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浅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即,艺术本身就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而与德育的融合则更能彰显这一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其进行的德育则更显重要且必要。在此,我们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浅探艺术德育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德育;培根铸魂;方法
艺术德育,是艺术与德育的融合,本文中的艺术德育主要包含两层内涵,即艺术德育化和德育艺术化[1]。
一、艺术德育化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艺术德育化,主要指向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即在艺术的形式中注入德育的内涵,使大学生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开设艺术美育领域的专业通识课程。目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稍显单一化、狭窄化,而当树立“大艺术观”进行对“大艺术课程”的丰富与建构。其理论基于在于:各门类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各门类艺术间的相互碰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修养、激发其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其在对祖国多文化艺术领域的感知基础上坚定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完成艺术与德育的融合、完成“艺术德育化”的转变。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专业通识课程《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古典舞优秀作品鉴赏》《中国文学通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音律学》《中国戏曲鉴赏》《中国说唱艺术作品鉴赏》《中国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赏析》《中外诗词鉴赏》《中国通史》《中国文人画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发展史及优秀作品鉴赏》等,以及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史及名家名作鉴赏等。
(二)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美育为桥梁,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较于上述对专业通识课程的独立设置和教学而言,更能够依托占据专业教学内容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本身更好地推进艺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微党课”即在“图文结合”形式下采用了:歌曲的历史创作背景+歌曲播放的内容结构,具体如,在红色音乐系列微党课《嘎达梅林》一期中,即介绍了“歌颂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1956年,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已接近尾声……”的歌曲创作背景,后加之对本曲结合形象化图景的倾听,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及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感知则必会同步生于学生心中,从而同步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艺术德育化”的落实。
(三)积极举办蕴含思政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除却理论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更具有教育实效性,这也便是以“蕴含思政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艺术德育化”的可行性原理。在此理念下,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沈阳音乐学院的网络合唱《我的祖国》;中国音乐学院“云合唱”《天使的微笑》;山东艺术学院的“六艺育人体系”——“以文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等活动则皆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由于多人参与、多种乐器交响、多种形式同起等,而形成了浓烈热烈的情绪情感氛围,而能够在精进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更为有力地使其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腾。
(四)积极开展蕴含思政教育的创作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维度,艺术专业的学生依凭其独有的艺术修养而能独创的一项实践活动当为“创作实践活动”,如音乐创作、舞蹈创作、绘画创作等。以“红色精神、中国精神”等为主题,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即创作了抗疫歌曲《红旗飘扬的地方》《武汉加油》《英勇不屈的武汉》《长江,我的长江》;再如北京舞蹈学院创作了舞蹈诗《那些故事》,将红色经典故事以师生原创舞蹈的形式展示到舞台上……进行此创作的前提是学生需要对红色历史故事、需要对祖国团结一心抗疫的故事有高度的了解和感知,而创作和艺术表达的过程,学生也必饱含着从此类故事中而来的高度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热情等,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对其进行了民族观、国家观、人生观、世界观、美学观、历史观的教育,同时也让艺术更具有了高度、深度和广度。
二、德育艺术化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德育艺术化,主要是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是将德育蕴藏于艺术载体中,以美的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春雨润物般润泽学生心灵、升华其精神[2]。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美育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打造一批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地域特色开设一些艺术美育课程,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美育的过程中陶冶身心、净化思想、升华境界。如可开设《中外艺术鉴赏》《中国传统文化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优秀作品赏析》《中国书画鉴赏》《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优秀作品赏析》《中外文学史》等艺术美育课程;实际性的学院案例有:泰山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览》的艺术美育课程等。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中,可以在了解中国戏曲故事如《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中;解读泰山文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精神的过程中,在接受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影响,而促进其道德与格局建设。
(二)积极开展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与上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挖掘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德育思路不同,在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各专业课程与艺术元素、思政元素融合、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中的育人元素,育人于点滴中、育人于课堂内外,则亦当为“德育艺术化”的有效思路之一。如可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时事事件为契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各类与节日有关的艺术元素,如端午节时融入屈原的故事及各类相关诗词,国庆节时高唱国歌、爱国宣誓,七一时了解党史和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重阳节登高望远、感恩父母;再如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可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儿女》,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诵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再如可将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涌现出的中国故事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具体实施形式可多样化,可以辩论或沙龙形式、可以诵读演讲歌唱形式等。这样不仅可有效活跃专业课程教学,还可同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向好的影响。
(三)积极建设各类艺术美育社团。高校应充分运用各二级学院的资源优势,或者通过各学院师资共享、资源共享等,积极建设校级、院级艺术美育社团,如音乐剧社团、话剧社团、戏曲社团、民乐社团、管弦乐社团、书画社团、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等,并以宣传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开展正向的社团活动为契机,引领学生逐步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继承中国精神,从而实现以社团带思政教育、以艺术美育润泽心灵的目标。
三、结论
总之,由“艺术”和“德育”结合而成的“艺术德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的有效、强力手段,也是创新艺术教育、德育及各专业教育的重要思路,而当为当代大学教育教研所广泛重视、切实落实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2]赵吟雪.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9.
作者:丁丽娜 单位:泰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