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教多方面发展思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教多方面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家的宏观调控明显,运行机制以国家行政指导和政策倾斜为导向,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集中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规模效益。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改革容易导致“一刀切”。影响高校教育的多样性和自主性。造成发展结果与政策目标发生偏离。目前,这种偏离所引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教学质量下滑。过去近2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规模效益”是大部分高校关注的重点。在这一关注重点的影响下,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增加新课程设置等内容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而由于人力资本的增长显著受限于时间。大部分院校的师资教育很难与院校的规模扩张相匹配。因而,在规模扩张之后,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存在生师比不断上升、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不匹配、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等问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2.大学生就业困难。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大学生就业困难是高校教育质量下滑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成了高等教育备受质疑的核心问题。除教育质量外,大学扩招所导致的毕业人数剧增,而社会就业岗位却达不到这样的增长幅度,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地的“招工难”已经慢慢由季节性变成了常年性,特别是“技工荒”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瓶颈因素。

3.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凸显。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不再是稀缺资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得到了缓解。然而,这一缓解只是体现在总体层面上.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阶层,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正在日趋显著。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用两个指标予以说明:一是各地区普通高中升学率.反映了不同区域入学程度的难易。仅以2006年为例,该年度北京的高中升学率为197.4%,青海仅为40.5%,二者相差约5倍;二是各地区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反映了各地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1998~F,地方与中央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为7431元,2008年这一数字升至16208元,显示了各地高等教育质量差距的大幅度拉大。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成因

1.高等教育偏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就业困难。教育的本质是,使得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受市场化影响,一方面人们亟待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倾向于追求提高培养效率,双向作用之下,投入少产出大的学科成为高等教育的优选,教育因此转变成了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2.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公益属性。然而,“一刀切”的转变模式也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一是以学术导向的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张速度远远慢于大众化的推进速度.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没有因为大众化而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二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被忽视。教育质量显著下降.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缺乏,成为制约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

3.地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日趋显著.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在我国现行招生体制下。入学标准主要是参考基础教育的学业成绩。一般来说,大中城市拥有更多的优秀师资,由此形成的基础教育差异会进一步延伸到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配置。然而,近年来,地区间高等教育的质量差距不断加大,1998年地方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省份(北京)比最低省份(贵州)多6010元,而~U2007年这一数字的差距扩大到12601元。地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地区间高校师资质量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差异.最终影响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三、我国高等院校的多元化发展建议

1.重构学术研究体制。经过改革,学术研究越来越从大学转向政府或企业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学术体系由研究型转向应用型,研究者也从过去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技术专家”。这样的体系既有助于为公司提供利润,又缓解了体制变革当中的一个重大矛盾:一方面现代生产要求培养高水平人才,而另一方面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又会影响社会职能分工和权力分配。然而,这一转变也破坏和影响了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优质教育,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实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研,又需要学术型人才和理论型研究,而后者是确保前者的基石。因此,在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重构学术研究体制,积极拓展优质高等教育。

2.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借鉴英国的分类教育经验,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四类,顶端是拔尖的私立大学和著名公立大学.其次是普通公立大学和四年制学院,最后是两年制社区学院。这种分类改变了原来缺乏选拔层次的高等教育,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赋予不同的院校类别,在体系顶端的院校强调开放性思维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在底端的院校则强调纪律和服从,培养符合工厂需要的劳动力。我国开展的“211SE程”、“958工程”与美国的教育分类相仿。亟待改进的是如何强化“211学院”、“958学院”的学术型教育,使之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区别。

3.采取具体措施应对高等教育人数的增长。高等教育人数增长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二战之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曾经被认为是社会平等的有力推手。大多数处在社会底层的人都视高等教育为改变命运的途径。而到了上世纪70&g代。人们才越来越发现实际上这种所谓“平等的曙光”是一种假象,但高等教育膨胀已经不可逆转了。为了应对这种膨胀,美国彻底改变了低层次高教单位的教学法.不仅改革了教授的内容.更多地讲授技能性的知识.而且将教学规划权利上移,学校的教学规划由少数专家制定,强调批量化和标准化。这种做法一方面配合了在高等教育底层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纪律和服从的导向,另一方面适应了白领无产阶级化的趋势。

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在新增教育预算的份额中对职业教育予以倾斜,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改革办学机制,准许企业参与职业高等教育的办学。目前,浙江省的一些职校已经开始探索“借力名企”、“校企合作”的道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第三,建立职业学校独立核算机制。我国的职业学校大多不是具有决策权和独立利益核算体系的办学法人实体.既无实质性权限筹集教育经费,又无法独立支配教育资源,获得利益方式不是从长远考虑——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使毕业生拥有更好的技能、更广阔的前景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优质生源,并以优渥的报酬招来优秀的教师.而是依赖于政府支持,单纯追求校园面积、招生规模的“规模效益”。因而,需要改革职业学校的核算机制,实现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的教育目标。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基本实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并积累了培养各类人才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所欠缺的只是深化这些教育资源的分类和定位发展。因此,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应继续注重高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在明晰不同类别高校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平衡发展优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江苏高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教育厅

高教探索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教育厅

陕西教育·高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