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生活即教育”,立足于生活实践的体验式道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使命所需,高职学生生存状态和成长所需,也有利于为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支持性环境。在生活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应从学校、社会、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实施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做中学三种体验式道德教育活动模式,推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育;体验;道德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需要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德育”[1]14。道德源于生活,道德的养成“主要是基于具体的生活、行为、经验和阅历,而很少处于抽象的理智的推断”[2]。积极的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活,以学生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践履道德,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与渗透。基于以上认识,一种积极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体验式的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广泛推行,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体验、道德教育和体验式道德教育

“行是知之始”[1]116,体验即是“行”,“我们要在行动上去追求真知识,有行的勇敢,才有行的收获”[1]116。体验即是“做”,“做”有三大内涵:要有行动、有思想、产生新价值。正是这些正面的或负面的体验,激发人新的思想;正是这些体验,鼓励人进入新的领域探索,产生新的价值。伽达默尔认为,体验使人的求知过程更加接近人的生命本真,体验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是道德教育内化的有效途径。道德的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是人“在处理外部与个体间关系过程中展开的,是在反复体认、感受和践行中展开的”[3]25,是一种内心自觉的道德成长过程。有意义的道德学习,以体验这一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亲历道德生活情境,有效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产生积极的、合乎生命本真的体验。体验式道德教育,是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的教育研究中,朱小曼教授提出的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发展,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情感——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4]。刘惊铎教授的“道德体验论”,提出了生存实践视界下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本体,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开放性的德育体验教育模式,可操作性很强,颇有实践借鉴意义。

二、高职院校推行体验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所需

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必须从培养人的道德品德入手,遵循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知行统一的原则,“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体出发,细心、耐心地保护和支持其道德学习潜能的生长和强大”[3]22,实施回归生活、回归体验的体验式道德教育,推动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高职生接受心理、生存状态和成长需要

陶行知曾指出,“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1]105“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1]106。传统的道德教育给受教育者套上了“规范的枷锁”,说教为主,不符合个体性、主体性日益凸显的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生存状态和成长需要,缺乏“德育实效”,而根植于生活的体验式道德教育,“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5]。

(三)为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支持性环境

每个人都有道德学习的潜能,仅有潜能是不够的,人的德性培养还必须由教育经历、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为其提供支持性环境和引导。高职院校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拥有广阔的舞台。一般学校课程教学为道德教育提供道德知识的学习舞台,校园文化、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活动等,从校园走向社会,为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道德体验的舞台。

三、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有生活的地方处处都有激发人产生道德体验的诱因,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有效利用好道德教育资源,创设道德体验情境,将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中的生命感悟有机融合,引导体验者在体验中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一)学校——课堂教育的体验式道德教育

学校是个小社会,处处有教育,德育渗透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不能是单一的灌输。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基础上。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环境等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奠基性的素材和教育力量,唤醒学生的积极的道德体验;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要求学生发挥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依据既有的道德规范知识和不断积累生成的经验感受,在反思与体悟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有意义的道德学习,建立在师生双向沟通、对话和代际交往的成效上;有意义的道德学习,还在于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使学生获得内心的滋养,自觉积累切身的体验,又使道德教育超越文本固有的道德规范知识的局限,帮助学生收获丰富的人生感悟。

(二)社会——生活教育的体验式道德教育

走出课堂的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切肤的道德体验,在“亲验”中积淀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感知领悟到别人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意义,在“想验”中获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德体验。高职生实训实习是一项很好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岗位与岗位成员的接触联系中,获得“亲验”“想验”的道德体验,自觉接受“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懂得职业纪律,学习“工匠精神”,这些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动力。实训实习自觉教育还可以延伸到在校学生,可以开设“青年学生讲坛”,优秀学生讲述自己的实习体验和人生感悟,给在校学生“想验”的道德体验,从而反思自身,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志愿者活动也是很好的社会实践,依托青少年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学习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三)自然环境——做中学的体验式道德教育

“做中学”是国家素质教育改革项目的简称,在欧美又称为STEM教育。“做”就是亲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道德教育出发,“做中学”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之一,强调“做”中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观念以及生态道德行为,增强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在自然之境中,“做中学”是生态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方式之一。具体实践中,可以组织户外生态亲验活动,感受自然之境的壮美和秀丽,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感悟“乐山”的“仁”和“乐水”的“智”,深化心灵的体验;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展现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现状,在想验活动中诱发道德体验,在美的东西被毁坏面前,感知生命之美的可贵,油然而生自发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怀,个体生命中的真善美凸显,美善和谐的人格得到成长。

四、结语

体验式道德教育模式从封闭校园走向开放社会,从单一灌输走向多元体验,应和了有效道德教育的所需,符合学生这个道德主体的发展需求,也是德育改革的发展所需。体验式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演绎。它既是学生的道德教育体验过程,也是老师的道德教育体验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老师必须先被情境打动,方能唤醒学生正向的道德体验。体验中的有效道德导引,必须建立在平等、开放、敞亮的对话基础上,教师有了体验才能与学生分享体验,敞开心扉,朴素交流,相互影响,不断生成新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境界。整个体验式教育活动,老师在实践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实践道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敬良斌.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贺麟.贺麟新儒学著作缉要——儒家思想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46.

[3]朱小曼.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258.

[5]刘慧,朱小曼.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作者:殷丽萍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