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档案高等教育与情感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基于现实的考察——专业情感教育引入必要性之考量
国际档案高等教育诞生于1821年2月12日法国档案学院的成立,而私立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在1940年春季正式开设的档案管理训练班则标志着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诞生。1952年中共中央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学专业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起点。经过了停办、恢复重建等一系列忐忑的发展历程,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随着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建构完成。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有2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说,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体系已具备为我国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研究活动输送“专、精、尖”人才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主体的学科认知结构中仍处于弱势,是一个冷门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把档案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或填报在志愿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非档案管理岗位,甚至与档案管理工作毫不相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所学的专业不是档案学专业。根据笔者对黑龙江大学2000-2012年大学一年级与毕业学生,围绕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与毕业去向两个问题进行了十三年的持续调查(具体数据如下图1、图2)所示:以上统计图表清晰地表示这十三年来档案学专业本科学生的高考填报志愿率呈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之势,而本科毕业学生从事档案学专业岗位或相关岗位率却逐年下降,基本上与从事非专业岗位比率相当。也就是说选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增多了,而毕业后从事档案管理岗位的学生却减少了。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就业环境、就业岗位数量及应届毕业学生数量有关,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跟踪调查,档案学专业毕业学生与需求岗位之间波动不大,很难对毕业学生的择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专业学生就读期间的流失有关,根据近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专业就业率的排名,档案学能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始终保持在前20的行列,在当前就业率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档案学专业能够连年保持高就业率,实属不易,但是从事专业岗位比率偏低则说明学生在就读期间“跳槽”现象严重,特别在省属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尤为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缺乏专业的前期了解和学生自身对档案学专业的心理落差是造成学生流失的直接原因;其二,缺乏持续、有效的专业情感教育使学生难以建立对专业学习与就业的情感依托,进而选择了“改行”。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环境的演化造就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心理认知结构,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生流失”现象的出现归因于就业需求的减少与就业人口的增加,也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当前档案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取得的成果,而只能通过对时代、对接受教育主体的心理解读来弥补我们在教育层面的缺失与不足。从初级教育到高级教育,主体的认知模式经历了由混乱无序到根基塑造,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阶段,主体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接受专业教育的能力。然而丰富的专业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渊博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当代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已经力不从心,而只有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情感归属层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专业认知图式建构的发生机理,才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由此,笔者认为在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引入“专业情感教育”不仅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与模式,还符合档案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即档案学专业是冷门专业,需要通过专业情感教育,率先建构学生的专业认知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对档案学知识的好奇感,对档案管理职业的归属感,最终转化为对档案学科的学术情感。
2实践的选择——对“专业情感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2.1对“情感”与“专业情感”的探索
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对象(物质世界、他人及其行为)和自己的态度的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喜悦或悲哀、欢乐或忧愁、喜欢或厌恶、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意。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认识制约着情感,因为客观现实并不能直接产生情感,只有在被认识时才能在主体观念中激起情感。另一方面,情感也影响认识,“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情感状态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和理解参加,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时又不能互换。”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类认识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与激励的作用,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行为必须要与情感相互隔离,保证科学研究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由此,笔者认为情感关乎主体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理性认识行为,但不能贯穿认识过程的始终,甚至不能影响到认识结果的形成,二者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支撑关系。兴趣是情感的衍生品,它是指人对一定对象所抱的积极态度,由于这种态度,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这种对象。因此,兴趣就是一个人优先的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如果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兴趣,那么他在接触这个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兴趣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兴趣可以引起情感,同样,情感也能激发兴趣。对于当代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先天的专业情感缺失是引发学生在就读期间流失的主要动因,虽然档案学专业自身的特点与档案职业在社会认知结构中的弱势是导致学生先天专业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没有及时弥补专业情感的缺失,并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则加快了学生流失的速度。专业情感缺失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专业研习兴趣的减弱。这种减弱趋势一旦趋于正负情感的临界点,进入到负面情感的层面,就极易使学生对专业研习产生厌烦感,毕竟情感是由若干对互相对立的情绪构成的,其所表现出的“双面性”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互相转换,大量负面情感的产生会增强主体的厌烦感与焦躁感。厌烦感的激增最终将促使学生远离档案学专业、远离档案职业。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下档案高等教育“硬件”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境下,档案高等教育主体应集中精力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对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如何为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贮备等“软件”问题上。
2.2专业情感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关系的探求
恩格斯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当前档案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缺少一种激情,对档案职业与档案学术研究缺少一种热情,以至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得不使用外在推动力和工具来刺激学生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之中,这种“半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激发学生投身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活动的激情。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始终注重把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但却极少重视针对学生在专业情感方面的培育与教育。大学新生作为初入学科领域的个体,其对学科的认识最先进入一个带有摸索性质的阶段,任何外在因素或事件都会对其心理和对专业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如果在学生入学之初能够较好地营造一种专业学习的氛围,并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这种专业的热情,这就使学生在专业情感上找到了归属感,利于学生的学科认知图式的形成。反之,如果学生受到了冷遇与专业的漠视,其专业情感会随之消耗殆尽,这就使学生产生专业厌烦感,最终导致学生的流失。正如前文所述,档案学科在社会认知层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过低的社会关注度与相对“冷门”的学科定位使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实践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相较于其他大学科、热门学科,学生进入档案学科研多是非情愿的,其学科认知点底,专业感情起点低,如果缺少必要的专业情感引导与熏陶,这些“初来乍到”的档案新手很难产生研习档案学科的兴趣,更何况是枯燥乏味的档案学术研究。长此以往,档案高等教育将很难培养出能够承担起发展与繁荣档案事业和档案学术研究的接班人与继任者。从认识的主体性角度讲,情感是认识主体的非理性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皮亚杰和英海尔德也曾指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黑格尔认为热情乃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从以上三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表述中,笔者认为情感因素对档案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情感因素是学生专业认知图式确立与专业归属感培育的催化剂。与初级和高级教育形式不同的是,高等教育采用的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即以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对档案学专业认知结构与认知方法的研习成为其能否从事档案职业或档案学术研究的关键。档案学专业认知结构需要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的方式进行搭建与完善,认知方法则要通过学生依据自身对专业知识记忆的习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中进行培育。而专业情感因素在其中起到的是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情感因素的引入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专业阅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责任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专业好奇心,提升其对档案学专业知识与职业选择的热情,使学生能更早地投入到档案专业知识积累与学术研究之中。其二,情感因素是学生从事档案学术研究活动的主要动力。任何学科的深层知识都不是靠一两次的认识活动而得出的,而是依靠认识主体在不断对其有认识成果的积累和现有认识活动的深化中而获得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依靠研究主体的逻辑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准确把握而得出的,因此如果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特别是纯粹理论性的研究需要研究主体有强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在这种强大的,以对档案学真理追求为目的的情感驱使下,认识主体才能对研究对象全神贯注,才能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情感因素的引入会使学生为档案学术研究注入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推动其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而档案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热情与激情的重要途径,专业教育的成败并不在于培养多少学生,获得了多少教学成果,而在于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培育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有热情、有动力去完善和建设自己所学的专业。其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信息的选择与加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下或处于一定的情感层次上进行的。因此,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会选择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认识层次,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往往情感因素将直接决定认识主体选择什么样的认识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对象。显然情感因素对档案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双重的,这种双重性不仅表现在研究主体在研究活动容易受到积极情感因素与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还表现在同一类情感有时是科学思维产生的催化剂,有时却成为研究活动的绊脚石。拥有对专业研究的热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往往会成为研究主体进行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但是对科学研究过分的热情、过分的投入,往往会使研究主体产生过激的心理与外在行为,如经不起反对者的辩驳与批评,或者为追求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编造或伪造调查数据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禁止的。再如挫折的情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因素,这种挫折感对某些人来讲是一种打击,如多次研究的失败导致研究主体产生对研究行为的怀疑,但是挫折感有时会使研究主体痛定思痛,加倍努力。档案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肩负着学生正面专业情感的培育和负面专业情感的疏导与干预,并在师生学术互动中,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专业观和学术观。
3走向应用
——档案专业情感教育方法之选择对档案学这种在社会影响力较弱,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起点较低的学科,应该从学生初涉专业领域开始,加强学生早期的专业情感教育。档案专业情感教育形式与手段很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3.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档案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档案学专业知识的中介,更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情感印象的重要参照物。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言谈中流露的对档案学专业的情感,是学生早期专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影响源。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课堂上熟练地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使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或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充分肯定档案学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进行档案学理论性的研究等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肯定档案学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升专业情感的过程中,不应该肆意的捏造某些事实,或过分的夸大档案学的某些现象,而应该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积极的信息引导学生的专业热情。同时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在课下、生活中也要不断为学生灌输积极的专业情感因子,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不断感染、熏陶学生,进而增强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的信心。
3.2通过档案学专业实践
前文所述认识主体的认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除了主体要从社会实践过程中汲取必要信息之外,还要外在世界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刺激。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符号性的传递,即通过语言符号的形式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属性传达给学生,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有的主体接收并储存过,有的主体没有接受过。因此没有接收过此信息的主体则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去了解和把握,而专业的社会实践为认识主体提供了一条捷径。档案学是一门以实践见长的特色学科,学生需要在四年不间断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档案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设定专业实践的目的往往仅限定在培养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即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而专业实践恰恰为档案专业情感教育提供了施展的平台。长时间的校园学习使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种好奇感使学生常常抱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社会实践中。通过档案学专业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从实践工作角度更深层次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这对增强学生对档案认识的实物感,对完善学生的专业认知结构具有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接触档案专业工作,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档案管理这项职业的了解,进一步为学生树立了档案职业感。此外通过大量的专业实习,学生会不断积累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高其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渴求度,有助于学生理性认识能力的提升。如果专业社会实践设定不合理,或没有达到预期设定专业社会实践的目的,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对其参与档案学实践的热情,甚至是今后投入到档案工作、档案学术研究工作的热情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丰富、多元的档案专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作用明显。
3.3通过档案学各类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是前人和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主体在认识档案及其现象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合理性的认识结论。学生能够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继承合理的内容,并能够从当前的研究成果中感受和接收新鲜的信息,特别是通过研究成果的消化能够提高学生对档案学前沿问题和理论深层问题的认识能力。当然学生对档案学术研究成果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有些学生认为当前的研究成果过于抽象和复杂,使他们无法理解和把握成果所要传达的信息,这为其进一步提升对档案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能力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了其对档案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通过档案学术研究成果提高其自身专业情感的过程中充当“向导”的角色。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由浅入深的阅读档案学相关的文献,并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适当的提升阅读文献的档次和难度。这样学生思维意识中所建构的档案学认知图式,能够更加稳固,学生对档案学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也会随之提升。
作者:任越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