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经济学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经济学的教育一般以经济学知识的讲授为主,基本上是传授学生如何获得收入的知识,培养其参与经济工作的能力,但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灌输。这可能和当前社会普遍以收入作为评价人能力的标准的风气相关,学生受教育主要目标也是尽量多的获得收入,因而学校的经济学教育不可避免的强化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能力只是一个方面,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是最重要的。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体系是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的,各种不道德的经济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危害了他人,最终也危害了自己。因此,学校不仅培养学生能力,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有关经济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学者们有一些论述,比如:喻学林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走向功利化,道德教育由于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而不被重视;刘志超分析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提出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加学生违背道德的机会成本,通过制度约束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罗永乐研究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者们的论述一般是从相对宏观角度来探讨经济学教育中的道德培养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二、经济学课程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对道德培养的缺失可能和对经济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虽然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研究经济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强调的是成本收益分析,但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和道德伦理就是密不可分的。近代经济学的开始鼻祖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有两个,一个是《国富论》,另一个是《道德情操论》,一般经济学的学习者都关注前一本书,将其奉为经济学的圭臬,对后一本书则缺少相应的重视。但事实上,这两本书反映出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不见的手”,强调在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增进;另一方面是强调人内心世界的道德准则,即人的美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经济学不仅仅是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同时也是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学科。只不过在后来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分析渐渐趋于主流,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经济学本身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则趋于式微,使得经济学过度的模型化和工具化,淡化了其最初具有的功能和含义。因此,只要我们回到经济学的最初定义,经济学的教育完全可以融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
(一)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学经济学的目的有正确认识
学生读书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就业和谋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到就业和谋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如果为了挣钱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是对学经济学错误的理解,最终会害人害己。
(二)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贯彻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物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从事经济工作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害,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三)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
如前面的分析,经济学自诞生之初就和道德密切相关,经济学不仅研究如何使利益最大化,而且研究如何达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研究经济学,应该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将获得利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经济学,用好经济学。那么,如何在经济学教育中实现道德教育?本文尝试结合笔者教授过的课程研究如何具体的在经济学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在经济学教育中的贯彻执行
(一)端正学生对道德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
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学会经济学知识,培养从事经济工作的能力,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往往忽略了对道德培养的重视。事实上,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快就会发现良好道德修养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使学生对道德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型化和技术化,缺少了古典经济学具有的人文情怀,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穆勒等经济学家,都对道德有深刻的研究。以《资本论》选读的教学为例,此课程主要依托马克思的《资本论》,介绍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马克思的研究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但他的思想里面也包含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他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标里有强烈的对人与人平等的诉求,即不仅是等价交换的表面的平等,而且是没有剥削的真正的平等,虽然这个过程很长,但仍然不失为市场经济追求的一个道德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经济分析中蕴含的道德诉求。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时候,可以提到追求平等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人们互相尊重的道德要求,分配层面的公平与道德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使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在课程设置中为道德教育分配时间
经济学教育是偏向如何获取最大利益的教育,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要的道德操守还是应该保持的,因此,应该尝试在经济学的课程中加入道德因素,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入和道德相关的教育环节,时间分配不一定多,但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且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做危害社会的事情。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西方经济学是当前各大高校主流的教学课程,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西方经济学主要针对的是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的运行规律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率的分析展开的。对道德的教育可以在其中的市场失灵部分有所体现,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失灵的时候,比如垄断、外部性、公共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等都会造成市场失灵,造成福利损失,使经济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对这个部分的讲解可以充分融入道德的灌输。比如,讲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会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经济效率,但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反而阻碍经济效率的实现,因此,没有良好道德的约束,就是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从现实情况来看,环境污染、坑蒙拐骗都是在利益追逐下缺乏道德约束的结果。因此,讲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讲解道德建设对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使学生了解到市场经济虽然是以利益驱动的,但背后的道德支撑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教育学生理解道德
在经济学课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教育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理解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能仅用传统的说教方法,而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使学生学到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经济学内涵的人文精神有充分的认识,使其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有益于社会,而且事实上也有益于自己,实现道德的激励相容,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法律。以制度经济学的教学为例,对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在这门课里可以有充分的讲解。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研究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制度本身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对制度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对人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拓展了对人的理解,不仅分析了人的自利性,也研究了人的利他性,放宽理性经济人假定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而这些都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不仅有自利的一面,也有互惠的一面;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这使得道德体系在制度形成与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对制度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学角度阐述道德体系的形成以及随着社会历史变化的演化过程,使学生了解到道德不仅根植于人的内心,而且根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道德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属于制度演化的一部分。道德对于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人的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合作的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通过对道德作用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到,遵守道德规范,有利于与他人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四)对经济类学生建立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对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一般偏重获利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的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分开的,而且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可以探索将经济学的课程与思修课程结合起来,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课程,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不仅仅是为获利服务,而且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是服务于社会的学问,没有道德体系的支撑,经济学的作用也就无法有效实现。以发展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讲授发展经济学课程时,可以和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讲解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可以给学生讲到,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这里,质量的提高应该包括居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交易成本的上升和合作的困难,而诚信恰恰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曾经提出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两个治国方针,应该说,这两种策略是互补的,建立法治社会是当前追求的目标,而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靠法律的约束,还要辅之以道德感的培养,使公民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则,降低法制实施的成本。使学生了解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使人自觉约束其不良行为,扬善抑恶,而不良的制度环境则会使人内心恶的一面被放大,经济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经济机制设计为前提,督促学生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而不仅仅是从人的善恶角度来看待,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总之,笔者在《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教育结合起来,探索道德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追求利益与遵守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反而会相互促进,使其对经济学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具体课程探索了如何在经济学教育中贯彻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应该是包含在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的内容,经济学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感的培养,在经济系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纳入道德因素,探索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经济学还在探索阶段,笔者对经济学和道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如何搞好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中,也应该重视道德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学到生存能力的同时具有健全的人格。
作者:李程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