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提升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医疗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衡量医务工作者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在医学生教育中,由于医学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导致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偏低,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诱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院校
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务工作者群体内部的腐败问题,使得社会各界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抱有更高的期待。但在医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社会整体环境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偏低,难以起到应有的育人价值,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丰富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及其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有效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务工作的职业道德观,进而提升医学生整体的医德境界。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是充分地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的必然方式。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国家采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单独一章的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能力,还要通过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而崇高的职业精神发展前提就是敬业。在有效落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中,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发展中,也能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务人员和医疗工作的神圣职责,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是医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随着医院对于用人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学校注重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和教育等工作,在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医德的有效培养,进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可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学校向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有效承担时代的职业精神和使命,充分参与到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学习中。医学院在对一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精神培育期间,也能让即将进入社会的医学生变得更加优秀,通过自我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奉献意识,参与到社会竞争和行业发展中,这样也能提升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在医学生培养与教育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强化学生良好道德意识、文化修养、职业水平等形式,达到学校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方式。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也可以优化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环境、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空间学习和成长中,提升个人能力。
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教育体系不完善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度有限。加上职业道德教育僵化的教育方式,导致课堂氛围相对死板,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职业道德教育演变成了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而学生选择性吸收的格局。从教育途径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教育大班授课、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且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相比医学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更长,而师资力量的薄弱更导致了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不足。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大致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人际沟通与护理礼仪、医学社会学、中国医学史、医学美学等。其中,只有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导论向对手学生欢迎,其他基本课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系不大。
(二)教育效果欠佳
现有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并未达到实际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持否定态度。具体而言,首先,医学生普遍认为从事医疗卫生事业需要遵循繁琐的职业道德体系,而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并未对道德规范本身进行提炼和总结,医疗职业道德本身的复杂性则会降低医学生的学习意愿。其次,医疗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机械性的特点,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这种倾向于硬性要求的道德体系会阻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再次,部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更倾向于学习专业知识考取执照。最后,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往往更加重视理性的医事法律,没有深刻意识到职业道德与医事法律之间的关系。
三、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诱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虽然医疗卫生事业拥有拯救生灵的崇高目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项注重利益的商业活动。近年来,虽然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但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领域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如高价回扣、添加药品、收受红包等问题,且其隐蔽性的特征加大了管制力度,甚至以促进医学发展为目的的医学学术交流会中,也出现了专家学者收取高额报酬充当药托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还会对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医学生们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的不断紧张也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部分失德医生抹黑了医务工作者的群体,降低了民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部分民众不懂医疗还横加干涉的问题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医学生也容易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极大程度打击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首先,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相对陈旧。一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泛泛的理论教育,很多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过,在大学只是重复的学习一遍,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且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医学伦理等课程成为医学院校必修课程的时间较短,其教材内容的更新迭代周期较长,很多新问题和新内容都没有体现出来。加上教材本身事无巨细的特点,会因繁杂的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通常采取理论灌输与概念演绎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绝对主体作用,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种大班授课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很难与学生有效沟通,且现代教育媒体又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的美观程度上,忽略了课件所要讲解的内容,不利于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就目前而言,国家规定的职业道德课程只有医学伦理学一门,且其课时较少、内容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医学学科特性加上医学生理性思维的特点,使得医学生普遍不喜欢纯粹的理论教育。然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性又决定了课堂理论教学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为此,不能因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偏低而忽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在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中,需要通过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分析职业道德理论,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生动形象的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要采取案例教学模式,用典型案例佐证理论知识,帮助医学生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从而逐渐影响医学生的道德选择与践行。
(二)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与当代医学生的整体特征、精神风貌、知识结构和社会对医务工作人员的需求而进行丰富和转变。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以将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事件或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并解释问题,增强其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同时可以将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等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医学生形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理想信念。而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时,则可以融入与法制教育相关的电视案例,增强医学生的法律精神。
(三)开展实践教育
基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教育,让医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般而言,医学生实践教育包括实践课程和临床实习两个方面。其中,在实践课程阶段,刚接触医学实践的学生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医学问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在临床实习阶段,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医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蜕变。教师需要帮助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和处理矛盾能力,让学生能够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予患者以人道关怀,有效应对医务工作中面临的医学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可以组织各类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活动,如聘请业内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医疗职业道德的前沿知识,丰富医学生的学术视野,还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还原医疗活动中会面临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加深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
(四)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医学院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可能会受到其他专业课程在课时、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限制,需要长时间的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实现。为此,可以通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逐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职业道德内容的比例,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同时需要针对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学科的特定,制定符合本专业社会需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梳理并精简职业道德内容,降低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课程思政模式,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知识,如动物实验时尽量减少使用量、降低动物的痛苦,以人道主义方式处理实验动物等,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五、结语
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的弊端,且其理论性、繁琐性、机械性的特点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道德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环境的转变激化了医患关系,且部分医生存在着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为此,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实践课程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同时从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两方面出发,优化职业道德课程设置,从而有效提升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中岩,刘锦秀,崇月,王小妹,李娜,吕坛.“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4):64-66.
[2]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2-44.
[3]刘丽平.和谐医患关系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44-46.
作者:胡奇军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