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体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体现信息化具有的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特点。一是加强校园宽带网建设;二是加强教学网建设;三是加强有线电视网建设;四是加强校园视频网建设;五是加强校园通信网建设。建成“五网”连通的校园信息化网络,形成以现代信息化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覆盖面广、扩展性强、信息畅通、运行稳定、内容丰富、实用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系统,为高校德育教育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并保证硬件投入,如高速、高性能、高覆盖率的网络连接,高性能的计算机、电视机、扫描仪等设备。在软件建设方面,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德育软件,推进德育信息资源建设。
大学生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学生在政治素养、思想品德、道德品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德育成功与否的前提。大学生德育目标包括德育总体目标和德育目标体系。大学生德育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1.政治素质目标,了解国情,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革命的优良传统,确立共同理想,拥护党的领导,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而奋斗。
2.思想素质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法纪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
4.心理素质目标,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
5.道德素质目标,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6.职业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有针对性的促进自我实现。在六项目标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法纪素质目标是保障,职业能力目标是目的。
三、构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内容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信息化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特征和大学生德育的需求而定,既要包括传统德育合理的内容又要根据现实网络多媒体的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1.网络多媒体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网络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即借助网络手段或形式来进行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多媒体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和网络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教育进课堂、进网络,把网络资源中的健康有益的信息作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把高校校园网建成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
2.网络多媒体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网络多媒体思想教育除了要完成常规性思想教育的任务外,还要肩负起针对网络社会意识(网络世界观、网络人生观和网络价值观)而进行正能量教育的使命。网络思想教育侧重于网络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网络多媒体法制教育。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普及教育,进行有关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促使大学生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4.网络多媒体心理教育。主要针对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出现的焦虑、多疑、冷漠、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精神失常、违法犯罪、轻生等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教育学原理及网络信息海量化、快捷性、专门性、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匿名性等优势,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健康成长。5.网络多媒体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和网络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要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四、创新信息时代大学生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教育方式,拓宽大学生德育的途径。大学生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是课堂和网络相结合,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并重的新路径。二是在中央、省、市级广播电台设高校台开办大学生德育专栏;在电视台设大学生德育频道;手机上发德育信息等;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拓展高校德育。主要是运用OICQ,BBS,E-mail等,传递党和国家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予教育。
2.改进教育方法。一要将“说教法”改为“疏导法”。二要将“灌输法”改为“渗透法”,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把主题教育、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设置各具特色、各具功效的网页和专栏,将德育基本内容与网络大量信息结合起来,力求把德育理论渗透于热点问题,师生平等交流。三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声、像、图、文并重的优势,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参与。
五、构建信息时代大学生德育保障体系
大学生德育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机制。
1.加强高校德育体制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要成立党委直接领导包括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和专家在内的德育管理委员会,统筹负责大学生德育工作。二要明确以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院系等职能部门为德育工作主管单位,共同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三要建立包括政工干部、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以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德育主体体系,形成教职员工学齐抓共管的综合育人体系。
2.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品德好、作风正的高素质的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师资保障。一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培养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德育教育、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好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二要要选聘一些优秀“两课”教师,指导和参与校、院思想理论教育网站的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批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上网。三要配备专业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计算机防御系统保证网络安全。
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为高校德育提供法律保障。一要严格执行我国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和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三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要体现适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实效性。
4.积极筹措资金,为高校德育提供经费保障。一要争取政府增加财政拨款,尽可能多划拨一些高校德育教育专款,增加投入总量。二要在高校学费中划拨出一点投入大学生德育之中。三要拓宽渠道广泛吸纳社会、IT产业部门的投入和资助。
5.营造德育环境体系,为高校德育提供环境保障。抢占网络德育的制高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格局。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作者:王兵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