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于少数民族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首先取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这些教育工作者要有博爱的素养,真正在内心深处热爱各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教育者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拥有广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以及优良的人格品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最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五观”素养:要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统;要充分把握和正确理解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上这些方面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和民族观,“五观”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体,这些客体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由于居住地和生活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状况、风俗习惯,形成了他们较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特殊性
长期的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自尊与自卑同时并存,心理上存在过度自尊与自卑相叠加的状况。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也就是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强烈,而且非常关注本民族的生活、发展、兴衰、荣辱、权利、得失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对民族问题较为敏感,思想情绪也较为外露。进入大学后的生活中,由于接触其它的民族,尤其是汉族,不可避免地要比较“民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民族意识也会愈发强烈。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相对封闭性的特征,因为长期受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熏陶和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排斥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同学,这种相对封闭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性格和思维方式具有特殊性
熟练掌握本民族的语言,不容易正确理解和把握汉语,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思维上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我国的各个边远地区,那里相对较为闭塞,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与内地比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离开家乡进入大学之前,与外界了解并不多,进入大学后,在面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需要很强的语言能力,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素质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里既有好的方面,也存在陋习;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于辽阔的边疆地区从小就接触到了辽阔的草原和沙漠,铸就了他们淳朴忠厚、真诚勇敢、热情好客等独特的民族品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性格、特长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与汉族学生相比,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即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思想教育的媒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要从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教育内容上要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国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各少数民族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样为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后人所铭记。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至今还有30多个少数民族是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周边国家截然不同,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不断采取各种办法诸如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来破坏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千方百计分化和瓦解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中,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他们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持忠诚的情感,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保障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因为长期受本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习惯以及各自的语言,不同地域的民族之间通过了解和沟通,就会形成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证明,民族团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心所向,是我国历史前进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大团结努力的结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实现各少数民族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我们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只有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国家才能强盛安定;国家分裂和民族内乱,国家必定会衰弱。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各民族应该团结的思想意识,使这种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来抓。
(二)教育手段上要突出民族性、地区性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要发展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这个重担不可避免地要落到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民族大学生身上,他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民族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教育大学生立志于献身边疆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在建设本民族地区的事业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唤起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边疆、富民固边的建设者。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使命感就要将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和相应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建设本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要根据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在高校文化建设活动中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此达到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不断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使他们融入和体验到各民族大团结的家庭氛围,愈发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这种教育工作方式可以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陌生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是指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民族习惯、民族观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存在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分散而居住,交通条件不便,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和落后。尽管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实行民族优惠
和特殊的照顾政策,但由于先天不利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上的贫穷与落后、教育文化建设匮乏和教育质量较差从根本上仍未得到改变。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产物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民族地区区域之间的封闭、隔绝、墨守成规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等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抵御改革、安于现状以及封建迷信等宗教观念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生产和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与稳定。总之,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富强安定。
作者:陈凤杰司红十张旭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