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德育与生活关系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德育即生活:德育的生活价值
(一)德育具有生活价值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分离而来。在发生学上看来,德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德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尚未分离,二者是一体的、直接同一的。也就是说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德育的生活价值非常明显,生活性是德育的突出特征。人们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日常活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熏陶,如参加宗教或节庆的仪式歌舞、竞赛等活动。生活性原本是德育所具有的,而不是外力所赋予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德育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进而从中分离出来,成了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但是它的生活价值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德育同样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而且,德育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生活,不仅使大学生当下的道德生活得到提高,从长远看,还为他们未来的道德生活做好了铺垫工作。反观我们的传统德育,以弥补其存在的缺陷,从应然的角度看,目前更应强调德育的生活价值。
(二)德育源于生活之需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专门的对道德进行研究,对道德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地掌握,从更深层面的意义来讲,是为满足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需要服务的,提高大学生生活的道德性和健康性,使其日常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体现现代社会的文明、素质。同时,对于社会而言,德育的开展也能使其更加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可见,德育是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双重需要。德育的产生源于满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而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无止境的,是不间断的,因此,生活存在,德育就存在,二者共存亡。
(三)德育对生活进行改造与创新
对于德育即生活的理解,我们不能仅简单地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将二者等同起来,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从根本上说,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健康、高尚和有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对其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利的,如此,才有利于学生生活品质的提高。但是,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消极、落后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此时,为了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德育就需要发挥教育、教化的作用,对生活进行控制、调节和改造。对于外部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扬优、汰劣、简化与平衡,对学校生活进行选择与创造,进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总体而言,德育即生活意味着德育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净化与创新。
(四)德育在生活中展开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德育在生活中展开这一叙述进行理解。第一,德育在特殊的生活中展开。德育即生活,表明德育也是学生生活的一种,但是,其特殊之处在于这种生活基于老师的指导,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特殊生活。这种生活意在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因此,这一生活本身更应是道德的,而且其中的师生关系、德育的方式方法都必须具有道德性,这种特殊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保持一致。第二,德育的展开依托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他们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学习道德,接受道德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五)德育作用于学生的生活
德育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在道德理论方面有所建树,使学生成为渊博的道德理论家,其目的是要作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其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向上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德育中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并引导他们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动力,改变、提升他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一种教育。
二、生活即德育:生活的德育价值
对于生活即德育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活具有德育的价值
人是环境的产物,换言之,环境能够造就人。生活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可以改变人,使人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德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一个人的生活过程,既是对他人实施德育影响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他人德育影响的过程,并且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生活和德育存在着一致性。生活中的德育具有全方位性、多向度性和辩证性的特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早就对生活的教育价值有着一定的认识,他指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总而言之,生活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二者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实践经验,都说明生活具有德育的价值。
(二)生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体道德
生活使学生的个体道德得以形成、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既不属于先天本能,也不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机械塑造的,它是主体在生活中自主建构的一个结果。学生道德的产生依赖于其真实的现实生活,脱离实际生活,学生道德的产生和发展都无从谈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产生、发展都与具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和熟人之间的偶然相聚,与陌生人的邂逅,日常工作等有着深刻的道德含义。在简单、平淡的一天里,许多行为都具有道德含义。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生活的过程也是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不自觉的道德影响过程,因此,学生的道德在生活中生成、发展。
(三)生活需要德育
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对健康的、合理的、高尚的、“可能的”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指出:“为生活需要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人。学生想要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就必须掌握并遵守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实现道德的社会化,让更多的人在道德的规范下生活得健康、有意义。教育,无疑是实现道德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教育通过统一的安排、设计,使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各个部分处在一个有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接受道德的熏陶,成为道德的人,成为大写的人,这样,不仅他们自己能获得愉快的生活,同样,也会使周围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康德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因此,学生的个体生活需要德育的介入,德育是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生活决定德育
德育由生活的需要产生,同时生活对德育又起一定的决定作用。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社会这一大系统保持者信息的交流。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确定等既受其自身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主流的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都会对德育的各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在主流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下,德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五)生活是德育的手段与目的
“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阐释,他的这一观点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指出生活是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其主要、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道德知识,我们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教育作用、影响学生的生活,使其拥有健康、高尚、有意义的生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以教室为主的教育形式,改变教师的单方面进行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而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德育真正发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培养拥有道德生活的道德人,而不是培养拥有渊博道德理论的道德说教者。生活与德育的关系告诉我们,德育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并对生活进行改造和创新,生活决定德育,是德育的手段和目的,德育与生活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实现道德的生活。
作者:黄广谋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