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印度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印度的高等教育建立于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从1947年独立之后开始快速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至6O年代,大学生入学人数每年递增达13一14,随后逐级递减,进入年增长49/6—5的稳定增长期。印度具有私人资本参与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独立之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不但积极建立大学与学院,还向私立院校提供财政资助,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私立院校的发展。2O世纪80年代之前,印度基本上按照殖民时期的老模式发展高等教育。文科学生的比例高达45,理科学生占2o,商科学生占18,工科学生仅占17。学科比例的失衡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困难u]。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量私立学院和大学开设了以市场为导向、职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如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医学、管理等市场急需的专业,工科专业在私立学校中的比例高达8O。这一变化不但解决了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且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后印度软件业和服务业跻身世界水平的超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虽然印度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但是,大规模的扩张后只有少数学校能够真正达到质量标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服务设施及水平都未能达到甚至远低于大学的标准。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之后,政府由于财政紧张,愈来愈无力建立新的大学和学院,也无力再继续维持拨款,对高等教育的监管及影响力日渐衰微。导致许多大学,尤其是已占印度高等教育全部支出的半壁江山的私立院校的教育质量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高质量教育及服务的呼声日盛,而印度有限的高质量大学又无法满足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其结果导致影响至今的越来越多印度高级人才和优秀学生的智力外流。
二、印度高等教育的现状
在独立后的60多年里,虽然印度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但是由于长达200年殖民统治之后遗留的经济基础薄弱、官僚政治阻扰、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机会不公、教育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使印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充满险阻,麻烦不断。印度高等教育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而进行大肆扩张的同时,也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和劳务市场的无业可就。其直接的后果是大量人才的浪费以及众多的科技及各个行业的精英移居海外,使得印度成为如美国教育学家阿诺夫所说的“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_2]。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高等教育师生流动领域一直扮演着输出国的角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尤其如此,印度也是如此。虽然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如在与南亚、中亚、非洲国家的交流中处于输入国的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输出态势。非但如此,印度优秀人才的流出占据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的首位,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印度自身的经济腾飞。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统计,2005年,25持有H1B(美国工作签证)的移民来自印度,其中恰恰有相当一批人是印度的顶尖或优秀专业人才①。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是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离开了印度。面对这一现实,印度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住这些师生以及人才。如果印度的大学提高竞争力,留住人才,那么,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会在印度接受高等教育而不再是出国留学。他们在完成学业之后就更可能进人印度的工业等各个部门,为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印度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公立教育体系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印度目前的350所大学和15600所学院中,绝大部分是公立的,每年毕业生达到250万。其中,工科毕业生人数为35万,是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一倍。即便如此,也只占了18~24岁印度适龄大学人口的很小一部分。虽然印度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庞大,然而只有极个别的印度大学跻身于世界前列。在2006—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前300位中没有一所印度大学。排名最前的公立大学印度科学学院(IISc)排在前400位,几所印度理工学院(IITs)由于教学科研出色排位有进步。在2008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德里理工学院和孟买理工学院进入前200名。尽管如此,在印度,除了1o所顶尖公立大学之外,其余的公立大学在整体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名列世界前100位的大学仍然集中于欧美国家。从表面上看,这些名列前茅的一流大学在师资质量、教育资源以及研究经费等方面都占尽优势。但是,在本科生层面,中游大学和顶尖大学的课程设置均相差无几。欧美国家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排名领先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支援系统,使学生获得丰富体验的主要目标最大化。而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这方面相形见拙。不过,由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推动,印度也开始大力实施这一模式,特别是和国外大学建立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开展跨国界学生交流计划①。
三、印度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印度当年的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为13.9万余人,排在中国之后位居第二,如表1所示,其中出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国是美、澳、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如表2所示。另据美国独立的非盈利组织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公布的2008年“开放门户”年度报告统计数据证实,印度已成为美国大学国际学生的主要来源国②。报告显示,过去10年里,印度前往美国留学的人数稳步增长。从2000年开始,印度在美国的留学人数从5.5万人上升至2008年的9万人。729,6留美的印度学生为研究生层次,14为本科生层次,其中许多人完成学业后一去不返。除此以外,印度还是美国大学吸引外国学者排位第三大输送国。与此相反,从其它国家到印度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却相形见拙。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6年赴印度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仅有2600余人,前往印度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总人数不到1.3万人,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③。依此计算,从外国留学生获得的学费收入还不到当年印度高等教育总收入的0.5。显然,印度大学师生海外移民潮的势头方兴未艾,目前还毫无减缓的迹象。更糟糕的是,印度还无法从那些受益国得到任何补偿。在如此形势之下,印度需要规范学生进出的手段,即需要通过建立起西方一印度大学之间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来扭转这一趋势,而这种合作形式至少到本世纪之初都由于印度师生向西方大学的单向流动而屡屡流产,无法持续。不过近年来,这一令人忧虑的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已经有130多所国外大学和印度的公立、私立及远程教育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了更多地接收国际留学生,印度许多公立及私立院校甚至拨出25的名额虚位以待①。由此推动学生交流计划和教师交流计划在印度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展开。这一趋势对印度大学走向国际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度的大学国际化趋势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实际上,印度和西方的教育交流源远流长。在欧洲,德印之间的高等教育交流起始于1959年西德对当时马德拉斯理工大学(1iTMadras)成立所提供的宝贵资金和学术援助,并导致其后5o年的长期合作。德国高教组织(DAAD)一直在印度开展此类合作活动,为印度提供年度奖学金、短期研究基金和客座教授等大学合作计划。而印度和法国的教育交流更为长久,跨越150年的历史,只是近几十年来逐渐落后于其它国家。和德国的情况一样,印度在法国的留学生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法国目前每年接收6万名留学生,而中国就占了1.7万人,印度只有1500人。和德国一样,法国去年也宣布扩大和印度的学生交流计划。2007年2月,以促进印法教育交流为目的的印法校友网(Indian—FrenchAlumniNetwork,IFAN)发起成立,至今已达4000余会员。与此同时,印度和西方大学之间的教师交流计划也在比肩发展,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2009年,辛格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签署了一项5000万美元的教育及研究协议,促使一批英国顶尖大学和印度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
四、学生支持服务系统
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科技、学术和教育资源,还在于西方大学有着一整套学生支援服务系统。西方大学的差异化催生了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人生体验的发达的学生事务服务机构。这类服务机构在大学的整体教育和科研体制之下为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球公民以及行业领袖的教育战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机构成为架设师生国际化交流计划的桥梁,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完善,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认知、社会以及人格发展的需要②。美国的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美国大学的健康服务部包括咨询、残疾、保健、心理等多方面的服务项目。这是因为美国公众和家庭的关注使得大学董事会将其列为优先考虑的位置。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声名卓著的院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以满足美国中上层家庭子女的要求。美国的一流大学都给学生配备个人导师,有各种俱乐部满足学生的文化、娱乐或体育活动,建立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健康服务以及心理卫生咨询。西方大学的学生支持服务按照不同的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提升阶段和完善阶段。基础阶段着重于建立必须的基础设施,开展支持服务的活动项目,有效地调动并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类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有价值的体验。譬如,校园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如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使用便捷的网络设施、运行良好的教室多媒体等;恰当的师生比;跨文化的学术及培训计划;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择(学生团体、俱乐部、体育活动等);健康及咨询服务(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心理咨询服务等)。提升阶段着重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要求开展个性化支持服务,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取得成就感。譬如,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发展计划;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建立学生学习效果测量系统,设立评估指标,监控措施实施效果。完善阶段建立在校级及跨校级水平上的网络型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完整的数据分析系统分析、评估和跟踪学生的发展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体验及职业发展需要。譬如,建立水平及垂直的双向师生联系网络以及多方位的学生学习与发展效能评估体系;建立水平及垂直的双向部门间联系网络以及部门间人员及资源、信息和数据的整合系统;利用数据分析系统强化评估及规划效果,跟踪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向,适时修改计划,改善服务质量;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信息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及能力①。随着西方大学和印度大学联合及交流的日益频繁,双方之间的学生支持系统、学术文化规范以及师生交流渠道等相互兼容的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法国高等教育部长瓦莱丽•佩克雷斯认为,印度和法国的文化差异是印度学生在法国学习人数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劳动力市场对外国留学生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然而这种差异还是使得众多欧洲学生对前往印度留学踯躅不前E。]1%。虽然印度和西方大学签署众多协议,建立伙伴关系,但是,这种联系仍然处于初级水平。对于印度而言,吸引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来印度留学远远要比输送印度学生出国留学困难得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管理层面上将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和西方模式相互兼容。也就是说,在发展和西方大学的师生交流计划时要配套嵌入这种支持系统。然而,这一要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要么是由于不具备客观条件而先天不足,要么是由于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忽略而发育不良。印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即使是印度的传统一流大学在这方面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一般而言,印度的大学,尤其是那些中央政府支持的大学,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配套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更不用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根源在于,在政府包办的教育体制之下,大学缺乏竞争的动力。其结果是,对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投入不足导致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有些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即便是在印度名列前茅的大学中情况也是如此。印度知名工科院校坎普尔理工学院(IITKanpur)在2005年至2008年问连续发生五起学生自杀事件,引起国际间对印度公立院校学生状况的广泛关切和质疑,也严重影响西方大学和印度公立院校之间的留学生交流计划。目前,印度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几近饱和,只有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才有机会继续读研深造,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即使是本科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求职压力,由此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而印度的大学几乎还没有对此类问题的正式研究报告以及对问题学生采取预防措施。尽管近年来一些印度大学开始将学生支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近年来,面临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一些印度大学也在向西方先进大学看齐,在提供学生支持服务方面奋起直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譬如,校际联合,资源共享。聚集在普纳及其周围的34所学院14个校区,通过平行及垂直整合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同时和孟买结成姐妹城市,以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位于皮拉尼(Pila—ni)的伯拉技术与科学学院(BirlaInstituteofTechnologyandScience,BITS)在果阿(Goa)、海得拉巴(Hyderabad)以及海外的迪拜(Dubai)设立了分校,使学生能够接受为期七个半月的技术专业培训。德里理工学院(1iTDelhi)设立了学生事务委员会(StudentAflairsCouncil,sAc)作为讨论学生相关政策的论坛,处理学生群体关注的各种问题。位于普纳的巴拉迪•维迪阿皮斯大学(BharatiVidyapeethUniversi—ty)通过留学生办公室为留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和其它国家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国际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国际交流访问计划。
马尼帕尔高等教育学院(ManipalA—cademyofHigherEducation)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保健、咨询和医疗服务,在过去的5年里,注册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位列印度榜首。印度高等教育体系在面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学生支持服务战略和大学评估战略在推动印度与国外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印度而言,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印度的私立大学通过开发创新计划和组织机构发展与西方大学以及学术机构之间专家、教授、学生的更为对等的互动关系,使得这些交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之上。尽管印度私立大学数量有限且相对年轻,但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却不可小窥,甚至超过传统国立大学①。许多印度的私人组织及企业开始涉足和大学的合作与开发,而这种趋势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支持服务计划在多层面和多维度展开。许多学校有实力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咨询服务、社区实践和职业规划等服务计划,同时通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市场嫁接在一起。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非传统大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对印度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出一种新型的学生,即具有社会、专业和全球化竞争能力的毕业生。而这些学校本身也开始摆脱“文凭工厂”的身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提升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下获得成功的必备技能,同时也创造出发展这些技能的各种计划。
五、印度的私立高等院校的两个成功案例
据印度西孟加拉邦科技部的预测,印度高等教育最具活力的是私立高等院校。假以时日,未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主力军非私立院校莫属。作为私立高等院校发展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加尔各答的Heritage理工学院(HeritageInstituteofTechnology,HIT)和海得拉巴的印度商学院(IndianSchoolofBusiness,ISB)。HIT是由印度北方一些著名企业和专业公司组建的卡尔杨•巴蒂信托公司(KalyanBhartiTrust)出资的全私人投资的教育机构。HIT成立7年以来,它成为印度新一代私人高等教育学院的楷模。由于资金雄厚,其影响力之大甚至吸引了声名显赫的公立大学的名教授加盟。HIT还通过校友会组织与印度计算机学会(ComputerSocietyofIndia,CSI),仪器仪表、系统和自动化学会(Instrumentation,Systems,&AutomationSociety,ISA),印度化学工程师研究所(IndianInstituteofChemicalEngineers,IIChE),电气电子工程师研究所(InstituteofElectrical&Elec—tronicEngineers,IEEE)等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HIT建立了强大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由企业院所主持的研究项目、座谈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瑜伽和游泳等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多方面的人生体验,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活动平台。除此之外,HIT还参照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支持服务标准,为所有学生提供医疗保险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这一点至今印度公立大学还是难以望其项背。在HIT,学生的书本费全免,笔记本电脑免费发放,由私人企业支持的IT系统平台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技术保障。HIT的出色表现开始吸引一些世界知名大学的目光。伦敦经济学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LSE)和新泽西理工学院(NewJerseyInstituteofTechnology,NJIT)等外国大学纷纷前来商谈学生互换等交流合作计划。HIT的目标是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一流印度大学的学术水准,同时为他们创造不低于西方大学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印度私立院校比之公立大学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私立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向西方大学比肩的强烈意愿。这是公立大学所难以企及的。这一趋势使得印度的私立院校不断加速超越公立大学,这一点越是在年轻的私立院校体现得越是明显。和HIT的情况类似,印度海得拉巴商学院(ISB)在其短暂的6年历史中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2008年2月,ISB被《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FT)2008年度MBA全球排行榜遴选进入世界前20位,甚至高于美国西北大学的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SchoolofManagement)。ISB是印度第一所进入世界300强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学。在FT排名中,ISB在国际流动性和职业生涯发展两项指标中表现出色。ISB接收的访问学者甚至包括来自沃顿(Wharton)、凯洛格(Kel—logg)、伦敦商学院(LondonBusinessSchoo1)等世界知名学府。ISB开发了独特的职业规划提升服务,通过企业主管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职业发展选择。
六、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开放政策与展望
尽管面临一些利益集团和党派在议会的反对,被誉为“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Singh)仍然力排众议并规划蓝图,成立直接隶属总理的高级咨询团队——全国知识委员会(theNationalKnowledgeCommission),引领印度向知识社会转型。在近期递交的报告中,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即到2015年,将目前的350所大学增加到1500所,使18—24岁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159/6[31199。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着重两个方面,对内大力发展私立院校,对外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主要是西方知名大学。由于印度式民主下的党派纷争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对外开放的过程充满坎坷,步履维艰,但是仍然在阻碍与分歧中不断推进。2007年3月,印度内阁提出一项政府议案——外国高等院校法(theForeignInstitu—tionsBil1)。该提案的目的是规范和批准符合质量及学费标准的国外大学进入印度开办分校,防止学校的商业化倾向,使印度中下阶层的子女上得起学。然而,由于主管印度高等教育最高部门的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阿琼•辛格(ArjunSingh)及左派政党的反对和阻挠,使得辛格总理强力推动的该项议案的立法程序直到2009年初仍然在议会中搁浅。2007年5月,在印度大选后新一届联合政府中上台的新任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凯皮尔•斯柏(KapilSiba1)推动了一项类似议案的通过,规定进入印度办学的国外高校要通过降低学费使印度大众子女能够支付得起学费。2007年6月下旬,由印度著名物理学家亚西•帕尔(YashPa1)领导的高等教育革新与复兴委员会(theCommitteeonRenovationandRejuvenationofHigherEducation)向斯柏递交一份报告,建议成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取代人力资源发展部下属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UGC),行使审核大学资格的权力,同时设定学费上限,监督教学质量,以保证最好的国外大学来印度开办分校。斯柏承诺尽快将各项改革议案提交议会表决。支持者乐观地认为,由于在新一届议会中左派政党势力减弱,新议案的通过能够获得多数支持。反对派则认为,印度各邦由于自身的既得利益不会希望这些议案获得通过。由于“外国高等院校法”是否能在议会获得通过充满变数,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引发并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原来打算在印度开设分校的西方大学开始改弦易辙,另打算盘,寻求和印度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或合作办学,不再采取独自办学或开设分校的扩张策略。例如,与印度教育部门官员及大学有着传统良好关系的德国国际教育组织(DAAD)认为,今后的趋势将是西方大学和印度大学之间更多地走向联合办学而非直接竞争,即更多地建立伙伴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双方通过向学生颁发双文凭构建一种“互惠互利”的文化与精神。毫无疑问,从竞争走向合作为主基调的战略转变对印度向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的方向和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机遇是为印度大学加快走向国际化创造了绝佳的平台和条件,其挑战是如何首先赢得和西方大学合作的先机,进而建立相容的文化规范,整合双方的课程体系,遵守共同的评估标准,增强双方的师生互动,保障双方的协调管理,使其和谐一致服从于学生支持服务体系这一核心,同时又使印度文化不会被西方文化“再殖民化”。从表面上看,印度的公立大学由于竞争向合作的转变延缓了先前的危机感,同时由于拥有诸多的优势和资源,占据了合作的有利地位。然而,如果政府不居安思危,尽快改革落后的学生支持体系,就无法和西方大学顺利接轨。而具有更灵活的机制和理念的私立院校就会后来居上,占据先机,把握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尽管印度的民主体制下各个政党势力相互间存在着反复的利益博弈,但是,或迟或早如外国高等院校法之类的议案终究会获得通过。尽管人们对印度的私立院校的办学质量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私立院校具有特有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在公立大学的眼中,诸多私立院校还需要跨过“质量认证”这道门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努力使得所谓“杂牌”的私立院校有了改进与发展的动力和目标。而恰恰是有些公立大学长期以来自恃尊大,不思进取,结果正是这些大学在旧体系的束缚下面临最大的转型困难。可以断言,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在全球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印度私立院校整体超越公立大学的局面指日可待。
七、结论
由于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条件下印度和西方大学之间的师生交流日益频繁,在印度高等教育市场中争取和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并建立交流计划的竞争就越发激烈,而要掌握主动权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提供一流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这对印度的大学和私立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的显然是私立院校,它们更具灵活性的机制和更先进的理念,使其能够更快地达到国际化教育的标准,适应国际化学生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恰值得印度公立大学深刻反思就中国和印度相比较而言,虽然中印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体制和结构的不同,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存在显著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印度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更多地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改革,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私立院校,政府的改革举措却往往遭遇到其它政治势力的阻挠。中国虽然在过去3O年的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然而民办院校的发展则处于低级萌芽发展阶段,还无法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人才,至少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无法和公办大学比肩,更不用说担当起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这一历史重任。这一特点表明,中国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必定是首先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改革,而中国政府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契机。对中国而言,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只能依靠公办大学的改革,包括去行政化、大学自治以及教授治校,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建立师生交流计划,引入完善的学生支持服务体系和国际标准接轨等。同时,还要引进国外的一流大学开门办学,大力发展民办院校,鼓励民营资本和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办校,努力建立中国的一流民办大学,以此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促使民办与公办大学的良性竞争,培育自下而上的自发的改革发展动力。唯此,我们才能留住一流的学生和人才,同时吸引国外的优秀学生和人才,实现双方的平等交流与互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