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统文学经典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远古经典神话中,精卫填海,口衔木石,日复一日,坚韧不拔;夸父逐日,跋山涉水,道渴而亡,至死无悔;鲧禹治水,鲧逆天帝之命而救民,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卒布土以定九州,”终胜滔滔洪水;神农氏亲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儒家经典《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刚健有为的精神;《论语》中“士志于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意识;战国屈原的《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诚炽热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息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追求;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千载之下读之,凛凛充满生气;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示儿》中“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这些浩然正气、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文学经典名作,如黄钟大吕,似江河奔涌,鼓舞着无数后人为国家兴亡,民族命运而奋斗不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经世济时的入世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成为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爱国和忧民历来是一脉相通,热爱祖国亦应热爱生于这片土地的人民。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痛哭流涕;唐代诗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之音;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之声;清代文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这些现实主义的名篇名作中所蕴含至真至善的人性之光和悲悯天下的赤子情怀,至今涤荡着万千读者的心灵。可以说,自古以来,体恤国难,忧患时局,怜悯苍生,渴望和平,都是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永恒主题。传统经典文学所蕴涵的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普世价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高校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并将之转换为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必将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把个人的道德升华与群体的道德完善统一起来,由此成为大学生群体为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深沉含蓄、质朴浓郁的情感内涵,感人至深、纯洁至善的人性之美。文学经典作品在道德情感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伟大的艺术“向我们显示我们内部生活的各种形式。从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生活:它传达了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与之相比,我们日常的存在显得极为无聊和琐碎。……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之优劣的尺度。”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具象含情、蕴藉含蓄的文学,它通过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塑造,以深沉含蓄、质朴浓郁的情感内涵,感人至深、纯洁至善的人性之美来打动读者的心灵。在传统的文学经典作品中,不少爱情名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爱情方面道德教育的资源。遥远的商周时代,《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诠释着传统中国人关于爱情生死相依、白头到老的誓约;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讲述着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真挚爱情,启示人们,爱情其实可以不分阶层,超越时空。北宋文豪苏轼的《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诉说着即使与相爱的人已阴阳两隔,但忠贞的爱情却永世长存。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借生死与共的大雁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之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张二人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喊,表达出封建专制时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告诉了世间芸芸众生,爱情具有起死回生的伟大力量;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心灵相通,思想一致,互相关心,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志,充满着愿为对方牺牲一切的高尚精神。他们海枯石烂、生死不渝的爱情,始终是以心灵上的契合无间作为最高的准则。”宝黛与二人以血泪与生命书写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真挚感人的爱情绝唱。传统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爱情是荡气回肠、千古流芳,其至真至纯的情感力量将会陶冶和滋润大学生的心灵。除了爱情,其实亲情、友情和乡土情同样也是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讴歌的重要主题。《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尊老敬老的美德,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情礼赞。千百年来,这朴素的反哺之心、质朴的母性之爱至今感动着我们的心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启迪人们,真挚的知己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相通;李白《送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放歌。今日读来,仍会让我们心灵为之悸动。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注重亲情的民族心理,其真挚含蓄的情感追求,精湛美妙的表现艺术、都将唤起大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情感追求,使他们在得到审美享受、情感愉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升华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自由独立、飘逸洒脱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主体人格的独立。《庄子》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蔑视名利,遨游于天地之间。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呈现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超脱情怀,有助于处在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调和内心情感,完善道德人格。王维《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内在精神上的怡然自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能给今天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带来诸多启示。此外,诗仙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度自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个性,其以天马行空的笔法抒写着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强烈向往;宋代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超俗的人生态度,也同样给予世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哲理的感悟。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主力军,大都有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群体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追求物欲、功利性强等不良倾向。正如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中所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人已经被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所异化,从而逐渐失去自我的主体性。马尔库塞所言的这种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其实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少见。不少人患上网瘾、手机依赖症,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都漫不经心。在许多人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特性,有助于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丰富充盈他们的内心,疏解现代人的精神焦虑,从而建立起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这也将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促进其心灵的内在和谐。
二、利用传统经典文学,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传统文学经典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道德教育中的说教化倾向,提升道德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利用传统文学经典,我们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文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文学课程改革。中文教师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现象的阐发和文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成为文学阅读和欣赏的主体。此外,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干,编写内容鲜活、形式生动文学教材,并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开设文学经典选修课程,完善大学通识教育。高校可开设《文学经典导读》、《唐宋诗词鉴赏》、《中国古典名著解读》等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又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力建设电子资源。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加强本校和学院的文学网站建设,积极引入外校优势课程资源,提供精品文学课程的影像视频、电子图书资料等,从而为本校学生文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学经典的丰富资源,搭建立体化的文化平台。如推荐经典文学书目,组建文学社团,举办文学经典朗诵比赛,举办文学经典讲座、开展古典名著阅读交流会、举行古典诗词书画展、制作文学类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营造书香校园。由此,广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学经典,这既丰富了大学校园大的文化生活,又开拓大学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揭示了生命的本真状态,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洋溢着伟大的生命精神,艺术地诠释着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是高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前,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掘并利用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并有机融于高校道德教育之中,将会有助于凝聚弘扬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传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冯立顾晨琳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