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大学生“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要求,找到高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深入把握德育教育的规律,探究出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
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视,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工作也引起教育界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德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育人工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培育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并能够为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从而使德育教育的功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德育教育更好的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要扎实的做好大学生品德行为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做好专业知识的讲授,打牢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熟识度,还要在相关教学中做好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就是德育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之余,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如开展以政治、道德、伦理、法律等为主题的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大学生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过硬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都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这样的育人目标,高校要适当调整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结合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实际相结合,在德育教育课堂上,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技能,还应不断提升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在紧扣时代脉搏的情况下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德育成长规律,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探索。[1]
二、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现状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德育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解放,高校德育是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是推动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然而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教育方式和方法上还处于比较传统的模式,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及新问题,原有的矛盾不断突出,新的困局不断形成。从整个德育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德育教育的理论是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大学生群体的了解不是很多,对于学生的身心要求还停留于课堂上,缺乏对独立个体的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只是更多地完成好课堂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问题。较少能够找到班级的“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如在市场经济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我国各种观念和文化得到融合,使得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并存于社会生活中,导致部分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出现矛盾对立的问题,学生中出现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然的,但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德育教育以教师的讲授作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性,没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教式灌输,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情、意、行”合一。[2]许多高校都认为将德育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纯理论教学,将理论传授给学生即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导致在进行德育教学时缺乏清晰的定位,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其实理论需要有接收并且转化的过程,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所以在以后的德育教育中虽要以理论讲授为基础,但需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要求,引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做到换位师生之间的立场,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找到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填鸭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单一”为“多样”,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只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入企业、街道、社区才能感受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力量,深深的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真正地认清社会发展对实现个人理想信念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树立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正确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总之,高校德育教育尚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融合,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开展现实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高校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是强国的一代,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到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也是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发展特点及学生学习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务实理论功底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解决传统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第一课堂完成基础理论学习,还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立德树人内涵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全过程中。做到第一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引导为辅,统一协调,相互补充,实现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第一课堂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教师可以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做到把立德树人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做好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创新。[4]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阵地,通过校园文化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通过不断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有益的校园活动,从多角度创造德育教育的氛围,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竞赛与其它相关社团活动,开展以某一特点话题为事例的德育主题讨论,使学生在参与中积极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做好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全方位的升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切合实际的做到内化大学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对于德育教育环境的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开展榜样力量的宣传活动、大国工匠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升道德情操。[5]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德育隐性教育平台。也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功能的渗透。当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环境中,能产生很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会全神关注老师的教授内容。实验过程中很多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抓住每个时机,实现德育功能的渗透作用,引领学生思维模式,“授之以渔”,启发思考。[6]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来自知识经济、体制改革、互联网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应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大力挖掘时代价值,探寻推动高校德育发展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白显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旨[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4-9.
[2]高 爽.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9(3):95-98.
[3]李 洁,司东玉.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研究[J].党史博采,2013(9):52-54.
[4]刘文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及突出问题研究[J].学周刊,2016(29):89-90.
[5]李晓伊,王继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7(6):47-49.
[6]王建荣.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的隐性构建分析[J].才智,2019(29):58-58.
作者: 王琨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