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为本观念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学生德育的研究是当前高校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创新质量小。本文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体现时代音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密切连接高校与学生自身特点的实际情况;重视心理疏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想,培养优秀的人,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道德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大学生德育在整个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想在新时期提出道德教育,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就应该采取行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个性和主体性为重,培养创新能力,维护适当的个人利益,加强管理的实际效果,坚持平等的权力和民主,提高学生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
1大学生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最高价值观。这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表现,所有的一切就是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导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一些专家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以下基本含义:“它是一种对于人们在历史发展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关心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认为既要坚持用历史的角度,也要求建立需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是一种自我意识和承担责任的建立。”事实上,以人为本就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方式。而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也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其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手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应该把所有的想法、要求以学生的愿望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办实事,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做学生的好东西,遵循和把握对高校学生的道德发展模式规律。
首先,人的本质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始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或某些方面突出的地方,因此道德的教育应该使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这也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内涵。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治疗每一个青年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即使他们可能在他们成长中存在缺点或错误。我们应该把他们分类教导,能容忍他们,不批评他们。特别是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有真实的感情,绝对不能讽刺、贬低他们、挖苦他们,反而要让让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尽快取得进展。其次,德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哲学上认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留下的积极的、肯定的方面的差异特点。当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扬自身优点和避免自己的缺点,从而获得最好的的发展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生思想的发展,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想要做什么,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的性格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例如:家庭困难的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巨大的想象与其他压力。据调查,56%的人认为主要的压力目前是经济。和周围同学日常生活消费上的巨大对比让他们接受非常大的刺激性心态,并产生一种消极期待,看不起自己,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到处都是,整天忧心忡忡,一个人远离社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查,并根据出现的问题与形成的学生报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对于此类学生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德育工作者自觉地把指导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根据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3关于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三点应用意见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生命就要尊重学生个人价值观,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同时,以以人为本观念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做道德工作时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工作者要快速和强烈的连接时代特征与现状,把握学生道德风尚的一般规律促使道德工作有更强的针对性。抓住学生的新问题和新的困惑,将其视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从而在工作中赢得主动。第二,在教育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实践转化,在就相关问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在一定的环境中考虑那些与学生相处,现实存在的原始问题,只有在自己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使教育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思想纷繁复杂,差异较大,因为不同的人的理论水平,知识理论水平,生活,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也要求我们不能遵循相同的模式,应区分不同思路的安排,区分不同的特殊性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郭天平,周守红.建设以人为本大学生德育的基本依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1:41-43.
[2]郭天平,何先刚.构建以人为本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82-185.
[3]张燕.平等•信任•以人为本———浅谈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84.
[4]赵秋萍.“以人为本”理念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郭天平,张绍荣.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23-126.
[6]李晓,陈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道德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3,12:189.
作者:秦松男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