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农村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喜忧参半。从问卷统计中看,坚持按课表上思想品德课的学校占88%左右,有12%左右的学校有被其它学科教师占用的现象;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有61.2%,认为一般的占32.2%,还有6.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开可不开。就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存在的问题而言,64%的学生反映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19%的学生反映思想品德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单调枯燥、索然寡味;更有18%的学生反映,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标记重点内容,记录可能要考试的重点,完全把学生当成应试的被动者,为应试而教学。上述数据和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校方、教学人员,还是学生,还没有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放到足够重视的地位。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存在被忽视、边缘化的倾向,课时被随意占用、教师随意应付教学等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2.农村中小学生的择友观、人际交往观符合其年龄特征。从问卷统计数据中得知:学生交友的目的,回答共同进步者占63.8%,帮助自己学习的15.3%,充实生活的占20.9%;他们择友的标准,兴趣爱好相同的34.7%,学业成绩好的22.4%,讲义气的29%,兴趣爱好相同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多,学业成绩优,讲义气两个选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减少,这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性的表现。学生最喜欢交的朋友是有主见、成绩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同学,特别是乐于助人选项达到52.2%,这是农村民风淳朴并注重对青少年一代熏陶的结果,学生最鄙视的人是口是心非、仗势欺人、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小偷小摸、不尊重师长的人。上述结果说明,新一代农村中小学交际观、择友观基本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期望,他们与朋友交往,基本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纯洁而健康。学生在择友交友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逐渐变得理性,既不一味崇拜学业成绩优秀者,也不盲目认同讲义气。对同龄人中有悖人伦道德的言行,学生表示憎恶和鄙视,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正义感、是非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批判、辨别能力。

3.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喜中有忧。学生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儿童、孕妇时你会怎样做?”这个问题时,83.5%的学生愿意主动让座,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人帮助表明学生充满爱心;但也有近27%的同学回答,别人让我也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而回答“不让”者占6%,虽然比例不大,但也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少数学生公德意识亟待加强,他们的自私、怕吃苦、冷漠心理严重,可能是父母的身教不到位,也可能是教师的言传未入脑,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矫正,对其一生的成长、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回答如何对待学校公共财产这个问题时,78%的同学回答爱惜,有20%的同学回答有时爱惜有时不爱惜,或不爱惜。这个比例有些触目惊心,因为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爱惜学校公共财产问题模糊、抱无关紧要的态度,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数据。当看到有人在破坏公共财产时,近90%的学生回答尽快报案和当场制止,其中当场制止者达61.1%,表明他们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令人欣喜。但有近12%的学生回答回避不管,其潜意识认为没有损害我和我家的利益,事不关己,这样的回答值得忧虑和深思。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方面,24.6%的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了款,38.5%的学生为本校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27.1%的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为孤寡老人做好事,16.4%的学生到当地敬老院慰问老人。这些活动表明,广大农村中小学因地因校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但是,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开展相关活动,着力增强系列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家庭责任感方面,66.5%的学生认为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9.5%的学生要父母吩咐才做,否则不做;4%的学生回答想办法躲避。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农村学生的家务活大幅度减少,这是事实,但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从小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简单的扫地、洗碗、洗衣服等家务都不愿干、不会干,很大程度上应是父母娇生惯养的结果,淡化了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弱化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4.农村中小学生的消费意识、法律意识基本具备。在高消费、超前消费观比较盛行的年代,农村中小学生因为生活在远离都市、消费环境相对健康的农村,他们的消费观念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81%的学生认为应该合理消费,回答超前消费者只占5%,说明年龄尚小的农村中小学生在消费上秉承了父母等长辈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传统。在法律意识方面,在回答“当你及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个问题时,62.3%的学生认为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协商调解使大事化小的占21.4%,回答以牙还牙,实施报复的占7.9%。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学校的法律宣传、教育是有成效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调解、私下处理侵权问题是农村常用的方式,他们耳濡目染,这也是一种维权救济的可行路径。同时,仍有近8%的学生基本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可以采用野蛮和愚昧的行为对待侵权者,这说明法制宣传教育任重道远。

5.农村初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基本吻合。在调查问卷中回答“你最崇拜的对象”时,42.1%的学生回答是科学家,34.6%的学生回答是军人,23.8%的学生回答是教师。位居前列的崇拜对象是他们从书本到实践中最熟知的三类人,也是社会职业中从业较多、受社会尊重的群体,反映广大农村孩子心灵纯洁,情感脱俗。这也表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受人尊重的人是他们潜意识的价值追求。在对“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问题进行回答时,选择关爱自己又为他人选项的近80%。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而言,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二、结论与讨论

1.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在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由于周课时少,专任教师少,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程那样,有专门的教研组,能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思品课教师往往和历史、地理教师一起,组成一个综合教研组,由于学科不同,其他教师即使在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也不可能对思品课提出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只能由思品课教师单独应对。由于思想品德课看上去容易教,一些教学行政人员为了评聘职称,往往兼上思想品德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专门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在一般的农村中小学校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全部为兼职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非专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本来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却被淡化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德育基地的缺失成为农村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短板。建立德育基地,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对于农村广大中小学校而言,建立德育基地还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绝大多数县城以外学校、边远地区、相对偏僻地区,几乎没有德育实践基地。一是在这些学校,还没有德育基地的概念;二是即使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这样的理念,也因为经费的拮据不敢想,不敢干;三是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德育基地因为经费、交通安全、组织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施;四是当地德育资源因为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发,达不到建立基地的需求,或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系统开发,无法形成良好氛围,不宜作为教学资源。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无法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无法让学生在鲜活的现场体验并感受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媒体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宣讲、推介、融合。但是,这种融合,永远无法替代学生自己最切身的感知。

3.农村空巢现象和单亲家庭给农村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带来严重挑战。“空巢现象”是目前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实状况。农村青壮年男女为了谋生,进城务工,村里留下的绝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务工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交给家里的长辈或者亲戚照管。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就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由于这些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监管和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而言,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要么没有父爱,要么没有母爱,使他们变得抑郁、闭锁、自暴自弃,甚至自甘坠落、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他们变得十分任性,由于监管人员的疏忽,他们变得非常脆弱;也由于监管出现空档,他们变得特别叛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上述变化会引发孩子质的变化,会出现学业成绩下降,道德水准滑坡,行为现象紊乱等问题,轻则违反校规校纪,重则出现违法事件,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危害,给孩子人生成长道路蒙上阴影。近年来,未成年人因上述原因发生的系列案例给我们敲了警钟。

三、努力与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应以县市(区)为主体,由所在县市(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负责,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为落实培训任务和目标,应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市(区)教研室有关负责同志、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等同志任成员。其二,规范培训内容。组织参加培训教师学习中央、省级有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推介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经验和基本做法,开展交流和讨论,邀请省内专家作讲座,邀请县市(区)宣传部、团委等单位主要领导作报告,组织教师到沿海地区、革命老区、红色纪念地参观。其三,落实培训经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思品课教师培训的必要开支,如参加培训所需的交通费、资料费、住宿费、参观费等,不应增加参培教师的个人负担。

2.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力度。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责任在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是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关于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钻研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吃透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主流及存在的问题,把上述内容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支撑点。二是要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素材,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学校实际和学校领导要求,形成随时可供利用的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既可为课堂教学之用,亦可满足学校德育之需。三是要充分利用政教处、校团委、班主任工作平台,在全校学生中建立思想品德表现优异、思想品德表现较差两类学生思想品德档案,定期跟踪,进行案例分析,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他们。四是要加强与所在乡镇团组织、派出所、司法机构等部门负责人的联系,对本乡镇、本村组中出现的重大危害社会、个人、家庭的案情案件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反面案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比一般案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五是要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版报、橱窗、广播站、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介,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适时地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创设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利环境。

3.农村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德育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经过撤区并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校相对集中,生源辐射范围扩大,可资开发利用的德育资源增加。在农村,我们完全有条件去整合、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德育资源。第一,农村地区的山水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的乡村,树木葱郁,溪流淙淙,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是我们对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最好素材;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个富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园落户农村,一幢幢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别墅式的农舍掩映在山水间,一辆辆汽车随着村级公路的修建开进了农家小院,谁说这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鲜活案例呢?第三,农村的每一个乡镇、村庄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发展史,甚至其村名、乡镇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一个乡镇、村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流传至今的人穷志不穷、寒门出贵子、仗义疏财、舍小家为大家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将其整理,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第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风淳朴,世代相承的孝敬父母、友善邻居、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做这方面的有心人,肯定会得到一个个惊喜。最后,每一个乡镇或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存或有重要人物的故居、或有重大建设的景点、或有特殊意义的民俗风情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如果能够精心策划,力争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适量投入加以保护性开发,一方面为旅游开发奠基,另一方面可为建设德育基地服务,一举多得。

4.全社会要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优化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随时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社会环境是家庭、学校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使得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中,人们的思路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格局势必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产、交通、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更由于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少数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滋生,冲击着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加强社会德育环境建设,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不可懈怠。

作者:段振榜李小球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