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职业转型下教师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此,从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原因以及转型期对高等院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职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在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继续发展提出的相应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教师发展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大类。其中职业型的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校、学生、就业单位三方利益要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下,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措施,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开始呈现向职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但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不只是概念上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第多方面的转换。其中,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帮助高等教育职业化顺利完成转型。
一、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及要求
1.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原因
近年来,由于盲目扩招,再加上管理不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却是茫然不知所措,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其中,职业技能不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教育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化这一改革方式。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产业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作为为其提供人才支持的高等院校必然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2.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指对待职业的态度,要做到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把职业生涯作为自己价值体现的形式之一,而不仅仅只是把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很多学生在上高中时努力学习,拼命考入大学,但真正进入了大学后,却由于紧张的学习节奏突然放慢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因此,对于未来十分迷茫,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意识。毕业之后甚至对社会产生恐惧感,逃避工作,做起了“啃老族”。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高等院校在进行职业化教育转型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培养职业意识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设计相应的职业生生涯规划,以在毕业时充满信心面对社会。
3.树立学生职业道德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但总的来说,以诚实守信为代表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行业都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刚刚从事工作的毕业生贪污、受贿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案例,这是长期以来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造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阶段,学生做人的道德素养大致形成,但职业道德素养尚是一片空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内化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优秀的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更胜一筹,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职业能力的教育要求毕业生必须获得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与同事、上下级进行合作沟通的技巧。但一直以来的实际情况是,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甚至完全退化,更不会主动寻求与人的合作。高等院校在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独立完成工作的热情,并帮助其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使其熟悉团队合作的方式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的影响
1.满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经济的市场化致使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自行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如实地反映教育领域的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事业分门别类地输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2.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转型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的积弊没有被清除,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思维僵化、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使得高等院校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对于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并不协调,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渗入到教育领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进入本校学习,高等院校必然要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以学生的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来完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运作效率,做到与时俱进。
3.适应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变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相应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转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学校教育之间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有着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职业化发展能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广泛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
三、高等教育职业化教师发展道路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一直以来都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工作发展也要逐步跟进,保证高等教育职业化能够顺利转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思想
这是就教师自身来讲。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一直以来都遵守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机械式教学思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学什么,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也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当前高等院校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学生要、老师教”的形式,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适度的调整。
2.改革教学内容
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说的。要想高等院校的教师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势,而不被淘汰,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公共课的教育模块和专业课的教育模块相结合,而职业化教育则必然要求增加职业化教育内容,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实际上,尽管高等院校开设有就业规划指导课,但是课程不够系统化,授课内容不够深入,授课时间短并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仅仅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因此,在现有高校的课程结构安排上应该增加相应的职业化教育模块,并与不同的专业知识配套,其内容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每届的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教授,打好基础,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变化。
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课理论实际应用能力。这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动手能力,多多进行实践操作。以市场营销学专业为例,在学生学期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专业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布置完成广告策划书、营销策划书、战略分析报告计划书等任务。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将社会上一些组织完善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内课外的实践经验,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快建设双师型
教师这是以高等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出发点,来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的发展方向的。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职业化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非常强的科研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化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掌握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并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高等教育职业化要求下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起教师企业招聘制,在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员工兼任学校的职业化教育培训教师,增加教师队伍中有相关企事业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例如通过专业讲座、校企交流、岗位挂职等方式,实现对教师队伍职业专门化的建设,以便其更好地胜任职业化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双师型教师津贴补助的方式,鼓励教师提升教学以及科研能力。
四、结语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条件,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有利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符合新时期状态下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职业化代表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具有高水平以及高技术的现代化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70-74.
[2]周元才,闫智勇.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职业技教育,2014(22):23-26.
[3]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3.
[4]曹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9):61-64.
[5]张军,万兴亚.产业化与市场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6):17-20.
作者:董钊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