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念,从其起源着手分析,指出了该理论的突出特点,探讨这一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适用性,提出以服务导向施行管理、以职业标准要求管理、以市场秩序作为借鉴、以完善评价配合管理四点教育管理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高职;教育管理;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不断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市场导向对从业者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岗位技能,还要有深厚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也要紧跟市场导向,针对新的市场需求想实策、出真招。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市场导向,主导目标引领,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目标一致,为此,高职院校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推动教育管理改革与实践提供新的路径。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通过西方流派代表性的结论,我们可以将该理论总结为:要让公共部门采用竞争机制以及借鉴私营单位的管理措施,把市场性的原则落实进来,进而打造公共服务的需求化且多元化,也使得相关公共部门的服务获得更多拥护和更高效率。
2新公共管理的特点
2.1以服务对象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服务性是管理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1],其遵循顾客乃是上帝的原则,以其服务的对象为行动转移。因此,以此为行动“指挥中心”的政府能够及时反馈顾客心声,真正满足实际需求,保障其权益。
2.2鼓励遵循市场秩序
新公共管理强调要让市场成为主体来引导政府改革,这样,会缩减政府规模,大大提升服务效率。目前,新公共管理思想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工作较多运用,也是新时代各企业发展、管理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
2.3对公共组织加以细分
此理论把公共组织划分成四个类型,即政策组织、规制组织、服从型组织、服务提供组织。前两类是起到催化作用的组织,需要集中力量做好适应市场的制度规划,并合理监督和管理好相应的执行;后两类则是具体执行服务的组织。
2.4完善绩效以实现监督
强调绩效评估的作用是其突出特点。该理论下的管理要求公共部门明晰绩效的标准、具体的评估策略等,并要求其界定好相关事务内容、目标,乃至考核指标。这样一来各部门间事务责权明晰,监督落实也更有的放矢。
3新公共管理与教育管理的适用关系
3.1管理本质有一致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产出”公共类产品,包括核心、混合产品两种。而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和混合产品的特点有一致点,设有一定的招生门槛、范围,也规定相应的教学费用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入学受到限制,让教育管理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存在,只有满足条件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一资源。另外,高职教育又兼有核心产品特点,即这个教育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公平、公正地提供给每个符合条件的人的。
3.2价值目标有协调性
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校园行政管理与教育体系始终都是矛盾体,如果相互间缺少协调性,就会抑制教育的顺利推进和发展。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着重强调要协调好政府与高校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和院校之间的矛盾。如今,我国的教育管理理念获得了更深入的挖掘,更强调对院校内部管理构架的改造。可以看出,从目标层面上,我国高职教育和新公共管理有协调性。
3.3前提假设有系统性
新公共管理强调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都是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们的利益取向,且站在他们的视角制定服务机制。高职院校中,所涉及的管理人乃是学校的教师、行政领导、其他人员等,他们一边承担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一边也有实现自身价值,突出存在感的需要,如渴望在职称、薪资、学术、荣誉等上面获得进步。因此院校的管理机制中如果突出相关的激励性质,就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特征有重合。
4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4.1目标滞后于时代,没有市场机制观念
一方面,当前高职教育遵循的目标体系滞后于时代,相关的合并与共建措施执行不到位。鉴于许多高职院校规模小、专业不完善等现状,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很多院校开启了合并、共建之路。然而,协议性的教育管理在实际落实上困难重重。合并的本意是要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但在落实上则面临领导层面的重组、磨合问题,学生学籍管理上的混乱问题、不同院校的条件参差不齐问题等。共建合作共赢虽然预期良好,但是各个院校的利益如何协调、招生规模如何调整等问题也不少。这些都使高职教育管理的效率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没能契合新时代市场需要,对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系统性培养[3]。教育管理先进理论带动教育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旦市场引领的目标缺乏市场思维的支撑,管理系统在执行落地上就会大打折扣。随着近年来社会反馈到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逐步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教育管理配套还不够完善,导致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比还不够系统。如,部分高校都还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课程,人际关系、职业忠诚度教育等也只是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略有体现。实际上,做好职业规划以及掌握基本的职业素养亦是一种技能,其重要性不逊于专业技能。此外,高职教育管理中,依然是行政力量大于市场导向,市场引领目标对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力度还有欠缺。这使得市场机制在院校教育中施展不开。
4.2统一贯彻教学法,无特色且脱离需求
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并未停歇,但是很多管理做法依然存在不足。一方面,高职教育致力于结合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教育,但如果差异化过大,而忽视了共同的市场需求,则会影响市场导向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实力评估有误,没有找准自身优势,进而丢失了办学特色;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生硬引进外来管理理念,没有与自身实际相融合,盲目效仿,忽视特色,从而导致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4.3未形成联动机制,与社会实际互动少
高职教育管理在常规认识中是与市场、社会紧密互动的管理,这和其育人方向相契合。但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发展还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其规模、实力都受限,在与行业、企业等互动时缺少更强的准入资格。特别是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在任用教育、管理等人才时,会进行薪资对比,相应的教育管理水平也与其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实际上,高职院校最好的教育管理机制应该朝着“双师型”发展,这样与企业、行业产生默契配合,人才培养、输送得到保障。但是,目前真正做到如此联动的院校不多,依然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4.4绩效评价不健全,教学工作少内驱力
高职教育管理中,对相关人员的绩效、评价是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这两方面虽然都有针对性的改革,却依然不成体系,没能对教育、管理者提供真正的驱动力。绩效方面,它本是对教育者相关工作的过程性记录、考核。但是其中缺少创新性的激励因素,教师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然后就是正常的领工资、带学生。这让绩效考核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职业素养提升没有激励。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往往采用学生对教师打分进行测评。然而,学生视角与教师职业视角是截然不同的,其测评结果的科学性有待验证。特别是在绩效和评价中,院校都缺少对市场竞争机制的利用,而教育人员的工作动力往往靠职称晋升、学术成果等作为支撑,其对于教学的质量影响也是可大可小的。
5新公共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实践对策
5.1以服务导向施行管理
新公共管理中的服务导向相关理念可以被应用在教育管理之中。在以往的管理实践中,高职教师负责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制度、课程安排,缺少自主权,也缺少能动性[4]。而采用新的理念进行改革时,则可以突出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参与教育管理具体制度的制定、形成过程,从而使教学与管理形成相互衔接的有效机制。在新理念下,教师是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5],所以要尊重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且学生也是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也要尊重他们的职业能力强化需求。比如:在部分高职院校院(系)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并对其需求进行不同层级、侧面的划分;同时在制度上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体系化指导的相关管理,建立诸如茶艺、舞蹈、体育等俱乐部,推动适应市场形势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真正做到把教师、学生这些“顾客”服务好、培养好、管理好。
5.2以职业标准要求管理
5.2.1管理主体满足职业标准。以往的高职院校习惯聘用资质高、学术强的人员来负责高层教育管理[5],如教授、优秀教师等。但是他们并未进行过专业化的管理培训,管理并不一定擅长。采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后,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的管理人才培训内容,培养一批职业行政管理队伍,专司教育管理之职,建强行政管理队伍。5.2.2管理模式满足职业标准。在制定新的管理模式时,高职院校可细化内部的管理制度[6],一方面完善管理主体的量化管理和考评,针对管理人员的不同岗位细分关于选拔、考核、评价等的标准,让管理主体在执行时有目标、有内容、有依据、有标准,促进管理人员个人水平和整体队伍素质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针对职业素养的市场培养需求,构建切实可行的职业素养培训系统,充分调研市场所需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内涵和目标,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培训方式、方法、内容、标准,设计培训流程和路径,加速职业素养教育的普及。同时,不仅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纳入其中,一并进行职业素养标准化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和思维的教育管理团队。
5.3以市场秩序作为借鉴
政策性的、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容易形成院校管理中的生硬感,妨碍教职员工的自我成长,也容易影响和制约院校可持续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可以把新公共管理提倡的市场竞争机制作为本校教育管理的“活水”,积极引进,最终使校园形成类似市场的秩序氛围。当然,“活水”引进需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改良,让教育管理的本质保留,而活化形式、活化角度。如,针对学术研究领域的管理,可以杜绝对资历、职称的“一刀切”原则,而灵活变通地减少准入门槛,以真实能力论高低,体现能力为上、人人平等竞争的理念。市场秩序也可以沿用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领域。如今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学生综合测评,把技能大赛、公益服务、社团建设、职务担任、“第二课堂”等指标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因此尊重市场调节有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
5.4以完善评价配合管理
5.4.1引进新的评价标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将适用于企业管理的相关评价机制、准则应用到公共管理上来,进而辅助相关管理获得质、效的提高。那么,高职院校遵循其要求,可将国际管理体系相关质量认证标准嫁接到自身的教育管理之中。高职教育本就是与企业需求对标很强的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即遵循国际质量标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两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自身教育评价的体系细节中,结合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以现代化新型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体制。5.4.2定量结合变量。具体操作评价时,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单一看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定量,也不能单一看其变量,而应该使定量结合变量,综合考核、综合评价[7]。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对学生的素质形成影响。因此,有的高职院校会聘任党风廉政建设特约监督员对教职员工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还会印发“师德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这些都是对思想态度、道德品行等变量的一种考核形式。高职院校在严格考核本职业务这个定量的同时,结合变量考核,使所有人员处在公平的“市场”秩序下,进而体现其主体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吕宇栋.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职管理体制模式创新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9,637(11):203—204.
[2]汪丽霞.新公共管理思想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管理观察,2020,744(01):115—116.
[3]杨晓文.高职教育管理现状与体制变革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2(01):99—100.
[4]朱艳军.刍议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2019,513(14):43—44.
[5]黄永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J].管理观察,2019,717(10):89—91.
[6]王迎春.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J].国际教育论坛,2020,2(03):3—4.
[7]汤顺清.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探讨[J].才智,2019(07):47.
作者:吕涵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