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媒体与大学生德育教学融合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体与大学生德育教学融合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媒体与大学生德育教学融合研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青年大学生被寄予了殷切希望,他们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德才兼备,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其通过符合道德的手段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贯穿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创新不足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是“灌输式”教育,加上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出现了“灌输重于沟通”的思想,然而“灌输重于沟通”的思想与“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本、以沟通为本”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相反,使学生和教师处在一个不平等、不稳定的关系中,学生只知道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服从教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距离越来越远,德育成果受到了影响。这种教育观对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错误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思想独立,具有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渴望,同时渴望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闪光点,传统教育方式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引发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抵制与排斥[1]。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与方法,是师生交流教学信息的基础,它主要体现于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手段、设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在一定教学手段的帮助下,通过对客体的干预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大学教育都覆盖德育课程,但90%以上的高校都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作为主流的教学基础,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变成了课堂上的标准配置。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即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由于缺乏多媒体教材、视频等辅助工具,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想办法使所教课程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现代媒体更加符合现代人由繁到简的需求,致使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愈加普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教学变得如何简洁,都不应该失去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与教学底蕴。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对激励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缺点:一是单调,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当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会感到无聊并且这种无聊的感觉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会导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在教学中传递的信息较少,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师,这对教师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2,3]。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逐渐被冲淡,效率低下、信息匮乏、时间和空间有限等弊端日益突出。现在的学生热爱新事物,愿意学习新事物,提高自己的能力,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三)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大学德育应当从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载体、教育评判等五个方面实施。怎样使大学生德育起到更好的效果,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以发展的角度观察我国大学德育现状时发现,我国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没有达到完全统一。为何有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不能及时自我排解导致轻生;为何有名校“高素质”人才素质低下,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些屡见不鲜的问题背后,我们所应该考虑的到底是什么?究其根本是目前大学德育的内容并不能完全与现实相契合,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度,它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些德育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单一的理论宣讲统一到全体学生身上。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实效性就不突出,那么这种教育在当前就没有充分的价值。大学生还处在“象牙塔”中,要使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服务社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情商培养、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这些教育内容也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高校德育的内容非常匮乏,这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现象愈加频繁和剧烈[4]。

(四)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学术界对德育评判的定义有两种解释。狭义的德育评判关注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时所取得的提升成果、存在的缺点与漏洞,强调德育的终极效果。广义的德育评判既要注重教育效果,又要关注受教育者在德育全过程的表现,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判。这种教育评判是狭隘的,并不能从整体上准确地评判学生。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拥有异于常人的记忆能力,死记硬背是这些学生的强项,异于常人的记忆能力使他们在考试中拔得头筹,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的本质。另一方面,测试只能作为考查学生对德育理论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依据之一,而不能考查其真正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二、新媒体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是人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跳板、一个机遇,它还会使大学生经受更多方面的考验。由于大学生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更需要开展德育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且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通过新媒体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强对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大学生明白自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国家的文化繁荣。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现象较为突出。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教育学生懂得洁身自好、知恩图报、贡献社会。学校利用新媒体录制微视频,讲述有关道德的事实案例,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通过设置不同的网络教育意境帮助大学生形成对道德追求的渴望。通过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知,以加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祖国的情感,激发大学生对德育实践的欲望,通过理论教育及德育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高校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示范演示,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抖音等制作短视频,宣讲道德事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体验道德的伟大魅力。通过网络模拟示范功能,帮助学生将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伦理相结合,学校的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进一步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品德。通过创设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可以将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5]。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有活力且最受关注的庞大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引领着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在职业生活、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促使他们感受自身肩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使命,使他们能够更加热爱本职工作,进而积极工作,忠于职守,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和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关系、改变社会风气。大学生本身具有的活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身边的人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在学习和交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紧密协作,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健康、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状态。

三、新媒体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的运用为教育者获取大学生网络信息提供了全样本数据

传统的青少年德育方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记录等定性研究方法,观察和描述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动态,并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规律。然而,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却难以体现。此外,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使得教育工作者更难动态地把握和分析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收集青少年的整体数据,而不是少数或部分样本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淘宝、京东、当当、美团可以记录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站可以记录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动态;各种新闻网站可以记录青少年的浏览历史和关注点。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的青少年日常行为信息被收录到互联网中,成为海量数据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青少年在各网站上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少年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信息获取难的问题。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青年人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克服了抽样调查方法的局限性。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大数据研究平台获取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一方面,在传统的数据调查中,教育工作者在收集数据时通常会有一个理论假设,然后再收集数据。因此,教育工作者收集的数据一般都带有个人倾向。这些数据缺乏一定的客观性,难以反映采集对象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以往的调查方法一般都是在调查对象已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的结果不能完整地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相对而言,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通过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到的数据,是调查对象在未知状态下所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教育者可以比较准确客观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这样的综合信息更具普遍性和客观性,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

(二)新媒体的运用使教育者能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大学生具有思维发散度大、对新事物的态度积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很难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并且跟踪和研究大学生的过程也极具挑战性,只能通过交流、观察和理解来推测判断。教育工作者不能准确预见和及时预防大学生问题,使德育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平台,他们经常登录微博、微信、QQ、豆瓣、抖音等社交网站交流和娱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和相关技术,及时收集大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产生的数据,从而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中的想法,通过数据实时记录思想、兴趣和情绪变化,形成动态数据链。这些动态数据链为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创造了条件。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数据,从而准确掌握大学生当前或近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热点,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提供适当的德育方法和内容。新媒体的运用为预测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提供了条件,新媒体时代造就了当今大学生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当今社会的生态结构。大数据不仅是海量的数据,也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事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在新媒体时代,一切都可以用数据呈现。人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同样,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轨迹和行为规律,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预测奠定基础。教育者可以提前纠正大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并及时有效地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工作者提前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6]。

(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精准化德育目标实现成为可能

传统的德育方法很难保证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实现德育的目标,因为德育方案一旦选定,就意味着忽视了一部分青少年。虽然被忽视的这部分青少年可以通过教育者对其进行网络辅导,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年轻人自主学习的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青少年自由人格的充分发挥,产生了无穷的教育效果,这甚至导致一些独特的年轻人被边缘化,但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青少年德育可以准确地考虑到每一名学生。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大数据选取的样本是青年在网络中产生的所有数字信息,它不仅可以覆盖网络中的所有大学生,而且可以覆盖每名学生在所有时间段内的数据节点。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研究平台掌握每名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适合每名学生的个性化德育方案,以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获取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并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充分发挥每位大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伟强,张波,张政.“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19(4):100-103.

[2]裴沛.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赵云霄.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及实效性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4]武昭阳,邵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2):217-218.

[5]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19-123.

[6]张冠群.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王伟强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新媒体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媒体与社会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谢耘耕工作室

记录媒体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