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书院制下通识教育功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通识理念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关注、实践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识教育的推行面临各种困难,效果并不显著。“美国各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校长的大力推动。如哈佛大学从l8世纪初首任校长亨利•邓斯特开始至今,历任校长及管理者一直领导并参与通识教育实践,才有今天哈佛大学高素质的人才。”哈佛的成功经验验证了领导在组织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个百年发展规划中,校领导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决心实施书院制,这是书院通识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因素。书院通识教育的推行也需要书院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动。以西安交大为例,2010年57月仲英书院的“我的大学生活”通识课程选修活动就是在院长、院务主任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开展起来的。活动采用学生调研选题、导师分组指导的方式,共确定了“人们心中的日本与现实中的日本”等24个选题,其中l1个课题立足于西安文化问题,5个研究社会热点问题,4个探究就业问题,2个调查交大校园关注点,2个着眼书院建设问题。各小组分别从饮食、建筑、交通、传统技艺等多方面出发,采用实地考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书院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并提倡学生“身体力行以尽绵力的赤子之心”。这样的活动可参与性强,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践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洞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增强了“团队协作、交流与合作能力”,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不言而喻。教育的成效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但同时也必然是教育者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的结果。通识教育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简而言之,通识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大学生发展方向的同时,不断走向人性化,积极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学习、择业、成才、交友、生活等方面的诸多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对人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理念以及所要达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契合的。
二、书院通识教育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品质的杰出人才,包括西安交大在内的当代高校都要求学生在知识、道德、情操、修养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关注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重视通识教育。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高校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并把其正式列为书院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通识教育科目获得规定学分。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获得德、智、美及有关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知识,为大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与传统学院不同的是,书院在书院制育人模式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其有效载体。书院学生集体居住于同一学生社区内,更便于通识教育的开展。书院通识教育课程紧扣新的社会实践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课程融合中西方文化,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力图造就具有高尚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适应多元文化、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等方面内容。其中,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特别而重要的意义。
第一,培养品德。此类课程通过讨论生活和工作中的道德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严肃地思考实际的道德问题;提供有帮助的阅读资料和能引发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并主动关心他人需要,遵循行为准则而不影响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鼓励和强化学生注重道德行为的意识;倡导学生进一步强化道德意识,践行道德实践,最终实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强烈的道德原则感”的培养目标。
第二,培养合格公民。此类课程的目标为培养学生有效参与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所谓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地位中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有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国民的权利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等,以便履行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第三,为职业生涯做准备。此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为就业做准备的各种技能。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工作必须将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处理好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关系,并依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将大学生的追求目标从单纯为了获取知识和找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有效地把握来之不易的大学时期的学习时机,从中获取知识和动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非形式的书院通识教育方式易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从总体上说是混乱的,不可能取得价值共识。寻求伦理基础之所以这样困难,原因即在于仅凭理性并不能带来道德,至少不能带来具体的道德。他说:“现代道德哲学有三个根本特点,首先它表现为各种自觉;其次是理性概念的运用;最后即是在各种对立的道德判断之间处理问题的优先性方面的无能。”。理性对于道德的无能论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建设仅仅依靠主体的自觉理性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借助于道德实践。书院也认识到,对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仅仅从观念、意识的角度关注和强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道德实践,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观念具体化为实际的行为,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书院主张以非形式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注重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非形式教育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正面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深受大学生欢迎。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内在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学生团体如学生会紧密联系,扶持学生组织,推动并开展学生活动,以这种非直接说教式的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体现书院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个体品德素质。书院围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内容采用多样化的非形式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各个书院每年都会筹办一系列大型学生活动,包括书院迎新晚会、书院院庆活动、最佳团日活动、毕业冷餐会以及各种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大多主要由学生策划、组织,充分展现学生的无限创意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非形式教育成为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以非形式教育的方式将通识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学会参与、承担、奉献、理解、合作、帮助、关心,并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对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书院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问题,如书院的内部建设、外部关系、权力分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书院通识教育的推进,进而影响到通识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的发挥。除此之外,当前书院制模式下通识教育实施本身也存在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通识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识效果的评价体系及形式多样化的开发等方面。书院制以及通识教育实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但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光明的,“只要是合理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物一定会发展并长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