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立德树人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针对目前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规范以及选题、学术价值、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认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管理需要加强,提出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构建“以德为先”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立德树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已经逐步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转型。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生作为国家科研的后备力量,其学术道德行为直接影响我国学术发展进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必须直面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学术道德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树人”是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理念,人无德而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重点,需要贯穿教育的始终。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立德树人”在教育领域的最后一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站。对于研究生德育教育而言,学术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既是对从事或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一名合格的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良好的学术道德是确保各类学术活动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学术人员保持健康发展状态的重要条件。”[2]学术研究者的道德,直接影响着学术发展的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既指学生的基本品德,也包括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近些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造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所谓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中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学术活动中来,同时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几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可以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研究生能否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者本身的学术意识、学术态度以及学术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合理、合规引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认识不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更是白纸一张,在学术研究中引用他人观点却没有标注出处的意识,造成学术道德失范;其次,在学术评价、学业评价体制唯论文指挥棒的作用下,受功利主义影响,一些研究生为各类优秀称号、奖学金乃至顺利获得学位,急功近利搞科研,甚至通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来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第三,学术态度不严谨者,对于学术研究没有兴趣和热情,不愿在学术研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其研究对数据、注释、文献等不求准确,随意拼凑,也属学术不端;又或者获得的数据、文献未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罔顾真实性,通过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亦为学术不端的一种;第四,也有考研动机不纯,考研目的不为提升知识,仅为学历这张纸,这样的研究生起始方向就偏离正道,其本身可能并不具备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自然无法真正地约束好自己,在面对学历诱惑时,自然不堪一击。
(二)部分高校的学术道德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研究生的学术探究是建立在求实基础之上的,但目前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科研量化考核,无形中催化了学术腐败。“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近些年应试教育导致从学校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只关注成绩,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应有的重视,这样一路考上来的研究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容易发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第一,缺乏系统的道德教育,没有树立“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课程指导,研究生未深刻认识、理解学术研究者应有的学术规范,学术活动应有的严肃性和崇高性;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学术探究是一个严谨、科学、寻求真理的过程;第二,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如追求学术成果的“量”,对“质”的把控不严格,学校评优评先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对于研究生而言,都免不了要拼命发论文、出成果,以此来加大自己在评选时的筹码,这些或许都成了制造学术垃圾的始作俑者;第三,研究生学术研究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不能从严管控。近些年研究生论文抽检、审核工作力度虽然不断在加强,但是仅限于学位论文,对于研究生资格论文、课程论文等道德失范问题多数培养单位缺乏相应的监控和管理机制。
(三)导师疏于管理。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中明确规定了导师立德树人的七项职责,并强调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评价制度,但各培养单位在贯彻落实上述意见时并不顺利,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养单位对导师立德树人评价面临的深层困境认识不足,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高校生师比例失衡,导师带了学生,但却疏于指导。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多数高校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例是失衡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其本质是强调师生“一对一”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但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数量与研究生数量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重点高校注重发展精英教育,导师精力主要放在博士研究生上,普通高校师资缺乏现象比较普遍,有学位授权点的多处于追求量的阶段,但导师数量又跟不上,导师带了学生,却因为其他业务干扰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研究生的需求和兴趣无法得到尊重和满足,不同的个性、不同追求的学生在“统一的、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下,学术研究沦为模式化、机械化批量生产行为。同时,导师自身教学任务重,学术科研压力大,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知识传授,无暇顾及道德教育。此外,德育教育是一个隐性的,长期见效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不少高校“三全育人”并未有效落实,甚至有些导师将德育责任视为辅导员的专属,而辅导员又认为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这样的“责任真空”也导致研究生德育教育缺失。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策略
研究生道德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多方努力,构建一个求实、求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氛围,从而从根本上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研究健康发展。
(一)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首先,高校需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以立德树人、立德为先为教育理念,在研究生手册中,收入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并开设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的讲座,既增强学生自身学术权益保护的意识,也让学生树立不随意侵犯他人学术成果的意识。其次,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术评判机制,多元化衡量科研成果价值;制定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标准,明确底线、高压线,奖惩分明,鼓励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激发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形成良性循环的学术环境。最后,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术研究者真正能沉下去,将学问做实。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不仅要站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想‘道德人’的立场,更要立足研究生道德成长规律的角度……努力使德育既契合于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认知,促成德性的自我建构,又推动研究生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与社会对研究生的道德期待相一致”[4]。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导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允许研究生发表不同的学术意见,导师能对研究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不断发掘研究生的学术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做到一生一培养方案,构建和谐的学术共同体。
(三)构建“以德为先”的学术氛围。导师不仅是学生学术上的领路人,更是学生行为上的典范。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上身先垂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在学术活动、学习工作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自身,研究生需要树立端正的学术态度,严谨学术行为,认认真真做学术、踏踏实实搞研究,在学术研究上不走捷径,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主动维护学术道德氛围,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环境。综上所述,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高校应树立以培养高水平合格人才为目标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理念,加强硕士研究生德育工作、导师队伍管理、健全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监控和过程管理,强化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意识,根本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岳云强.学术诚信、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4(2):72-77.
[3]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的若干意见[R].2002-2-27.
[4]柳礼泉,王俊玲.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作者:焦淼 祁晓冰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