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信息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信息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信息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时代之责,网络信息化赋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涵

(一)网络信息化诠释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价值体系的新内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对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②那么,如何在新时期媒体环境下,重构高校大学生新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关系着能否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精神内涵,这不仅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公德水平,还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二)网络信息化推动了高校开创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新模式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化,它对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传承我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内涵等。基于这种现况,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新模式,来使大学生党员认识到自己在团结同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高校学生学习先进和典型的传统美德,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网络信息化形成了高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新氛围回顾以往我国高校在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模式,多以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学为主,单纯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价值观”,其结果只能使其沦为条文式固化在学生的大脑里,并无法将思想道德中这种优秀的“因子”嵌入学生的心中,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左耳边听,右耳边出,无法取得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然而,在新时期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通过对社会和网络热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辨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针对当前袁厉害的“义举”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这种行为进行思辨,进而使其在思考、思辨的过程中形成自我对袁厉害的这种“义举”的重新审视,使其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德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喜忧参半,网络信息化引发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考

“经济全球化及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校的德育工作,更是上升到突出的位置。”③然而,在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一)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

1.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便捷性。进入大学之后,如果没有网络的帮助,学生会感到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因为大学不同于初高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是小论文,并且要求完成之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到他的邮箱,所以,学生必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才能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去图书馆翻大部头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见,信息资源共享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网络社交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如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双方不仅没有心理防备,而且可以畅所欲言,长期下去,就可能使大学生养成健谈、善于表达内心想法的良好习惯。所以,互联网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另外,互联网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沟通交流的工具,比如QQ、MSN、E-mail等,随时都可以和父母、同学、朋友聊天,如果有困难或心情不好,也可以随时获得他们的帮助,方便又快捷。

(二)网络信息化存在的隐忧

1“.西学渐进”造成了高校学生价值观的缺失。西方文化具有开放、民主的特点,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其非常地向往和憧憬。大学生在高校一般接触的思想都比较先进,不仅包括我国的先进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很多大学生分辨不了真假好坏,对西方文化采取全盘接收的态度,导致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失。价值观的缺陷致使一部分学生埋怨中国的制度,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势。

2“.信息垃圾”损害了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网络上散布的垃圾信息占50%以上,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智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人是很容易受垃圾信息误导的。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锻炼、阅历不丰富,造成了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遇到垃圾信息时,很容易受到误导。如QQ在线聊天时,收到类似“您的QQ号码中了10万”等欺诈性质的信息时,就以为是真的,其实这是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还有的大学生抵御不了黄色网站的诱惑,沉迷于此类网站有损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

三、创新实践,网络信息化语境下高校创新德育教学新模式

“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空间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体系。”④在新时期,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对重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一)趋利避害,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构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普及和推广,高校思政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和途径。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多为实体环境,例如教室、广场、宣传栏等地,而网络环境则与之不同,它是高度虚拟的社会社区场所。由于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特点,网络环境具有覆盖面广泛、匿名性强、管理要求高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手段显然难以有效应对这类管理要求和问题。换言之,传统的用于规范和制约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中已失去用武之地。“德育实践意味着网络德育从虚拟世界走下来,通过个人或集体的道德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内化成道德观念。”⑤因此,高校要尽快转变德育观念,建立与新时期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德育模式。作为具体工作人员,要掌握互联网技术使用要点,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技能,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二)循序渐进,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个人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个人行为是否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是否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能够保持道德行为一致性,能否针对个人行为进行道德层面上的深入思考,这些都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个人道德行为最理想状态是“慎独”,即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个人行为依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他们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在思想上武装大学生,才能不断提升他们对复杂世界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防止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和腐蚀。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还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自觉性,使其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保持一致性,提高其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观念。自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将加强大学生自律观念放在首位,切实提高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未来高校要充分凸显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他们自我加强德育约束的能力。因此,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育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任务。要通过德育,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要不断用马列主义思想来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网络环境要求较高的自我约束观念,而这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因网施教,强化信息技术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化的作用

1.加强引导,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提高大学生获取各种有益社会信息的能力。高校要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当前互联网信息发展特点和现状,找到适合提升自身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开设相关的公开课程,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大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搜索和提取方法,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获取目标信息。可以将一些常用网站介绍给大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2.多方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实现,且要求建立长期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常态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不断充实大学生的信息文化和技术,加强和提高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学习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各种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网络修养的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向学生介绍信息合作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要结合高校德育教育特点,不断提高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提高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现代性。

(四)政策支持,及时建立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机制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网络利用现状,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其总体效能和合理性。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工作方法和模式,真正发挥校园网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在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理有据,避免出现损害网络私人信息的情况发生。同时,学校要针对本校网络管理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规范管理人员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也逐渐成为威胁网络正常运转的头号杀手。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安全技术的运用,提高校园网络安全防范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全校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应对各类网络风险的能力。

(五)人文关怀,倾心培育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慎独”意识随着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相关产品的使用比率也获得极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过早地接触科技产品容易玩物丧志。近些年,由于网络中的一些因素,导致高校道德教育越发困难,在相关统计中,因网络原因而导致学生退学、自杀、他杀等事件的发生,高校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从大学生的现状能够得知,特别是较好学校中的学生,由于高中学习过于紧张,导致进入宽松的大学环境时无法适应,在面对社会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学生难以找回高中的学习意志,在进入虚拟的网络环境后,对过于宽松的环境开始痴迷,进而导致种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若长此以往在网络中陶醉,将逐渐丧失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应在学生进入校园开始便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以负责的态度为学生讲解网络的恶性诱导,使其对虚拟环境内的道德低下行为产生抵制心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交流学习的习惯。(本文来自于《教育与职业》杂志。《教育与职业》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崔浩单位:商丘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