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院校的创新型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院校的创新型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等院校的创新型教育

一、创新型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大学生已经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众多大学生的待业现实折射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1.教学模式亟待更新。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大班授课的现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使得交互型教学方法难以真正的贯彻实施。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普遍还是采用口授、板书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师们的辅助工具,但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多媒体成了照本宣科、省时省力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之一。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对于专业前沿知识了解欠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不足,难以激发其创新能力。还有些院校的新进教师没有经过任何岗前培训和助教的环节就直接上讲台,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等紧密联系起来,课堂缺乏生动性、趣味性。还有就是有些教师的科研、教改课题不多,没有将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

3.实践教学依然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大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明显增加了实践课程,但是较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实验课程开出率不足,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不高。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还没有完全实现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实验室。由于资金和设备的不足、实践基地较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4.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高等教育入学率快速上升,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资源表现出了严重的不足,例如,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剧增,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又如,普通高校师资配备数量和基本教学实验设备的不足。高校教师在软、硬件上都缺乏保障,限制了教师本人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教学管理滞后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认识论。当前,高校的管理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还未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修订、更新,教学过程管理控制相对松散,教学管理中缺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对学生培养的“共性化”较为普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广大师生的创新潜能的发挥。

二、高等院校实现创新型教育的主要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者应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肯定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平等和多样的主体价值,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教学管理充满无限的活力。现在,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尝试着各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各种“实验班”“试验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切人,效果初现。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面推进特色创新型教育,出台了“奖励学分”“免试读研”“设立创新基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每年拨出专款资助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还制定了成果验收、成绩认定和学分替换等方案。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实践的热情也大大提高。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地深入和提高。把握并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探索人才成长的新型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新审视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不断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3.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实践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探索过程才能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拓宽思路、创新思维。高校院校应创造条件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国家新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学习好的内因。教育者是客体,是学生学习好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应成为创新型教师。美国有一所叫布郎克斯的中学,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中就有两名学生后来成为诺贝尔获奖得者。人们在研究其原因时发现,来这所学校任教的教师有不少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我国的陈景润、杨振宁、丁肇中等在学生时代也都得到过名师的指导。这就是“名师出高徒”。国内外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