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教育论文:手工课对素质教育的推进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素质教育论文:手工课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素质教育论文:手工课对素质教育的推进

作者:刘芳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手工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

手工课作为艺术教育而言,它能潜移默化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在现行小学实验教科书《艺术》(新世纪版)中,诸如民间剪纸、民间服饰、民间布艺、建筑装饰、民间泥塑玩具、木刻、编织、民间刺绣、雕塑、面塑、风筝、民间面具、乡土手工、纸制建筑模型、机器人玩具、海上交通工具模型、航空交通工具模型等手工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育人价值。因此,在手工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有效实现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各种与手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提供实物教具,利用手工教学中的欣赏活动引起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并在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感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历史及其发展概况,从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民间脸谱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特点,从中感受传统京剧脸谱艺术的魅力;通过制作海上交通工具及航空工具,让学生在制作中发挥创造力,启蒙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制作各类民间手工艺品,让学生从艺术实践中领悟到中国民间艺术体现着民间观念、内容、风格、标准等的风俗化和生活化,等等。

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结构设置情况来看,学校手工课不仅是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内容之一,还和其它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结构整合的特征。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讲,手工课是书法、绘画、剪贴、雕刻、色彩、透视、编织等造型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各种手工制作不仅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艺术技能水平,同时也是复习、巩固、发展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如:学习制作“彩球”时,学生首先必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平面式的立体几何造型绘图,然后再利用折、剪、粘、刻等手工技能对纸张进行加工制作,最后装饰成为各式漂亮实用的彩球;制作“泥塑”作品时要运用所学的美术构图、色彩、造型等知识技能进行设计与制作;制作“动植物立体纸模型玩具”时,又须学生联系自然课中所学的关于动物与植物特征的相关知识;制作“宫灯”、“曲轴玩具”、“升空风筝”等手工作品时须学生联系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电能的相关知识。再如:在手工作品上书写字、词、诗进行装饰时与文学修养及书法知识及技能相关;有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文字或图示把所学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表达出来,从中训练及巩固学生的写作、归纳能力及绘图能力。由此可见,手工教学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手工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功能

手工教学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即教育活动中始终体现着手脑并用的特点,这对于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艺术创新而言,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实现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展示出来。在手工教学中,学生对材料的取用,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的加工制作都需双手去操作完成。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了折、剪、编、刻、缠绕等手工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手部肌肉、骨骼神经的发展,促使学生手与脑的协调配合,变得心灵手巧,最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艺术源于生活,手工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在手工创作中从构思、选材、造型、设计、制作来讲均离不开对自然、生活、社会的观察。就此,在手工艺术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发现有利于进行手工艺术创作的各种美的元素,学会在大自然中观察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在生活及大自然中寻找各种美的造型及表达方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手工艺术作品的创造。如:教师指导小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无毒材料,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沙石、树根等自然材料,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和造型美,观察及感受各类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手工艺术作品。通过手工造型艺术实践,学生在每次创作中就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这些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是具有较强的帮助及互补效应的。(3)思维能力的培养。手工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造型艺术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此,在手工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欣赏艺术作品及教师认真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每一件手工作品。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手工艺术品的用材、造型、色彩、艺术效果及应用效果进行预想和思考,使学生的大脑在艺术实践中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经过长期的手工艺术实践训练,学生在手工课的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手工作品创作中自然的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及提高。(4)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而手工课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在每次的手工艺术实践中,教师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手工知识及技能技巧,结合自己的制作经验对生活、社会和大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从而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特色的作品。在手工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根据各种需要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手工艺术造型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及培养。

手工教育与家事劳动相结合的功能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对手工课不够重视,特别是小学教育中较为明显,常常把手工课作为“小三门”来看待,语文课、数学课占用手工课的现象很明显。教师的这种教育思想及行为,违背了学生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特征,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加之,现在的中低年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较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自我服务劳动能力较差。再者,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意志、决断、细致耐心等锻炼较少。而在手工课上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是大有可为的,学生在手工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工造型艺术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自我服务劳动的能力。如: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剪刀;通过制作“布玩具”及“刺绣”工艺品,让学生从中掌握穿针、引线、打结、缝补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自制小玩具、壁挂、彩球、布贴画、染纸、树叶贴画及各种手工小饰物等皆可用于家庭环境美化中,体现出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及灵巧的手艺,实现手工教学与家事劳动的有机结合。

手工教育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功能

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其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在手工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应把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贯穿在教学之中。(1)参观与欣赏。参观与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艺术作品看得愈多,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愈强。在手工教育中,教师要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欣赏各类手工艺术作品,指导学生从作品的构思、取材、造型设计、色彩配置、装饰效果、艺术感染力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美,从而把握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分析评论作品。在手工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中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逐步学会鉴别评价艺术作品的方法,知道评价手工艺术作品不应该只以材料贵贱论好坏,制作精细程度定高低,而更应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去判断。如:“泥塑品”作为观赏则好,用做玩具则不宜;“布娃娃”用作玩具则好;“根雕”不求精雕细刻,而求天意盎然。

总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要真正使中小学艺术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教师应正确认识手工课的教育功能,通过手工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