究探索最新安全领域。安全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是解决应用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因而安全研究要与时俱进。三是解决安全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各界与安全相关的项目,承担解决安全实际问题的任务,做好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

(二)大学安全教育的理念

大学安全教育要以培养安全专业人才、推进安全事业发展为核心;要秉承任何专业都离不开安全,安全就是避免方方面面的不安全的教育实践精神;坚持安全源于设计、安全源于管理的办学理念;做到源于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生活与工作安全。

(三)大学安全教育的模式

大学安全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专项领域安全专业+安全公共基础课”,使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与各个专业相结合;注重安全文化和安全知识体系教育;注重实习、演习、研究、交流、应用;大学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安全、安全规范;安全创新设计;安全建设;安全评估、安全系统、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等。

三、大学安全教育的实现途径

目前,在大学安全教育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专项领域安全专业+安全公共基础课程”的安全教育的方式。专项领域安全专业课程是指专门研究某一领域的安全专业,其设立的目的在于培养面向专门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设计、安全工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促进专项领域安全体系的建立;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应适合于所有专业大学生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安全公共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使任何专业中都能融入安全理念,提高学生将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安全通用人才。

(一)开展安全专业和安全教育课程研究组成

由政府多部门和安全领域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参加的研究团队,梳理目前高校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重点研究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划分、课程体系、考试考核体系、教师的专业背景要求、培养目标、教学形式、组织机构搭建模型、就业方向,以及教师团队从分散专业背景过渡到安全专业的整合方式,学习研究国外各行业安全教育模式和内容,以及资金、环境、教辅材料研究等。

(二)编写教材和培训教师队伍

从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入手,编写课程大纲、教材、教辅、教参、教件等。同时对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材、教程、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实施、教育评估、教育改革等方面,培养既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三)成立安全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研究机构

以上几项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承担。为了实施大学安全公共基础课教育,建议成立安全公共基础课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各项安全教育和研究,先期从事安全教育人才体系研究、安全教育体系研究、安全专业研究、安全公共基础课研究、安全教育设施研究与安全教育软硬件研究,建立并开展横向、纵向、各行业及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开展前期的各种培训交流。在研究机构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安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设置,将研究机构转为教育机构,如将大学安全教育研究所转为安全学院。

作者:窦书霞 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