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标杆效应高校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传统榜样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弱化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在长期运用的过程中,榜样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积累都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复杂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受教育者个体化特征突显和教育程度提高,榜样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效果明显削弱。笔者在3000余名学院在校本科生中开展了“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3.46%的大学生表示“会偶然关注并了解一些先进典型”,有62.54%的学生表示“先进典型中的人物事迹对自己的三观影响不大”。
1、榜样的选择标准远离人本主义
过去,我们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总是单一的要求榜样的十全十美,力求高、大、全,远离以人为本的思想。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林森等都属于此类,他们是道德完美之人,意志坚强,从不谈自身的利益和享受,唯一的欲望就是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样的榜样虽然会在一定时期内赢得学生的敬仰,但是过犹不及,当学生意识到榜样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后,会感到榜样人物高不可攀,可敬而不可学。那么榜样人物的教育作用就无以体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人们仅有对目标和结果的期望动机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感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们去为之奋斗。
2、榜样的选拔和宣传力度不够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榜样的选拔和宣传不多或者没有恰当地运用好这一新媒体。当今的大学生受网络影响巨大,网络可以说成为他们接触和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但是传统的榜样选拔和宣传还是更多地依靠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这样势必影响榜样在青年一代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榜样的宣传中,教育者更多地从国家、社会的道德要求去塑造和宣传榜样,很少去考虑榜样精神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样的榜样是没有活力和说服力的,也就无法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
3、榜样的社会认可度不持久
榜样要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就要有持久性和持续性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这些道德榜样出现后,在一阵热火朝天的宣传之后,道德榜样就消逝了,而后出现的不是榜样的腐化或是榜样的悲惨状况,究其根源在于对榜样的社会认可度不持久,后续教育不够,保护机制也不完善,当榜样牺牲或受伤之后,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只能寻求社会良心的求助。这种道德完人的堕落和英雄的悲惨境况,都是对榜样影响的极大冲击。
二、标杆与传统榜样的区别
标杆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运用在管理领域,有了“标杆管理”的概念。标杆管理又称为基准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是一个识别最佳实践并寻求如何学习实现超越的过程。标杆管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但是在教育领域中还不够成熟。与传统的榜样学习相比,虽然“标杆”与榜样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
1、传统的榜样学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更多的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注重的是形式,是社会和政治的效应;而标杆属于纯粹的管理学范畴,讲究程序和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和借鉴等一系列规范化程序,改进和提高自己,赶超标杆,因而更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
2、榜样学习的动力是外来的
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号召、推荐和学习,自主性差;标杆学习则是自控式的,学习动力来自内部,是主体为了摆脱困境、提升自我而实施的一种自主发展策略,因而学习的自主性比较强。
3、传统榜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典型性
有时甚至免不了“高大全”,选择和评判的标准比较单一;而“标杆”则更多地指向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识别和引进的“最佳”是相对于选择对象而言的,也含有“最适合”的意思,没有单一化和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标杆”的类目分析更细化,因而比榜样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榜样学习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
做法单一,注重面上的宣传,对于怎么学习的落实常常是不到位的;标杆管理则认真研判、分析优劣,吸收、模仿、反思、创新,并最终形成一套适用的,利用提高自我的改进方案,因而更注重点的落实和创新。
三、构筑“标杆效应”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模式
虽然传统榜样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是我们仍在找寻榜样,寻求的榜样的力量引导。调查问卷显示:65.11%的同学表示“想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感觉很骄傲很自豪”,97.75%的同学认为“先进典型的精神是可贵的,社会需要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德榜样的感召力依然存在,人们追求善良等人性基本品格的热情从未泯灭。但是对“榜样”的需求和界定已更个性化、时代化和平民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已经走下“高大全”的舞台,走近“平民英雄”、“平民偶像”,于是“标杆效应”登上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舞台。
1、选标和树标
在选标和树标阶段,首先要做好两个基本步骤:建标准、树典型。标准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实际,建立明确的育人标准,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在目标的定制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树立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人生态度,典型就是根据育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和树立的活生生的标杆,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这样标准就成为可看、可比、可学、可及的,真切感受的先进,从而发挥好引领、激励的作用,感同身受的典型更能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标杆的特色性要鲜明,选择标准要多元化、平民化,比如:学习标杆、服务奉献标杆、社会实践标杆、生活标杆、道德标杆、文艺标杆等等,都应该是学生认可和接收的典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
2、对标
接着就是要对标。选树好标杆后,就要发挥好标杆的示范效应、激励效应、辐射效应。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QQ等宣传标杆;搭建优秀学生大讲堂、“1+1”帮扶活动、优秀学生示范岗、学生荣誉盛典等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自己言传身教,发挥好朋辈作用。在标杆效应的辐射下,各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标杆、然后寻找差距。自由对标很好地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寻找与适合自己的标杆的差距,分析存在的原因,量身定制修改提升计划,并实施计划,最终实现对标杆的赶超。
3、赶标超标
最后就是赶标超标。学习和创新是标杆管理的核心环节。学习标杆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提高自我能力的同时实现创新。对标之后的关键是要赶超标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最终让自己成为新的标杆。因此标杆的树立一定是可以超越的,而且必须经过努力奋斗之后。避免树立“高大全”的,可望不可及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刻板型的标杆;同样标杆没有典型性,容易被超越,也不能激起超越的动力。
4、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标杆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对标杆的评比、表彰、弘扬、奖励,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自发寻找、学习标杆、人人争当标杆的氛围,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构建高校道德的新高地。
作者:李赟 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