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道德文化践行入教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文化践行入教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道德文化践行入教对策

一、道德践行——道德教育须先行

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核心策略在于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教育是对道德主体的道德灵魂进行熏陶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明鉴。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毫不夸张地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史。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在一定层面上是道德教育的力度与强度使然。《礼记》言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语阐明了个人践行道德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即进行学习和教化。道德教育是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现代践行之先导,宋明理学的总结与开新者王船山说:“唯立学校以教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则民日迁善而美俗成矣。”1。’

船山此言点明了教育在优序良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社会在相对长时间内能实现相对意义上的优序良俗,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古代有识之士密切关注,历代统治者亦从现实需要的层面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推动道德教育的合理化。“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1686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形成了统治者重视,知识界推波助澜,由此为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了基础。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传统,奠定了道德文化在古代社会践行、化民成俗的原始根基。自古及今,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依旧需要现实立教。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那么何谓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获得德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同时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规范,这样才能够实现所设定的目标。道德教育是促使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践行的一大法宝,因为“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4b即是说,人之德性的获得,并非完全是天赋,是生之俱来的;但人天生都有良知,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身上良知变成行动的指南,这又是自然的。人之德性的养成,既需要内在的道德禀赋,亦需要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在禀赋和外在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古代社会重视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在古代社会,从贫民界到知识界,再到上层统治者,道德文化的践行呈现出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系列道德信仰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

如何践行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学术界、政界都有热议,提出的解决办法多种多样,如有人提出利用宗教解决道德信仰与道德践行的问题,但亦有人持相对意义的否定态度:“正式的宗教教育对于道德的发展,并未占有特别重要或独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学校和家庭则相反,应该扮演重要而独特的角色。”5。’即是说,从纯粹宗教的角度不能解决道德践行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教育,而不是其他。我国虽然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依靠宗教教育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道德践行问题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优秀道德文化的践行,教育是促使古代优秀道德文化践行的一种内驱力。道德教育对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在于使道德主体成为审美之人,通过道德教化而具有美德,践行美德之人,内心世界激荡着一种审美愉悦。正如德国教育大师席勒所言:“教养的最重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是可行的,因为审美愉悦的内驱力在发挥作用使然。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而使人树立耻感文化,产生道德焦虑,促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实际上是通过教育,对道德文化进行美德分析、美德评判。正如西方现代教育学家艾德勒直言:“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即传统上作为美德分析的东西。”7。

此言表明了道德教育促使道德文化践行的方式,遵循的路径为:道德教化一审美的人一美德分析一耻感文化一唤醒良知一道德焦虑一道德践行。由此可知道德践行的源头在于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道德践行这个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道德教化这个大系统中,首要的任务是唤起道德主体的道德良知。通过良心的发现,促使道德主体产生道德焦虑,进而促使道德文化现代践行。“凡人之为不善者,虽至于逆理乱常之极,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诚,而卒入于小人之归。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11。由此,道德教化,发明本心必不可少,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主体的良知由“坎陷”到呈现,最终促使道德文化的践行。“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通过良知的呈现,去遵守传统道德文化规则,在规则指引下,真正促使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由此,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化应首当其冲。

二、道德践行——道德教育必须生活化

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其必备的基本原则。古代社会多重视道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践行。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现实根基之嫌疑。新儒学三大主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主张格物致知,主张回归本心致良知,不假外求以致良知;多讲求心性修养,道德生活多内求于心,道德教育不是生活化,而是在道德理想的形上王国里自得其乐,这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践行。由此,陆王心学一派遭受到了西学东渐的严厉冲击,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主张道德学问的经世致用,在他们看来,空谈心性的道德修养不利于道德文化的传播,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践行。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大众化、生活化,也即道德教育应有利于道德在当代社会的践行。不单单是我国古代的实学家讲求道德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现当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亦主张道德教育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日:“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tl,的书本是死书本。”加显然,陶先生此处谈及的教育涵盖道德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否则道德践行则是天马行空、空中楼阁。陶先生此言,为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指明了方向,要想通过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践行,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否则道德教育不能转化为道德践行,知行之间的转化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切合实际和真实的发展伦理学都必须牢牢地根植于社会现实之中”,这一语道破了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道德教育需根植于道德生活,如此方能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不仅仅是国内学者关注这一点,在国外更是有诸多大师强调这一点。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生活大众化是人类的共识。在亚里斯多德看来:“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很明显,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有一适度的标准,这适度的标准即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不应该在彼岸世界的道德王国里游离,而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也即道德教育生活化、大众化。道德教育能使我们获取道德知识,但不能获得道德践行的内驱力,只有道德教育生活化,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德性使我们确立目标,实践智慧使我们选择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13¨道德教育能使我们获得道德知识,但不一定获得道德践行的理性,只有在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使道德主体在践行道德之时获得道德践行之动力,惟其如此,道德践行才能实施下去。故此,亚里斯多德于此谈及了道德教育与道德践行的关系,首先是道德知识,然后才有道德践行,也即有着先知后行的韵味。此外,亚里斯多德还从道德践行的层面谈及了道德知识,也即道德践行亦能促使道德知识的积累,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离开了实践智慧就没有严格意义上善,离开道德理性也不可能有实践智慧。”l3¨但在这期间,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即是道德教育必须生活化,惟其如此,道德文化知识才能向道德践行转化,道德践行才能导致优序良俗的美好和谐社会的实现,道德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实践智慧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131145此语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则是道德教育向道德践行飞跃的理论前提。

三、道德践行——在教育时机和教育

策略中游离以利道德践行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道德践行,并由此实现社会的优序良俗。由此,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之目标,惟其如此,道德践行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道德文化离现实践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践行目标没有瞄准。诚如王立仁先生所说:“人类生活经验历程的本身同时演示着两个事实:一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德育一直没有停止过;二是人类非德道德的行为也伴随着人类生活。’’12中国当代社会一直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的效果却值得商榷。道德教育的动机和道德教育的效果显然不能成正比发展,由此必须反思当前的道德教育,其问题在于道德教育脱离现实根基,单纯地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了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瞄准道德践行,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当代社会才能切实践行下去。道德教育的目标须瞄准道德践行,这是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的关键性一环。道德教育如何瞄准道德践行,道德教育的时机与策略至关重要。道德教育的时间起步早,策略定得好,可以很好的实现道德主体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践行,可以形成道德教育的终生性以提升主体的道德水准,此乃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时间上起步早是关键。具体措施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阶段都要实施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这应该是一项普遍的道德教育建制。即是说,道德文化的教育与付诸践行,应该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相反。西方哲学家洛克所称道的“白板说”,反对道德认识的天赋观念论,主张人之道德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

洛克此言,说明天赋观念并不能给人以道德良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信仰、道德践行都是从经验的层面,依靠后天教育或实践而来的。洛克此言,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时间段理念,即从幼儿开始进行道德教育、进行道德熏陶是最佳选择。因为幼儿的头脑相对成人来讲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书写任何的东西,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很容易把道德知识传输到幼儿的大脑,使幼儿接受道德文化,在持续的道德教育中让人形成道德信仰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即是对小孩的道德启蒙教育,从小就能培养其道德品质,此乃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亦提出,道德教育使人形成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最佳时机是在六岁以前,惟其如此,道德教育才有可能之基础。“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故此,实施道德教育,应该从幼娃娃抓起,通过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为道德践行奠定基础。

古代社会的道德践行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其秘笈就在于对道德教育时间的把握得当,并由此而形成了古代社会相对发达的伦理文化。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成功的,这“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所说的普遍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对道德教育时间的把握。古代社会伦理文化比较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社会稳定的普遍性的道德教育建制。具体说来,涵盖着两个层面:其一,幼儿道德教育抓得早且及时;其二,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比较强。比如说,古代社会有小学与大学之分,小学之时讲求的是洒扫应对的道德教育,既有对道德文化的强记博闻,亦突出道德文化的践行;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之“理”,以道德教育作为人们科举取士的重要依据。“学而优则仕”,这里的“学”应该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把握;道德知识优秀之人,才能为官,才能“为政以德,如众星拱之”。由此,中国古代社会在逐级层次性的道德教育之下,最终促使道德文化在古代社会能很好地推行下去。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当我们重提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时,我们须重新反思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古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寓德入教的普遍建制,“自辛亥革命以来,这个建制开始全面解体了”,“儒家经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减轻。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的修身和国文课程中还采用了不少经训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小学教科书中所能容纳的儒家文献便更少了。’’’13一方面对道德教育的普遍建制改变了,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经典文本亦逐渐减少乃至全盘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典逐渐遗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在现代践行困难重重,与我们今天对待优秀传统经典的态度有关。在古代历史上,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名教与自然之辨非常剧烈的情况之下,儒家有识之士仍然以振兴儒学,恢复其纲常名教为己任,为此有“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18说明传统伦理道德的践行,是在以教育为先的前提之下,通过先知后行实现的践行。由此,以教育为根基,是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的前提与基础。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起步要早,要从幼儿开始就对其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为了使人们的道德知识能够转换为行动,实现道德践行,制定一定的道德教育策略也很重要。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可采取的具体策略为:首先,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建立道德文化的逐级教育模式。具体方式为:幼儿园的传统道德教育一小学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初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高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大学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一研究生入学考试传统道德文化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统道德文化。由此,则逐级形成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如此可为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上述七个阶段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道德教育文本。具体策略为:幼儿园明确规定小孩学习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基本的传统道德教育文本,并让老师不断地讲解;小学阶段必须每周有4节课的时间学习古代道德文本,比如说《幼学童蒙》《颜氏家训》等经典文本;初中阶段学习《孝经》等文本;高中阶段学习《论语》《孟子》,并作为大学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予以规定。大学阶段学习《大学》《中庸》等科目,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规定学分,必须修完传统道德文化课程并拿到学分方能毕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政治理论的考试除了马克思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外,应该把传统道德文化的知识加进去,可占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应该有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l3个具体范畴的学习、体悟,并辅以专门的道德文化的论文,作为必修课程出现,如此作为研究生方能毕业;在博士入学考试阶段,要将传统道德文化的考试作为一门必修课,强化考试力度,也即加强道德文化的学习与修养。

上述不同阶段、不同文本的传统道德文化之教育,为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奠定基础。最后,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道德文化教师,鉴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乃是长线型学科,故此,需要政府建立免费师范教育,以确保传统道德文化之师资力量,也才能确保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践行。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道德教育应瞄准道德践行而实施具体的教育方略。我们应重视教育、尤其是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教育的方式又可从多重角度出发,因为教育的方式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至关重要。对幼儿道德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视觉动漫策略,这种教育主要基于幼儿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接受能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成人教育亦要因材施教,因为成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知识积淀等。成人接触到的媒体主要为电视、报纸、网络等。故此,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对成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总之,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不能离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但教育模式必须以道德生活化为其出发点与归宿地。在此前提之下,注重道德教育的时机与道德教育的策略,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社会践行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