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共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河南省自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但教育经费并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略有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2012年,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全国平均16367.21元,最高的是北京47623.53元,最低的是河南11007.33元,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还不到北京的四分之一。经费欠缺影响了学校硬件和软件的配备,影响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高等院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2013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841所,河南有39所,位居第8位,但每1000万人口拥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少7所。另外,河南省重点院校数量极为匮乏。河南省高考人数占全国10%的比例,但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没有一所“985”高校,占全国116所“211”高校0.8%的比例。从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几所大学基本分布在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等地理核心城市,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等5个地市没有本科院校,濮阳、三门峡、济源等3个省辖市只有1所专科学校。③各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人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河南省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结构未能和区域发展的步伐合拍。受扩招的影响,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为提高招生数量,大量设置传统专业,如中文、历史、政治、法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重复设置率高。每年招生规模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而缺乏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密切联系的专业,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供给失衡、结构失调,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要求脱节等问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需要。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09年,河南省技术成交额为387601万元,仅位于全国第16位。④主要原因有:科技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薄弱等。由于缺乏敏感的市场意识,及强烈的成果转化的动力和压力,很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群策群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强省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下,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支撑、科技贡献,为河南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意识。河南省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认识高校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重大作用,自觉地把本位视角拓展为整体视野,达到认识、目标、步骤的高度统一。同时,采取名牌特色战略、多模式发展战略等,积极为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要切实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重点抓好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整合调理高等院校的结构类型,逐步从围绕着郑州、洛阳等核心城市,向中部城市群辐射,在各地级市均衡分布不同类型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严格落实国家经费投入规定,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河南作为教育大省,要严格执行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比例的规定,更好地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体制;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研究适合高校办学资金筹措的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面向经济主战场,构建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学科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确定全省高校学科建设的局面,以产业结构发展为核心和导向,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吻合度和优化度。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拥有38个行业大类,以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轻纺等产业为主导、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工业体系。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河南将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之一的高等教育行业,也应该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学科发展计划。按照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地域特点、强调学科融合、秉承传承发扬的原则,进一步提炼学科导向、凝聚科研团队、建构科研高地。同时,加大投入,巩固已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构筑格局科学、结构合理、资源同享、互相支持的学科群。构建运作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十分重大,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增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意识,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科研基地,实现资源互补共享。要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河南省高等学校完成国家级重点科研任务的水平,重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改革,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提高高校科技对河南省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支撑力度和贡献率。要建立“高等教育一研发一创新一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链条,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梯队与区域经济互动。第一梯队,稳步加强综合研究型高校建设,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适度超前发展,形成高质量核心,成为精英教育的培育基地,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社会联动效应。2013年,河南省的本科高校数为39所,占全国841所的8%比例,居全国第8位,但重点院校仅有1所,位于全国末流。这与教育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符,难以向教育强省迈步。同时,河南省的院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仅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此,要继续坚定地实施高校人才引进措施,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面向海内外引进一定数量的省级特聘教授,发挥特聘教授的学科领军的作用,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战略措施。第二梯队,扎实发展与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使之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07-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0%、0.8%、3.16%、0.97%、2.59%。可见,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已没有太大的空间。根据研究,预测2008-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平均增幅为-2.27%。到2016年,河南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下降到低谷的659万人。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将出现发展放缓的“平台期”,规模扩张已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是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中坚力量,应稳定其规模,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第三梯队,积极灵活发展高职院校和开放式大学。根据测算,2010年河南省15-64岁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低于2010年教育部统计的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8.5年。这既有河南省人口基础薄弱的原因,也和河南省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由此,应构建网上通用平台,制定标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灵活设置符合产业结构转型中分化出的新的职业对应专业,实施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的纵向延长,打造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通道,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与中原经济区相对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的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大学的基本功能中,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能。为了使学校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河南省就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抓住质量特色、服务社会等现实要求,才能使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创新中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实施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深化职业教育机制创新,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机制,大力推行“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实施分专业、分区域开展系列技能大赛活动,探索适应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分阶段培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同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拥有先进科技就代表着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先机,就拥有了构建高等教育体系,进而构建经济体系的话语权,最终便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董星
第二篇: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内涵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的科学发展
(一)经济的科学发展经济的科学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问题增长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的协调和优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的增长。经济的科学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概念较狭小,偏重于数量的统计,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早期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单独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益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民众的福利,不考虑付出的社会代价,就不是经济的科学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科学发展经济增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入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就要发展全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仅仅几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好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高速教育结构,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兼顾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投入问题。只有高校各个部门的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才能换来各类人才的回报社会。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教育经费和基本教育支出等。同时,又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通过各类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秩序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办学、学科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一)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其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图书购买,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基础和物质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义务教育,其次是高等中等教育的各项其他教育。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的前提下是没有精力去投入教育的,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难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从谈起。就一所高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很难进行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的规模也就无从谈起。其三,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就不够完善,且教育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就无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纵向教育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系统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二)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在“产学研”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生产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企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高等教育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区别,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与一般工人与所差别。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一步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教育投资也必然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回报社会,又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李翀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等教育管理的途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激励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广泛,层次参差不齐,这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中兼职教师占多数,他们不仅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还要兼职从事其他科研、社会工作,劳动强度高于仅从事全日制教学工作的教师。那么,要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必不可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估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科学地管理教师队伍。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是指成人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激励教职员工取得良好绩效,从而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绩效的效果。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成人高校的管理目标,并就如何达到管理目标与教师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和员工能力的提高而非简单的任务管理;绩效管理既强调结果导向,也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象是教师资源;明确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技巧、研究水平等,方法可以采用360°全面分析、对比分析、设定标准分析等;选拔考核人员;收集考核人员的信息,如教师的基本情况、科研实践等情况;做出分析评价;考核结果反馈,即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并与考核者面谈。明确了绩效管理需解决的问题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模式,可以对教师教学工作和效果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2.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1)绩效评估原则。第一,科学合理原则。绩效评估的前提是科学性、合理性。绩效评估的指标要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不同类型、岗位、层次等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引导教学科研工作深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及权重。第二,实绩为主原则。绩效评估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以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实绩考核为重,即以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为主。教师工作实绩是教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水平和创造力等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绩效评估的客观标准。评估者在绩效评估中既要以客观标准为指标,又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和立场评估优劣得失。只有选用合理的方法度量业绩,绩效评估的结论才具说服力。第三,定性、定量结合原则。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定性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特点,定量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的质量。定性考评存在模糊印象判断的问题,定量考评存在指标难以量化、考评不全面的问题,二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才能够对教师的业绩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估。第四,动态原则。绩效评估可以体现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情况。绩效评估指标应根据教师动态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绩效评估指标设置应有轻重之分,次要的指标可以适当粗略化。动态的绩效评估才能全面、如实反映教师贡献。(2)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法、目标考评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绩效评估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教师本身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教师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3)绩效评估内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包括教学的态度、工作量、方法与手段、质量与效果。具体内容指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有满额的课堂授课工作量、实践指导工作量,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到良好教学效果。综合工作水平评估,包括职业素养评估、专业能力评估、科研能力评估、实践能力评估。职业素养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表现。评估教师是否热爱成人高等教育,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专业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针对专业技能的评估,设置量化评估项目,如专业学习、业务竞赛、学历学位进修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标。科研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在科研方面所获得的业绩,是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估比较复杂,首先要依据绩效管理模型,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其次要将发展战略分解为具体目标,如学校教学学科建设目标,最后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师的科研绩效目标和标准。实践能力评估,主要考察教师推动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方面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行为。具体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青年教师专业指导、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贡献等。
作者:尤妤冠单位:福建省教育学院
第四篇: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
一、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陕西省高校开始与一些发达国家合作办学。截止2012年底,陕西省共有8所学校的19个中外合作项目或机构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审批或备案。其中高等学校学历教育项目13个,本科项目1个,硕士项目6个,专科教育项目6个,专业涉及到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酒店及餐饮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类、艺术学类、经济贸易类等专业。合作对象主要是经济发达、科技以及教育先进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各高校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多种形式,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管理和应用型人才。为保障和促进我国高校境外合作办学的稳步发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加强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和多媒体汉语教学项目,加强其他中国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对外教学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在政府的推动下,陕西省高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目前,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在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瑞典、阿根廷、菲律宾等国开设孔子学院7所,开设孔子课堂2个,对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西安交大—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同时,全省高校与50余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互访、互换、合作研究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来华留学工作中,陕西省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逐步完善来华留学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近十年来,陕西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呈跨越式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共接收来自100个国家的近5000名外国留学生。目前,外国在陕留学生人数累计2万余人次,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在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有了明显提高。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这对推动陕西高校的教学改革,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的跨国高等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一批经济建设所需的紧缺人才;但相对于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省市,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陕西省的跨国高等教育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陕西跨国高等教育在促进本省经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提升本省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并未产生明显优势。(一)对跨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跨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政策层面、管理层面以及实践的效果。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制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并积极实施抢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高点。美国、澳大利亚等跨国高等教育输出国,其跨国高等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2000年,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中,美国获益102.8亿美元,英国获益37.85亿美元,澳大利亚获益21.55亿美元。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已经分别成为他们本国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出口产业,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出口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11.8%、4.9%和3.5%。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以色列等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地区)也纷纷制定政策,吸引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其高等教育水平。这些国家(地区)的政府在对待进口高等教育上的态度都比较开放,以欢迎和鼓励的政策促进其境内的合作办学活动。2003年,新加坡政府发起了“全球校舍计划”(Glob-alSchoolhouseInitiative),旨在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亚洲区域高等教育中心。马来西亚则提出,到2020年把马来西亚建设成一个“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宏伟目标。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跨国高等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跨国高等教育已由教育的输入国逐步向输出国转变。陕西省对跨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看不到它对我省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些领导认为,跨国高等教育投入的精力大,宣传费用高昂,但规模发展却不明显,有“出力不讨好”的想法,造成了对跨国高等教育的信心缺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速度慢陕西省是全国高等教育的大省,拥有的高等学校位于全国前列,但其跨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缓慢。2003年至2013年,陕西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由原来的8个,增长到14个,增长速度较慢。目前,从其中外合作办学数量来看,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全国排名第9位,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全国与贵州、甘肃、新疆并列排名第24位,远远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省份(见表1、表2)。(三)专业设置集中,合作领域较窄教育部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我国的政策目标也强调社会急需与新兴学科专业应当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领域。但目前陕西省高校中外合作项目较多集中在专业管理、经济贸易等投资成本较少的专业,导致专业重复设置。工程类、医学类、农业类的专业因投资成本较大,与外国合作举办这些专业的学校或机构不多。在目前全省7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我省急需的理工类、信息类、国际法等专业项目几乎为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陕西省各高校根据本校特色和优势设立的合作办学项目少,致使本省高校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另外,这种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的情况,也不符合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应当指出,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省内高校设置点已经很多,不应成为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也热衷于举办经济学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未必合适。
三、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跨国高等教育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之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WTO服务贸易的推动下,教育资源从资源过剩的国家或地区流入教育资源短缺的国家。国外高等教育输入我国,其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已是一种历史必然。作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大省,陕西省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人才、前沿知识、先进的教育技术、管理经验和教育资金等,弥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使国外先进性融合于我省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最终实现有效地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负责跨国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认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变“官僚主义”作风,在工作中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等宏观的管理职能,积极服务于我省的跨国高等教育事业。各高校应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把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先进课程体系纳入到学校的战略规划中;遵循同类型、同层次学科专业质量高于本校的原则,审慎选择合作对象;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二)引导我省高校合理定位,平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结构设置目前,陕西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民办高校18所。既有综合性的名校,如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还有一批专业特色明显的大学,如亚洲唯一的以高速公路建设为特色的长安大学,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农林科技为特色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纺织、服装艺术为特色的西安工程大学等。陕西省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调控职能,出台用于指导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优势专业的相关文件,基于陕西省省情,鼓励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各自的特色优势专业,促进陕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利用多种途径推进外国留学生工作加快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引进外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还应积极地拓展国家教育空间,即走出国门,到世界教育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学校是向全球所有人开放的,一些著名院校的海外学生人数通常都在上千人到几千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优秀的人才学成后为己所用、聚集教育经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之一,其调查使用的评比指标中,外籍教师人数及外籍学生人数占其评估总分的10%。一位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也曾明确指出,留学生多少是衡量学校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陕西省不少高等院校内目前基本都设有国际交流学院或外国留学生工作办公室,不同程度地在招收外国留学生。但是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和教育教学资源调配不足、社会化管理条件薄弱等因素,留学生规模一直不大。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途径,促进留学生工作。在中外合作院校开放外国留学生教育,从世界范围招收学生。2013年9月,在纳尔扎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省份,陕西高等院校更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陕西独特的文化优势、科技优势、教育优势,以优化学生结构,提高培养层次为突破点,吸引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陕西省留学。陕西省目前正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跨国高等教育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陕西省各高校应利用这一机遇期,充分吸收教育资源,借鉴京、沪、津等市跨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重点投入和开发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专业,走特色型办学道路,以实现陕西省跨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闫佼丽刘建林单位:西安工程大学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