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学范式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体论范式一直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人学本体论范式的典型产物是推崇“理性人”,这是一种与“生物人”“自然人”认知相对立的观点。“生物人”“自然人”认知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类本性的某个属性,并把此种属性归结为人性中不变的性质,作为人存在发展的恒定规范。“生物人”“自然人”是对人的单向化分析,单向化的分析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分析的“物化”,而被“物化”的人们迷失了生命的本真。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人类活动具有自我创生性,而动物活动受到对象范围的限定。本体论范式运用有限去把握无限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活世界与主体人的脱离,人们失去主动性和创生性而成为对象的存在,最终导致主体成为抽象的存在物。本体论范式指引下的教育,容易把人抽象化、片面化,而忽略了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高等教育管理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使人的价值得到全面展现,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人的观念,实现教育观念中人学范式的重塑。与本体论范式不同,实践人学范式关注人自身的丰富性和[摘要]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并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学问。在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多样化特征,倡导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人学范式的认知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螺旋发展的存在,而不再作为“先验的”对象化存在。个体人在现实存在中不是“同一的”,而是一种多样化的“生成”,这为人们对于个体的认知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实践人学范式不再用断裂的、固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超越了封闭系统和实体的刚度,回归人在世界中的现实生活。具体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实践人学范式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具体的、丰富的个体存在。其次,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种存在是固化不变的,世间万物均是无限开放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存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客体均在从事属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而且教育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人。人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核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所结成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体论人学范式在追问人的本体存在的过程中重视对于人的本源探求,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实践人学范式让人们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重新审视自身,指出“对组织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他们在组织内的遭遇造成的”。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生成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参与管理的要素主要有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和管理环境等,这些要素有机联系,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逐步发展与更新。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中,经验型管理模式适用于教育功能相对单一的状况,产生于高等教育发展早期,主要应用于有限规模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在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对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行政干预高等教育管理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反映时代需要的手段,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时序上先后产生,然而在管理实践上二者之间不存在更换与改造的问题。这归因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本质上体现的是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管理要素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与之对应的联系结构。当前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逐渐与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并形成互补。教育的定位是对人类生命和发展的终极关怀,高等教育管理要达到并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必须依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并体现教育管理客体作为认识主体和思维过程主体的定位,从而积极调动各教育管理相关者参与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当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主体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教育管理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克服了本体论人学范式的缺陷,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借助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演绎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实现教育管理活动“有生命在场”。由此,高等教育管理实现了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复归。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强化传统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尊重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管理客体不再被视为物化的“对象”,而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个体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广泛参与是教育客体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关注个体价值的基本表达。
三、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实践人学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把重点放在教育管理范式主导地位的人,倡导发挥个体的创新精神和能动作用。与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基于教育管理的人性论研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方面包含管理理念、管理系统(包括制度、规范和政策法规等)、管理机制、管理活动和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等因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1.与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以个人或团体的管理行为、管理经验为基点,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的限制。相较于经验型管理模式,参与型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价值仅仅作为一个部分参与到管理过程实践中。这一方面降低了对高等教育管理者经验的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凸显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能适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管理经验是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复杂环境,固有的经验管理一旦与现实的环境局限冲突,必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制度策略的调整对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教育客体在管理中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教育管理主体的状态。其次,从教育管理客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客体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减少内部摩擦带来的决策失误,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管理客体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当然,自我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和教育管理平台,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当前科学文化的不断繁荣促使学生产生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愿望,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展现。
2.与科学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研究手段,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现代科学教育管理,毫无疑问将大大提高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主体逐渐开始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然而在具体的执行中科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运用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并不意味实现科学的管理。因为科学管理以逻辑分析为重点,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包含多种非逻辑因素,比如经验、情感、创造性等,这些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的管理因素导致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运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现代化方法难以实现量化。此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将使教育管理成为一种社会控制体系。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优秀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促使高等教育逐渐外在化,逐渐远离人们内心世界的本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是在基于系统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明确了管理的具体职责和权利,而且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而是在遵守组织和程序的基础上,肯定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四、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逐步淡化教育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模式中被动管理的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师生接受教育管理的积极性,更是教育管理中个人主体性的体现。参与模式倡导师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师生不再仅仅作为被管理者,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管理,更有益于实现教育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高等教育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点。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是人才教育的主导者;而现代教学实践中,为了顺应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再单一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拓展了教育载体,积极落实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发展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空缺,实施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回应。
3.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年均7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相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就业是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剂良方。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生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增强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的主体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积极促进就业平台的搭建,以推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教育管理活动定位到个体的发展上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要求。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是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切实构建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育人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需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参与氛围,这也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指教育部门及相关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尊重人和依靠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虽然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但管理活动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身上。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实现个体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2.确立以师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规划。教学管理规划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规划的作用是确保教学管理的过程和效果与高等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各层次目标、任务的协调统一。科学的教学管理规划是教学秩序稳定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教学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过程,对应学制的教学学时安排,学分分配。教学管理规划的科学设计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优化人才培养、创立人本管理机制的基础。
3.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高等教育以师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对管理者的激励。然而,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强调对量的评价而轻视对质的评价。管理者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往往把精力放在教学秩序稳定上,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为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管理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关主体必须建立并完善各项监督机制和激励机
作者:闫兵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