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设计教育渗透德育的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寓意理解是提升审美情趣的必要路径。设计教育是从传递美的角度来引导主体观察自然与认识社会的,借助艺术“润物无声”的自然审美情境和寓意理解的探美方式是提升主体审美情趣的必要路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作品以热烈奔放见长,有些作品以含蓄挚情取胜;前者能让人激情澎湃,后者却能使人沉静思考,回味无穷。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作品《中国银行标志》以中国古钱币的简洁形态暗合天圆地方的深远含义,又如他在《中国服饰五千年》《中国水墨画展》《山外之山》等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了京剧、水墨等中国文化精华元素,并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演绎出个性独特的上乘之作。
怡情悦意是疗育心灵的最佳方式。美好的事物能给人以情怡意悦的体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主体欢欣向上的积极情绪与情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疗育心灵的最佳方式。艺术的心灵疗育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优秀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生动造型、绚丽色彩与优美意境等美好内容,能感化人的心灵,激起主体的审美欲望和对美的亲近感,并从艺术作品客观反映中使主体获得主观上的积极体验,由此上升到思想情感的理性认识,使学习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重视教法艺术设计,探索有效的德育路径
教法是连接学习主体与教材的活的环节。一旦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确立以后,教法就成为实现目的的关键。根据学习主体的专业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在让学习主体掌握应有技能素质的同时,以多种多样的教法设计入手,帮助学习主体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即对艺术设计的热爱之情。
1.趣味吸引。把握从艺术设计具体形象出发的方向,以表现艺术设计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意趣入手,使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起学习主体对艺术设计的强烈兴趣。如泥塑以其材料操作的便捷和灵活多变的可塑性深受人们喜爱,学习主体能在对泥塑造型的认识理解和探索实践中充分感受到艺术设计的精妙和自我实现的乐趣。
2.媒介多样。灵活使用多种电教媒体等教学媒介,从多个方面、各种角度表现艺术设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蕴含,引发学习主体对艺术设计属性和价值的关注。如各种电教媒体和教学媒介带来的大容量的信息资讯能拓展学习主体的视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能改善传统师徒制的局限,使学习主体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3.情境调动。适当调动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来创设各种不同情境,使学习主体意识到爱艺术才能了解艺术设计,建立起最初热爱艺术设计的思想感情。如模拟真实的设计工作室情境,能让学习主体在未来的职业环境中产生强烈的职业规范与责任心,产生出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
4.交流互助。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习主体动脑动手。如采用分组制作竞赛、课堂谈话、讨论、结合设计实例分析等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学习主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积极地培养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学习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创意训练。重视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训练,强调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让学习主体从平凡的材料中通过头脑的创造构思及手的操作活动,给朴素的素材赋予了生命力,为学习生活增添了美的色彩,从创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实现德育目标
创造灵活多样、新颖活泼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习主体的思维,对提高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意识,逐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相结合。以流动的视频与音频等形式相互配合教学,既新颖活泼,极易抓住学习主体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又能引发学习主体尽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2.音乐与舞蹈等多形式艺术表现相结合。借助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象帮助学习主体理解艺术作品,不仅加强了学习主体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学习主体的欣赏体验变得真切而生动。
3.范画与演示等多形式相辅助。在设计教育中通过大量的范画和直观演示,从视觉角度发展学习主体的审美能力,全方位地给学习主体以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明确制作方法和如何正确表达设计主题。
4.图片与文字等多信息资源相补充。通过海量的电脑图片与文字信息收集和梳理,快速地展现电脑储存信息,能方便快捷、直观清晰地反映教学程序和内容。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使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同时也让学习主体拓展了眼界,开阔了设计思路。
5.展示与交流等途径相呼应。以精美细致、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为内容,形成主题各异的不同版面,注意选取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和部分学习主体的优秀作品装饰课堂环境,以渲染课堂气氛,促使学习主体产生对美的向往,萌生出成功的欲念与信心,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作者:陈靖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