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情绪智力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作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情绪智力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情绪智力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作用

情绪智力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德育教学应对此加以关注,通过开展活动课程,鼓励同伴交往,提升教师自身情商等手段有效发挥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已经陷入一个困境,传统的道德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发展,随着国内外对情绪智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情绪智力和道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这为解决中小学德育困境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德育应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加以重视。

一、情绪智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人掌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号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5年,美国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曼将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知觉、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根据戈尔曼的理论,在本文中笔者将情绪智力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对于自身来说,包括感知、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和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他人来说,包括感知、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使人具有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情绪、能移情理解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道德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道”和“德”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名词。“道”是指在人类交往过程中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具有普遍性。“德”指的是不同个体自身认同并按其行动的一套规则体系,具有特殊性。道德的本质就是“化道成德”,即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规范。另外,从道德的起源来看,原始社会中人类共同劳动,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出于本能都会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避免个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就必然要求有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由此看出,道德侧重的是人际关系的调节,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人的道德认知,促进人道德成长,使人具有能合理调节人与人关系的美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商教育和德育之间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情商”内涵中包括的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是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以情绪智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中小学情绪智力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情商教育并不乐观。有关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情绪行智力的提高是有部分作用的,但效果不明显。这样看来,中国目前的教育还过多关注认知性智力,而对孩子们情绪智力的增长贡献不大”。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的也只是枯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有关学生情绪情感的内容,情商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过程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当下,中小学生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新闻曾多次报道,几名学生在学校里由于一点矛盾就动起手来,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弱小同学,有的学生因为不服教师管教而与教师发生争吵甚至动手。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学校对情商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学生在遇到有关道德问题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如何移情理解他人。戈尔曼认为,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小学德育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

四、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提到,情绪智力注重的是人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通常情况下,良好的情绪能直接激发或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而痛苦、消极、无兴趣的情绪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知识学习的厌烦、抵触。当前,中小学德育课堂中仍以道德知识的传播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不感兴趣,产生不良的情绪,一节德育课下来,学生的道德认知很少得到提升。此外,道德教育需要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由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这些道德教育情境中通常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知冲突,当学生在课堂中面临道德冲突时,会伴随着产生相应的特定情绪,如果学生不能在这些冲突中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必然影响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知”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情感往往来源于道德情境中主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当一个人具有较高情商时,他一定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具有敏感的知觉和深刻的理解,对所处情境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这些都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的情商较低时,就不容易对外界的情境引起关注,也无法敏感地察觉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因此,在道德情境中他的道德情感一定是薄弱的。人们通常将情绪和情感理解为同一概念,情绪的反应必定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三)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个关节点,一个人是否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和他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外界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们能否以坚定地道德意志抵住诱惑,排除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合理的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的过程,是人心理上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而“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因此,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道德意志也会同时得到发展,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道德意志发展的动力,不良情绪也可以成为其发展的阻力。

(四)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关键,它体现着一个人真实的道德发展水平。“情绪的产生经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有机体遇事,情绪总先被触发;有机体做事,首先要受情绪的监察”。这就是说,当个体面对一种道德情境在准备采取道德行为之前会先产生一种情绪,对这种情绪的感知将最终决定采取何种道德行为,以及采取的道德行为是否恰当。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好心办错事的现象,这是由于虽然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相应的情绪智力的发展还没跟上,无法在道德情境中准确把握和调控他人的情绪,好心做出的行为并非对方所需。因此,想要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就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他人的情绪。

五、道德教育中提升情绪智力的对策

(一)开展活动课程提升情绪智力

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手段,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培养情商的目的。其主要形式有游戏、劳动、各种社会服务、公益性活动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游戏,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面临不同的道德问题时会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情感,这时,教师要敏感地察觉到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出引导,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教师也可定期带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上的不同人群,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增强共情、移情能力。

(二)促进学生同伴交往提升情绪智力

学校的生活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个学生的成长必然离不开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基于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协作和交往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以及推己及人、由人及我的“移情”式理解能力发展的真正前提”。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团体道德实践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作用、情绪变化有一个深刻的感知,同时可以观察到其他同学在团体活动里发挥的作用,进而形成一定的评价。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的自我感受,提高了他们识别和影响同伴情绪的能力。

(三)提高德育教师自身情绪智力

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德育教师自身修养和日常的情绪表现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沙洛维和梅耶尔认为在情绪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具有潜在智慧的榜样的作用”。教师的情绪智力通常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热爱,面对事业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和意志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情商发展。尤其是中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无意的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影响学生的情商发展。其次,情商较高的教师能够很好地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控,从而避免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六、结语

总之,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保证情商教育的落实,有效发挥情绪智力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者:杨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