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对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为核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健康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高校素质教育本身反对淘汰遴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公平,需要的是“有教无类”。其次,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很多大学在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再次,高校素质教育应避免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大而化之,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各种短视行为仍屡见不鲜。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2.目前大学考试存在的弊端及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同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特别是我国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还不能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但究其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大学考试本身,而是大学考试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考试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和评选先进的唯一手段;大多数教师也认为考试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课程评定一个数字结论;对不少学生而言,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获得学分,最终是为了谋取文凭。二是考试内容不全面。考试内容大都局限于课本和教材,考前教师也多会给学生定重点、划范围,致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考前投机取巧,临时报佛脚,背答案、抄笔记、学重点,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考试形式不丰富。主要表现为存在“四多四少”的弊端:笔试形式多,答辩方式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操作应用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四是考试题型不合理。多数高校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考试的题型多是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客观性试题,而分析论述、综合性思考、创新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同时,试题答案也多是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课程和教学内容。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必要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各个院系、专业之间考试的内容也要求不一、难易不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必然要负担更多的学习压力。因此,大学考试必须适应多元化和多层次人才评价的要求,使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更加科学规范。
二、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探析
20世纪9O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人们在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上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甚至把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大学考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靠大学的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评价。大学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客观检测评价自己受教育成效的手段。科学的大学考试无疑会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考试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便改进提高。考试虽然不是高校目前最理想和最完美的评价方法,但目前仍是一种比较公平和有效的方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科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考试,反对单纯以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对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
总之,高校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是对立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考试去检验其教育的成效,也需要通过考试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素质教育也对大学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那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强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及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机制。所以,深化素质教育不是废除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的考试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大学考试可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考试制度,正确运用这一重要的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评价、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就能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考试理念科学化。科学的考试理念是大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考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通过考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求考试增加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为此,大学考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大学考试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能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二是教育性原则。大学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注重考试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性。考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三是指导性原则。考试内容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教师能在考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四是发展性原则。大学考试能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杜绝用片面、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
2.考试内容综合化。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客观真实评价,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考试的命题应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遗憾的是,目前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考核学生认知、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没有放到分析判断、实践体验、创新应用的应用层面上。大学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从考公式、定义、原理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转化到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上来,特别是要尽可能减少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加大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内容,使考试既能第3期(总第715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正确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此外,大学考试也必须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内容上要尽可能进行扩展和丰富,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要考查其哲学思维、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考试方法多样化。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开设众多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又不尽相同,而考试作为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针对高校的教学特点,不同的课程类型要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的考试按考试形式通常分为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按考试成果分,有考试、考查、学业论文等;按答题要求分,有闭卷、开卷、平时作业、调研报告等。目前的关键是,高校必须改革考试时常用的百分制、闭卷笔试的单一局面,实行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相结合,闭卷、开卷、社会实践、记读书笔记、撰写调查报告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和学期评语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法;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分的形式可以是期末统考,也可以是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通过以上方式的考核,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4.考试管理规范化考试规范化不仅是大学考试改革的一个目标,也是一项基本要求。加强大学考试规划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指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的分离。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感情或利益上的关系而造成泄题、降低命题与评分标准、放松考场纪律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考试的客观公正与真实,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加强对不同专业及课程的教学研究,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课程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试题库系统,并将其引入教学,使考试更加规范科学。三是严格考试纪律。首先是杜绝任课教师在考试前划重点、定范围,甚至透题、漏题;其次是在考试过程中教师要强化监考、巡考,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考场纪律,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四是开展质量分析,做好考试整改。考试结束后,学校要组织教师从考试命题难易、评分质量、学生答题情况等进行抽查,分析评价考试质量、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通过考试分析,发现问题,研究整改措施,使考试真正起到指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