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编者按:本来主要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关概念;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原则;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素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理念要素、人员要素、质量自评估机制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和建立的原则,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同时,新的时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当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也使得人们对研究生质量格外关注。然而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政府在质量评价与保证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高校自身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致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质量评价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即对如何建立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1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关概念

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也称为“质量保障”),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质量保证在管理学中的含义为“质量管理中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它是指为提供某实体达到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所实施的,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策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概念源于质量管理学。由于与企业管理相比,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的研究历史不长,因此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认识与理解也尚未达成统一。综合已有的研究,本文将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界定为:旨在保持和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并为有关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明和担保的所有政策与过程。对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首先,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质量的持续稳定和提高;二是向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长等众多的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提供质量证据,证明高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增强他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信心;三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过一系列的特定政策和过程的实施,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如设立质量保证机构、制定质量标准、确立质量评估的方法和程序,等等。

2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可以看出,以自我评估、自我发展为核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处于基础地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专业活动,其主体是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者,高校及其成员改进与提高质量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不能从外部强加,而只能被激发、被强化。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只有当高校研究生教育者认为质量保证活动是其份内之事,整个活动才可能成功。在各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中,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是外部质量保证的前置条件。一般来讲,各国的各种正式评估都要求学校先提出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总结性的自评,是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的全面反映,有利于外部评估专家熟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在外部力量日益渗透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的情形下,高校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保证机制,是保护学术自由、院校自治,同时向外界证明其质量与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高校而言,自我审视与评价应当作为日常的一项质量保证环节。正是通过不断的、形成性的自我检查、反省,日积月累,才能使保障机制运行起来,从而有效地促成教育质量的提高。

3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坚持全程性、全员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全程性: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与保证,应当在招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论文监控、学位授予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重视预防的作用,而非最终的评价结果。

全员性:指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责任,而是培养单位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有时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意见。

全面性: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不仅是研究生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培养,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及育人环境、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的营造等。

系统性: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这套制度是一体的、前后呼应的、相对固定的和具有创新性的。质量保证体系应有特定的质量目标、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定的责任指标与责任人,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

发展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运作期间,对整个体系及每一个质量控制点的实施运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体系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迁,体系的发展性要求在管理目标、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做出评估和检讨,适时改进设计,使保证体系始终能够跟上研究生教育形势的发展。

4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素

由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建设。

4.1理念要素。

理念要素主要是指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等。质量保证最重要的首先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建立。质量意识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保证的概念和方法,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包括对组织的质量观和质量目标的认同,员工对质量的承诺和对不断改进质量的追求,各层次人员所创造的组织形象,以及与高校外部组织之间有效的相互协作关系等。在社会质量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质量文化已经成为各类组织文化的主旋律。同样,质量文化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应建立追求质量的价值体系,积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要在这种生态圈中引导和鼓励管理者与教职工共同分担责任,通过提供教育信息让他们知晓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与挑战,接受和认同学校的质量目标,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去。

4.2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的主体和所涉及的有关人员。主要为:

4.2.1研究生生源。

研究生是培养质量的主体。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高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要求和标准。在招考方面,应注意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办法。

4.2.2导师队伍和学术梯队。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出现失调,导致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猛增,一些导师忙于科研和其它应酬,无暇顾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负起导师的责任,这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实行真正的导师聘任制,真正做到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切实负起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把关的责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要与学校的人事部门相结合,建立研究生导师的竞争和考评制度,对所聘导师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者,要予以解聘;对于优秀导师,要予以奖励。二要严格审核导师招生资格。博士生招生应与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凡两年内没有国家、省级等纵向科研项目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原则上不得招生;经审查合格准予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人数要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在实行导师制之外,要建立学术梯队,成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做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又可以弥补现在师资缺乏的窘境。四要对新上岗的导师进行培训,主动向他们介绍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规定,邀请资深导师传授育人指导经验,这样有利于导师更好地进入角色,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4.3条件要素。

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等硬件资源的建设。

当前高校应广开渠道,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各类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捐赠等途径和渠道,努力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为研究生安心学业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

4.4制度要素。

4.4.1资助体系。

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研究生集中精力专心学业,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奖即国家奖学金和各种专项教学金;助即通过设立“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使研究生在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得到全部或部分的生活资助;勤即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使研究生不仅能培养自立和自助的精神,而且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贷即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

4.4.2完整的教育过程管理体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要求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到学术交流、项目训练、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4.3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实行严进宽出,有些学校没有淘汰,但是研究生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选拔趋向于现在的大众化,如果再不实行淘汰制、引入具有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就很难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淘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淘汰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学习阶段、中期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阶段引入淘汰,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在读期间,把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事,努力钻研,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

4.4.4质量自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是在系统采集和分析关于特定教育对象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就是依据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改进的行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评估机制不仅是国家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如对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总体综合评估,也可对学位论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水平、设备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单项评估。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了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质量评估机制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要经过用人单位的直接的、长期的检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自己毕业生的评价意见,要建立一种机制使之能够畅通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尤其要特别重视负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用以指导并改进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