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藏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藏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藏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探索

我区上下,特别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抓紧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积极运用、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想方设法解决不断涌现出的各种难题,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以学校为主导、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区紧密配合、家庭相辅助的德育工作格局。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包括公检法、消防、卫生、科教等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区不仅主动进校园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而且还常常与学校联合开展安全、卫生检查、防灾演练、心理健康辅导、节庆日庆祝活动,以及查处非法出版物、未成年人进网吧、进娱乐场等活动,切实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在调查中,91.7%的教师和82.6%的学生均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很重视”;仅对学校周边的相关单位和社区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程度评价为“较高”或表示“偶尔会开展一些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就分别达到了72%和74.3%,说明它们之间较紧密的联系。至于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所占的份量,因我区绝大部分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大多数家庭承担对孩子的德育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这与受调查的20%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学生的家庭能承担学生的德育责任”、75%的教师则认为“能承担一些,但有限”,是相符的。尽管如此,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教育和督促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则通过开通“家校通”、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庭形成了共担学生德育教育职责的合力,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本形成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注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的教育体系,内容丰富,涵盖广,活动多,成效较显著。为满足我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德育工作,除下大力气抓好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与之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公民意识宣传教育外,同时还开展了法制、国防、禁毒、卫生、安全、诚信、环保、心理健康、文明礼貌、感恩教育等,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涵盖了方方面面”;在主要形式上,则包括了升国旗、开班会、开设德育课、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走访、慰问活动、组织演讲、征文、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等。如2010年,拉萨市第一小学开展的较大型的德育活动就达30余项;拉萨市四中开展的有20余项,并召开主题班会8次。正是由于我区各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内容广、活动多,才使学校保持了长期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迄今为止,全区中小学未发生一起被分裂敌对势力挑唆和利用、由学生参与的分裂破坏事件,这不能不说是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一个具体表现。

各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不平衡,教育途径、手段、方式方法均有差异,教育成效也有一定的差别。西藏地区区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受教育程度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各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开展得极不平衡。一般而言,城市中小学比乡村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中小学比落后地区好,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区中小学比偏远地区好。但同时,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坏、成效显著与否,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层的决策、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等因素也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从总体上来说,重点较突出、措施基本到位、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一方面,同内地大多数省市、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各种形势的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教育目标和任务也会随之变化,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也会不断得到运用,因此,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大有可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在德育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目标过杂、定位不准、层次不清;对学生的教育“重大义,轻小节”、忽视其基本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如前所述,我区中小学德育目标多、任务重、时间有限,将众多内容杂揉到一起,“一锅烩”,并要求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理解能力的学生都“全盘吸收”,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对有些需要深入学生心灵“、触及其灵魂”的教育内容仅仅只“上一节课”、“开办一次讲座”、“搞一次活动”,甚至只在班会上“提一提”、“强调强调”,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或者不管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和接受能力,“大讲特讲”一些抽象、高深的理论,能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消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但这种现象在区内众多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却不少见。如拉萨市某些小学在法制教育中开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专门法律法规的讲座,组织小学生上街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宣传,开展人口普查宣传教育等;某些初中举办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讲座,开展“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地方其他会议精神的宣讲、解读等等,都存在对受众定位不准、层次不分、教育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因此,中小学德育不但要明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以及学生成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具体德育目标、任务,而且也要进一步分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既有重点,又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和深化的教育体系。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只强调“讲大义”,而不注重培养其“小节”,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德育成效“大打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许多学生讲起大道理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却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关爱他人、讲卫生、讲文明礼貌,甚至个别的还在校园里欺负弱小、随意破坏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公然辱骂、殴打教师。如拉萨市某初中为扭转毕业生临毕业前破坏校园公物和教室门窗、桌椅的现象,采取毕业生与低年级学生互留祝福的办法,不能不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如果三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换不来学生发自肺腑的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学弟”、“学妹”的关爱,那就只能说这样的德育工作是彻底失败的!在调查中,针对“你校开展的德育活动的类型较多的有哪些”这一问题,选择“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行的教育”的教师为61.4%,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的教师为83.3%、75.8%和68.2%;学生中,这四者的比例分别为44%、82%、80%、58.3%。而在一所自治区级重点高中的教师中,这四者的比例分别为27.5%、65%、55%、52.2%。当然“,爱国”“、维护民族团结”“、遵纪守法”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在一个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中,还应包括诚实、正直、明礼、守信、爱岗、敬业、勤奋、勤俭、友善等,以上数据的明显差异说明,学校对学生进行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而事实上,一个不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很难谈得上是“爱国”“、维护民族团结”“、遵纪守法”的,这就如同没有地基却要盖一座高楼一样。同时,针对“构建你校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哪些教育是迫切需要加强的”,61.4%的教师提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为”,60.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除了“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占68.9%)外,排在其他选项的前列。

(二)教育途径、方式方法较单一、陈旧和落后。首先,过于倚重宣讲、灌输的教育方式,重“说”不重“行”。固然,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是很有必要的,但“实践教育”、“身体力行的教育”也很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强调对学生教育的“知行合一”。而在实际工作中,“说教”、“灌输”往往简单易行,而组织学生实践和“行动”则要难得多,这就导致了学校和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的多”,而让其“参与、体验的少”。其次是不注重多种教育途径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形式由多到少依次为升国旗、开班会、开设德育课程等传统方式,为迎合各种节庆、纪念日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开展参观、走访、慰问等活动,组织征文、歌咏、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其中,后几种德育形式开展得少而又少。如拉萨市某初中,在2008年—2010年,共举办演讲比赛4次、歌咏比赛2次、知识竞赛1次、征文比赛1次;开展的校外活动仅有“清明节扫墓”和“参观监狱”两项,各两次。此外,德育经费的不足、宣传教育载体建设的欠缺,也是导致教育途径过窄,手段和方法老套、陈旧的重要原因。以拉萨市中小学为例,尽管学校德育经费的投入有多有少,但总体上,大多数学校的德育经费明显短缺,以目前按照生均五十元计算,一所拥有一千名学生的学校一年的德育经费只有五万元,而由于历史上学校建设与布局的原因,市区中不少初中的生源在一千人左右,甚至好几所学校生源仅有六、七百人,因此德育经费也就仅有三万余元,支付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的费用尚且困难,更遑论建设宣传教育载体!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除自治区财政统一拨款修建的实验楼、图书馆、操场等大型设施外,在全市6所小学、7所初中、6所高中、1个特殊教育学校、1个幼儿园中,以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形式修建德育基地或德育室的有6个,办有校报的有4个;全市中小学共有学生社团、兴趣班等20余个,校园刊物10余种。

(三)缺乏贴近我区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地方和乡土教材。当前我区中小学开设的,如《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均选用由国家统一编纂的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各中小学根据我区的实际,完成不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需求。为此,一些学校试图研究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如拉萨市实验小学用自编的教材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市一中经三年的努力,撰写了《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一书,并于2011年开始作为德育校本教材。这些有益的探索无疑对今后我区研发更多更好的地方和乡土中小学德育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未广泛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评价,是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锻造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学校检验德育工作的成效,指导和督促教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或未利用这一有效方式,或对学生的考评流于“简单化”、“走形式”。在调查中,高达94.7%的教师和89.4%的学生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很有必要”;67.4%的教师认为建立考核制度会对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产生“重大影响”,31%的教师则认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50.9%和40%,只有1.5%的教师和7.3%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影响”,可见,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制度不仅必要而紧迫,而且也是有广泛认同的基础的。

(五)德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下、方式方法、手段、技巧运用的生硬与娴熟,关乎学生德育的效果和成败。调查中,44.8%的教师认为本校的德育工作者“非常胜任”,59.8%的认为“基本称职,但还需提高”。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导产生反感或厌倦情绪的可能因素”的分析中,41.7%的教师认为“教师总讲大道理,与现实脱节”,63.6%的人认为“方法上有问题,比如太罗嗦或生硬死板、不够风趣幽默”,22.7%的人认为“教师太过于严厉”,37%人认为“不够尊重学生”,同时,学生对以上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6.7%、54%、33.9%和20.6%。相信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德育工作者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张青峰李蓉张善玉张德才单位:拉萨市北京中学西藏大学文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