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公共管理下职业技术教育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公共管理下职业技术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公共管理下职业技术教育探究

摘要: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性刺激,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之一。本研究集中于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以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上,分析了政府、企业、学校在二者的发展关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以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部分地区未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用未能真正得到体现。因此,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观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管理服务,使其整个发展过程更具方向性,助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下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一)增强劳动者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企业在地方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原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为中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型企业[1]。高职院校应与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和要求培养专门的优势性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形成地区专业特色,增加企业投资可能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除了生产竞争之外,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2]。伴随着校企之间的合作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本校甚至本地的优势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集群效应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址过程中除了成本考量之外,人才因素逐渐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为中心,强化统筹作用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高职教育本身未能积极抓住市场发展前景,导致在专业设计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前瞻性不足、市场契合度较差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本身过分重视发展盈利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教育开展目标,从而导致发展滞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政府疏于统一规划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在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引导各大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并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为吸纳生源提供助力,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应的高级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发挥服务作用,成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促进三方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使人才供应更具针对性,避免部分热门专业人才大量供应造成供过于求或人才稀缺导致供求失衡的极端情况出现,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专业,为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优势助力[3]。

(二)强化经费投入,协助举办相关活动

为了帮助高职教育更快发展,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费扶持问题[4]。首先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督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扩大院校知名度。在资金投入过程中,政府应在财政投入方面做好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平衡,建立较为公平和完善的教育投入机制。例如在职教学校中设立发展基金和奖励金,扶持职校优秀学生的发展,给予活动资金支持,扶持高职院校举办相应活动,如职业技能比武、自主创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院校知名度,为其招生提供良好基础;也可以对当时市场需求较为迫切的热门专业投入资金扶持,给予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提供政策扶持,为校企合作提供助力

在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的过程中,主要扶持对象应包括企业与高职院校。主要原因是二者看似相互分离但在实际活动中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政府为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扶持,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院校不断发展、扩大规模,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使其在今后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而给予企业政策扶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忱,但企业本身对校企合作带来的投入和效益持保守态度,合作欲望较低。因此,政府除了强制立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让校企合作真正得以实施和展开。政府可以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以及减税政策,鼓励交换,让各个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各个岗位上进行了解和体验,职业院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退休人员到学校中担任教职;在实习方面的物料使用上,学校可以与企业实施统一订购,在增加订单量降低进货价格的同时,实现多余物资的循环利用,例如将学生实习的废料和剩料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增加资源利用率,在降低物品消耗的同时避免浪费问题。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可以通过经营入股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参股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一部分淘汰的设施提供给高职院校,降低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损耗。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除了政策扶持之外,还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拉动就业和入学人数,为新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保证[5]。

(四)强化企业作用,参与专业管理

为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使专业设置真正从利润导向变为人才导向,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专业管理进程之中,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对未来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规划,提供专业人才。企业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派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当前学校的专业设置现状、专业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指导,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并根据成绩情况安排应聘计划,使教学与就职真正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了就业率的同时,积极挖掘可用人才,使高职院校的积极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校园风气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整个地区的优势教学资源集合起来,为深耕教学、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出众的学校提供发展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市场的优胜劣汰[6]。

三、强化学校作用,改革教学体系

(一)改革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

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不匹配、就业困难、上升空间较为有限等特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与企业积极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加优越的劳动保障和劳动条件,让双方满意[7]。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校企双方的具体需求出发,一方面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可用性人才,增加岗位留存率,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让他们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协作,建立工作实训基地,模拟各个专业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在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提供基础。学校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个人的自我提升方式做出规划,并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为自我提升需求较为强烈的个体提供发展机会,鼓励学生成长。除此之外,在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还要考虑到对困难学生的帮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基础条件较差导致求学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较重,为降低这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生源,学校可以与本地的所有高中进行联系,在联系过程中大力宣传入学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学费的同时还能提供工作机会,真正做到学习与工作并行,减轻经济压力,给予充分的劳动保障,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区域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打造特色专业

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特点,如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与制造专业、机械化工专业、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矿产研究专业、四川的玉石专业等,学校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独特优势与特色产业,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核心设置一批辅助类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应与企业接轨,源源不断地将专业前沿的知识技能输送到学校中,统筹当地优势资源,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育结构,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长期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长期与生产一线脱离,导致其理论能力往往强于动手实践能力,即便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加强自我锻炼和学习,但是实际水平与一线工作人员相比仍然有所差距。而企业人员更多的是从事生产与技术工作,专业能力较强,但缺乏教学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应用双师理论,将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混编在一起,在实践课的操作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才进行实技指导,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工作要点总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抓住操作重点。学校与企业要加强联合,举行技术研讨会,在研讨过程中增强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其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强化师生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合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科研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活动的方式发布,并为每项问题设置相应的物质奖励,激发教职工与学生的参与和钻研兴趣,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和学生可以联合参与活动,在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尝试使用先进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必须从三方面出发,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合力的局面,增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力得到充分展现,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作者:宋天智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