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情感教育初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情感教育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情感教育初探

一、创建大学生情感教育模式

在情感教育的模式建设中,根据鲁道夫•史代纳所提出的三元教育观及华德福教育模式和勒温的理论,有学者提出家庭一社会一学校一学生四元情感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笔者提出家庭一社会一高校一大学生四元情感教育模式,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或社区教育、高校、大学生(包括大学生及其同伴)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家庭,中国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连绵不断的。虽说大学生已是成人离开了家庭走向社会,但是家庭教育在学生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情感方式是亲情,亲情的温暖是大学生形成健康情感观念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情感构建一个亲情——友情——人类同情心逐步发展的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区,包括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环境不仅熏陶着大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决定着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纯粹正向的情感能否在社会中找到实践环境,学校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认知能否免受干扰。

但是目前社会上浮躁、道德缺失、唯金钱至上的舆论环境和虚拟网络对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使情感得到升华。高校,情感教育应该而且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用教师的情感共鸣和互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立情感教育课程,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拓展尽可能的校园内的情感教育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自身,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情感教育必须要有学习者主动的参与,才能内化为他自己的情感状态。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知的能力,所有外界的努力和教育养成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知情结构中,才能外化表现出深刻的情感表现。

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大学生同伴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群居的群体,年龄、阅历相仿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相互间的影响无时不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如,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优秀学子宣讲团情感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身边的同伴在学习、励志、创业、自助、助人等方面进行事例宣讲,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建构大学生四元情感模式,除了充分发挥各元的积极作用外,尤其要重视高校在四元教育模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高校的努力使四元形成合力,力求形成最有效的统合教育模式。

二、明确大学生情感教育定位和目标

确立情感教育在高校中的本体地位。朱小蔓认为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J。学校应在人的情感培育上承担重要职责,教育是认识人、理解人、发展人的,对人的认识和发展只能从情感开始。因此,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到一个本体地位,把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最高教育目标。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情感教育看做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单独的什么教育,而是把情感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应有位置,强调情感教育是因为目前的教育对情感培养的漠视,我们倡导情感教育是要呼唤教育的情感回归,是要实现教育关怀人的本质。明确高校情感教育目标。高校情感教育应以满足大学生情感需要为重点,包括低层次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和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孔子在仁德教育中提出,)AN德感上培养“善”情、从理智感上培养“真”情、从美感上培养“美”情。因此激发、巩固学生高层次情感,即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始终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定义为:“唯一知道爱别人的动物”,他们都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对大学生必须加强深刻的社会性情感的引导和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促使他们真正担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性上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得大学生真正激发为国家建设事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真正地把个人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真正把情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

三、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载体和途径

(1)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系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英国P.S.H.E课程(Personal,SocialandHealthEducation)的经验值得借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发展学生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权利与义务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性能力提高。它所关注的主题是学生自我的身体、性、道德、社会和职业等等。在内容上包括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涯教育和劳动体验等。现阶段高校的情感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并加强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的理解体验和把握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能力等。在课程结构上不仅仅是情感体验教育,还要包含情感提升教育、情感自控教育和情感互动教育等,力求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进行体验、互动、升华的教育,使容易表面化的情感内化到学生的情感品质中。课程体系上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或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上可包括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感真善美、中华传统孝道、感恩、自信自尊等;课程形式上可不拘泥于课堂,多组织社区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情景教育等。

(2)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度,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在高校情感教育中可采用导师制,让教师来参与学生管理,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每一个导师都清楚自己所带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承担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等责任。导师要能导,导师要会导,导师要愿导。

(3)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在校园中我们要注重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等方面考虑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真正发挥高校文化和氛围在情感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同时重视对网络和虚拟情感世界的建设、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