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现状;我国“质量工程”持续性建设的现存问题;实现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持续发展的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质量工程”的宏观政策体系初步确立、“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覆盖全面、“质量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丰富、对“质量工程”的认识存在误区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质量工程整体规划建设理念
论文摘要:认真探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现状.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现存问题,分析了产生现存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实施现状
(一)“质量工程”的宏观政策体系初步确立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自2001年开始,先后出台了3个重要文件:即2001年8月28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14号),提出了加强教学工作的12条要求;2005年1月7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11号),强调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开始把“质量工程”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2007年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1号),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时,2007年2月2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2007年的“2号文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6大部份、20个具体方面,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实施意见。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二)“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覆盖全面
“质量工程”把建设目标定位为5个方面,相应地,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四是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三)“质量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丰富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6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质量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08年底,总计评选出了3届3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了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在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了“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18部,建立了2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了113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立了420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时还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等。这些措施在我国高教战线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方政府和各高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我国“质量工程”持续性建设的现存问题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试点,尽管我们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启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目前,“质量工程”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质量工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质量工程”的认识误区突出表现在某些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过于重视“质量工程”的结果,而忽略了“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意义。比如本科教学评估,个别高校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科教学质量整改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最终评估的结果等次上,没有真正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促进工作、重在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再如精品课程建设,个别学校和地方政府过于看重自己每年能有多少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却忽视了精品课的价值在于持续“建设”和示范作用,只看到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企图“一劳永逸”,放弃持之以恒;还有个别学校甚至弄虚作假。
(二)没有把握好“质量工程”的整体性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即使有了规划也缺乏科学性、前瞻l生、操作性。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些规划不是根据学校或地方政府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本质在于没有把握好“质量工程”的整体性,没有看到“质量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是割裂开来处理。因此,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性建设的“工程”往往只能“争取”到一项“质量工程”,建立在局部考虑问题基础的规划必然会失去持续建设的后劲和基础。事实上,“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6个项目都带有基础性、引导性,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示范与龙头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三)持续性建设力度不够
“质量工程”持续性建设力度不够,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配套经费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及时、足额、持续地给予支持。因此,凭借专业自身的投人,很难在一定时期内有所突破,很难起到示范与引导作用,特别是那些涉及较大资金投入的专业更是如此;二是建设单位的投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向不平衡,既然“质量工程”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就应该在各项涉及建设主体的激励政策中得以体现。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平衡“质量工程”建设各个专业的投人问题,体现“质量工程”政策的“一盘棋”特征,避免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问题;三是建设主体的主动性不够。由于有些高校的政策导向更利于科研而不利于本科教学,因此,在这些学校主动性的建设就变为被动性的完成任务了,积极性受到限制,自然不利于“质量工程”的持续性建设。
(四)示范效应不明显
从我国综合国力的实际看,目前在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还不具备全面扶持与推进的能力,只能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因此,示范作用是“质量工程”的内核之一。这个作用有三层价值,一是对所在学校学科、专业的示范作用;--是对全国该领域建设相对滞后的示范作用;三是通过前两个作用,进一步吸引国外智力资源。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涉及小到个人利益、学校利益,大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利益、地方政府利益,竞争的意味更浓于示范价值,这就必然违背“质量工程”的建设初衷。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质量工程”实施时间短、任务重、硬件建设(比如网络平台问题)不足等客观原因,也有人们对现有“质量工程”的认识和认同需要一个过程的主观因素。目前,“质量工程”的示范性在所在学校学科、专业内的示范性价值已经逐步得以体现,但对于国内其他学科乃至国外智力资源的示范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三、实现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应该在观念上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意义
“质量工程”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克服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错误认识,把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理念作为开展各项工程的逻辑起点。
(二)应该认真总结“质量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认清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针对后续建设问题,可尝试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机构,加强监督,促进建设的有序、健康开展。建立评审、中期检查、建设周期验收等配套制度,建立淘汰机制,让更多的高质量课程、教材、专业和高素质的名师、高质量的团队、高水平的实验基地走到前台,切实实现“质量工程”的示范与带动价值。
(三)涉及“质量工程”的各级主体应把整体规划作为首要任务
制定整体规划不仅涉及到各级主体的职能定位问题,更涉及到“质量工程”的最终实施效果问题。由于“质量工程”所涉及的各级各类建设主体较多,因此,各级各类建设主体应各司其职,做好各自的建设与规划工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各级各类高校“质量工程”的宏观规划,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质量工程”的总体布局,而各个高校则应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将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学校负责人应把更多精力放在“质量工程”的整体规划与布局上,而不应把“质量工程”看作是形式,应走出“质量工程”“政绩”崇拜的怪圈。
(四)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应继续加大“质量工程”的投入力度
在“质量工程”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投人落到实处,才能提升“质量工程”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质量工程”贯彻到底。“质量工程”的投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领导精力的投人,二是经费的投入,这两类投入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领导精力的投入是保障“质量工程”实效的前提和基础,经费投入则是“质量工程”的条件和保障。特别是作为建设核心主体的各级学校党政一把手更是“质量工程”第一责任人,应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深人教学第一线,了解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也应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会兼职的关系。在经费投入方面,各级高校应把增加的经费优先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5个亿的专项资金支持“质量工程”,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性投人最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心和重视。但面对全国1000多所本科高校,1000多万在校本科生,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仅仅依靠中央财政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地方“质量工程”建设应体现承上启下和推动的“放大效应”价值,而高校最终将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