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环境专业学生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校是民族高校,目前环境类专业包括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环境工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和规划等方面知识,能够进行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环境检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具备从事环境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研发的能力,能在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设计和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发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环保、资源、农业、土地、旅游等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环境修复、环境治理工程及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能够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环境专业特色在于结合民族院校特点,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环保事业、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在市政工程方向、在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工程方向有所侧重的环保技术人才。针对我校环境专业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框架,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在教育过程中多因素和谐成长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大学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丰富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大学四年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套强化环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递进式专业实践强化专业认知
学生从大一年级开始就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区域性环境问题调查,初步了解专业概略内涵;参加学院组织的生物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实践技能大赛,分别提交了论文、专利,撰写了调研报告、产品制作等。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中来,开展自主创新试验,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追求卓越、敢于担当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学生从大二年级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室或工作室进行创新基础训练,积极参加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取得了良好成果;学生从大三年级开展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去实践,不是一走一过,而是到具体岗位去锻炼,切实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四年级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或“3+1”校企联合培养实训环节,推进“3+1”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推广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培养模式。通过层层训练,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套适应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特点的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方法,稳步开展师资工程培训和学生实训等教学活动。二年期间共培养41名参与“3+1”模式训练的学生,学生工程素质明显提高,也得到了企方的充分肯定。通过以上各个年级学生的层层训练、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结实践经验,实现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套适应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特点的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方法。
2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
针对民族高等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将学生分为创新型、技术操作型和综合型,团队分为学术创新团队和竞赛团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团队,制定不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予以实施。
3课外专业实践环节促进与管理
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将新生按照志愿和需求分配到导师或导师组,明确目标和定位,定期考核和检查,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全过程负责,进行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工作室”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4强化课程实验环节
在原有实验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基本素质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单独设置实验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和课程群需要精选实验项目,实验以基本素质训练为主,实验技能培养与第三方环境检测的标准相适应。
5课程设计环节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
同环保企业合作,针对实际环保案例,进一步完善自编课程设计指导手册;针对项目情况,采取项目模拟和真题真做等形式进行全方位训练;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强化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1针对民族高等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注重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5.2递进式专业实践强化专业认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强化。推进“3+1”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推广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培养模式。
5.3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工作室”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
5.4加强课外专业实践环节促进与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作者:孙红杰 崔玉波 呼冬雪 邹学军 张万筠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