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校精品教育创建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创新德育工作,构建活力型校园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坚持“抓常规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推进学校德育精细化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德育理念,坚持学生参与德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预见性。二是明确“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德育工作目标,落实“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劳动、教会创造、教会生存”的德育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上进,热情活泼,有理想、有潜力、有个性、善合作的现代人、文明人。三是加强德育基础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保证德育教育目标化管理得以顺利实现;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规范德育管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行教师工作承诺制,严格约束和规范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实行干部工作例会制,推行班队干部竞聘上岗轮流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加大家庭、社会参与学校德育的力度,充分利用书信、家长会、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各种渠道,及时与家庭、社会交流、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建一个更完善的教育网络。四是完善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强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家乡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展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把德育内化为习惯,变成生活的德育;强化“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五是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法定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时机,集中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制定落实学生社会实践的年度计划,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安排,确保学生的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社区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的时间,促进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相互联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认真抓好廉政文化和“八荣八耻”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心灵工作,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学校网站等渠道,通过组织主题征文、致家长信、漫画创作、书画展览、网页制作、编辑班级廉政文化小册子、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政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
二、创新教学工作,构建质量型校园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常规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常规,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辅导等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督促好对问题的整改。二是严把教学质量关,监控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健全和完善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坚持检查和指导相结合,点与面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重点组织好教师“教学研究课”、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抽测等活动,找出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的经验;切实做好检查前的指导和检查后的反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重视教学质量分析,组织开展质量调研,召开质量分析会,集体分析、排查、讨论改进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四是积极改进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集体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取长补短,合作分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并注重教学后记的撰写,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交流。五是推进课程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坚持把培训、教科研和教学改革贯穿于新课程实验全过程;把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把积极探讨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把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把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贯穿于新课程实验全过程;把积极争取家长参与社会支持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带给教学的改变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总结、反思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教研工作,构建科研型校园
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孵化器,是教育行为的火车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科研之路,努力营造科研氛围,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引领学校创品牌、树名牌、出特色。一是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科室的作用,加强校本研究的规划、管理、指导,逐步完善学校、科室、个人的教科研网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科研格局,做到人人参与、立足课堂、以研促教、以教带研、边研边教。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注重学法研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趣激发的研究。三是推进“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同时积极鼓励新老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四是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发挥“专家引领”和“骨干带动”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主提高”,积极营造“学习———实践———研究”的工作氛围。五是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及课改中的焦点问题的研究探索,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六是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举办沙龙、笔会、教师论坛等形式,积极营造氛围,倡导人人投身研究,人人得益于研究,以日常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进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准与课堂教学质量。七是加强课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和管理制度,形成教学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研究有论证、有计划、有过程、有阶段小结、有结题、有推广;坚持“在推广中进行深化研究,在推广中提高效益”的原则,面向全体教师推广课题的研究成果,使全体教师借鉴课题的研究经验,促进已有成果的转化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深化小课题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确定新的小课题或者课例,规范过程管理,落实研究活动,拓展研究层面,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形成小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学习和研究,创建学习型校园
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知识全球化,知识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态势,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为此,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图书资料室、报刊杂志等作用,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现代信息教育理论,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洗脑”,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现念;通过学习来“充电”,完善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二是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求全体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尤其要加强校本培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不断更新和提升教育理念,确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师生观,切实改革那种只重视书本知识灌输、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三是通过岗位练兵、在职进修、参加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搭设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平台,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的场所,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五是引导教师参加到教育科研的“五个一工程”中来,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学期上交一个教学反思或案例;每学期上好一堂校本教研课;每学期设计一个优秀教案;每学年发表或撰写一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六是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指导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上,以点带面,抓出典型,抓出实效,使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来,七是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组织好各种展示课、汇报课、研讨课的开课评课工作,加强对新教师帮教工作,使一批青年教师尽快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五、营造人文环境,构建人文型校园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能够对师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一是学校领导要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教师的人格,张扬教师的个性,支持教师的工作,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政治进步和人生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为教师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空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充满幸福的教育生涯中保持热情,勇攀高峰。二是教师要确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在教师群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心理相容,团结友爱,发扬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大力培植教师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四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禀性天赋,尊重学生不同的情趣爱好,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维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索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做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楷模;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容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向善,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不歧视、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努力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校园
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探寻和思考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结合点,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一是构建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确立以“健康向上、整洁优美、和谐统一”为理想形象,对校园环境布局、建筑物的造型装饰、教学设施的配置管理、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教室办公室内部的陈设布置、师生员工的服饰仪表等等,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利用橱窗、报栏、标语、书画以及各种建筑物的外显形象和内部设置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方针和传统校风,使之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与约束功能,从而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二是建设美的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四种精神”,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的争先精神;埋头苦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服从大局,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凝聚力、向心力。树立“四种形象”,即在社会中树立“质量高、有特色、环境好”的形象;在家长中树立“优质、真诚、满意、放心”的形象;在学生中树立“学园、乐园、家园、花园”的形象;在教工中树立“公平、理解、信任、拥护”的形象,努力办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青少年服务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节日文娱联欢会、校园演讲会、影视评论、艺术鉴赏、书法展览、摄影展览、体育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构建美的校园制度文化,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现代的观念武装学生,高标独立,迎风卓立,使学校更高雅纯洁,更温馨欢乐。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校园,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工作,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求真务实,为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