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农校创业教育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农校创业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等农校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探讨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活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高等农业院校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大学生创业型人才,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也是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就业教育思维模式,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既可以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成为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

(二)创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经济地位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不发达;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经济困难重重。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1]。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献身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从知识体系到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从专业设置到培养模式,强调以谋职为取向,以专业教学为中心,注重培养适应型人才,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在新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至少应具备四种素质,即有新观念,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有团队精神”。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以让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创新、创造、创业的主力军。另外,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有一批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既创造了自己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更多的人从事这一产业,实现创业致富,如发展智力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美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培训体系,因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创业教育在很多农业院校不受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还都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很多学校都在想尽办法加强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加强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各项教育,把创业活动看成一个一般性的课外活动,或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必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相当多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创业教育,有些也只是就业教育上的一小部分,在教学计划上还没有安排和设置创业方面的教育活动,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更没有培养或引进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的计划[2]。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专业化的师资不足是制约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展较迟,一些学校对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上认为是可有可无,一些教师因为创业教育不被学校重视,也就不会加强此方面的学习研究。对于任何一种教育来说,师资队伍都是其开展的必要前提。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学校应该有一支良好结构和职业背景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老师是从事经济管理教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通过“关于广东省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47.6%的学生对认为学校对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有帮助,79.1%的学生希望得到专业化的老师对创业进行指导、培训及咨询。

(三)受就业观念的影响。

许多学生倾向于低成本、高回报、非风险化的工作,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目光只局限于眼前,加之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创业知识与经验不足、缺乏创业资金、社会人际关系单一、缺乏吃苦拼搏精神等,很不情愿自主创业,而把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读书、奋斗的目标就是能当上一官半职。农业院校毕业生尽管掌握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并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不愿意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献身。即使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到家乡去建功立业,而是希望毕业后就跳出农门。

三、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只有先从思想上解决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才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来抓。要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学校形成人人重视创业教育,人人贯彻、执行创业教育理念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学校推广创业教育的合力。

(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高等农业院校要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争取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积极尝试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体系[3],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活动,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创业教育的课程要丰富,要避免偏窄、偏专、偏深,教学内容可包括创业所涉及的法律、新办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领导艺术、企业管理运作等内容,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己创业的意识与信心,累积必要的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提升师资水平,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跨越学科多、实践性强,对师资的要求也较高。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有这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学校通过培训、国际合作、短期进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创业观念,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且鼓励教师深入生产、建设、服务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了解前沿的最新情况,将最新的技术、观念带入课堂,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二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聘请一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民营企业家、管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主题讲座和培训,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接受最直接的创业教育。

(四)健全保障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高等农业院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在组织层面上,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可设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学校主要领导兼任组长或主任,各院系、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列入成员。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起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学生创业扶持制度、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创业教育考核制度等,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创业教育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和对创业做出成绩的学生或团队给予奖励,调动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而不能只讲奉献和锻炼,鼓励和吸引青年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立业和创业,如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扶持、减免和降低学费标准、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等。在条件层面上,要在经费上予以有力保障,应安排创业教育经费,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扶持基金或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并对有前景的、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尽量提供更多方面的跟踪指导与服务。

总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创业教育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崭新课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树立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探索与实践,切实有效的开拓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7:2.

[2]王仲德.大众化背景下农业院校就业导向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6):75.

[3]何丽.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和路径抉择[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