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孩子的绘画是孩子对事物认识的一种写照,这位妈妈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不愿意听孩子讲讲自己的画,而是消极地指责孩子,强迫孩子从内心否定自我,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案例1〕那天清早,我走到小班教室门口,只见一位爸爸来送孩子,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就是不肯进教室。这位爸爸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扬掌就打孩子,还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结果,孩子泪流满面地进了班里,和同伴们玩时也显得很不开心,一会儿就跑来问老师:“老师,我爸爸会不会不要我?”爸爸的一扬掌、一句话彻底击垮了孩子心中的安全防线,这让稚嫩、脆弱的童心难以承受。

〔案例2〕一天,对门5岁的小男孩到我家玩,我拿草莓招待他,他摇头拒绝了,并告诉我:“妈妈说吃人家的东西没教养。”我无言以对,但看着孩子那直勾勾的充满欲望的眼神时,我又忍不住说:“就吃一点点,好吗?”孩子咽了一口口水,点点头:“那好吧!千万别告诉我妈妈。”顿时,我心中惘然。教育孩子要遵循人的天性,以上男孩的妈妈失真的“教养”教育培植的只能是“谎言”和“矫揉造作”。为什么要让孩子残忍地抑制自己的欲望,为什么不引导孩子学习“感恩”,学习“礼尚往来”?

〔案例3〕我们幼儿园有个孩子,每天都拒绝吃饭,询问原因,孩子说:“不会自己吃,要老师喂!”教师教育他:“你已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幼儿园的孩子都很能干,你也要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振振有词:“我妈妈说我还小,不能太累了。”该幼儿的妈妈的过度施助打击了孩子自主尝试的积极性,妨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将孩子的独立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1.心理误区。可怕的补偿心理和攀比心理占据了部分家长的头脑。有的家长儿时吃过苦、受过累,现在条件好就想在孩子身上补偿“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包大揽伺候孩子,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有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失落或惆怅。于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设计“修剪”孩子,孩子失去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而被迫去学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技能。2.形象误区。可怕的“母爱”变成了“母害”。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惧怕心理日趋严重,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遭欺。于是就像“母鸡”一样整天提心吊胆、寸步不离地将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这也不准做、那也不让做,“驯服”和“听话”成为孩子行为的准则。可这样就安全了吗?温室里的花朵有多少能经风历雨?3.行为误区。可怕的“身教”和“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有的父母为人处世自私、贪婪、俗不可耐,如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小偷小摸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行为出现偏差,又怎能不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呢?4.语言误区。可怕的否定性语言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有的孩子在家中听到的是由“不”字组成的词语“不许”、“不能”、“不要”、“不可能”,家长成了家庭中的“警察”,不断地向孩子亮“红灯”,孩子成了盲信、麻木的“奴童”。还有的家长善用挑剔的词语,动辄就对孩子或讽刺或挖苦:“你看某某就是比你好。”“你怎么这么笨!白养你了。”这不是教孩子学习生活的真正智慧,而是让孩子学会了服从、固执、狡诈和自卑。

(二)危害这些可怕的家教误区会令孩子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心情抑郁、思维迟钝、感受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1〕和能力的提高。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2〕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要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必须和幼儿园教育紧密相融、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心理教育大环境,才能使孩子避免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健康的“免疫力”。

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运用教育机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家庭教育更不能缺少这一点。家长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意图,巧妙地提出并加以引导执行,善于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需要,成为孩子自觉努力的目标。例如:下雨了,一位父亲撑着伞跑去接上学的儿子,刚好儿子和他的同伴正走出教室,同伴的爸爸是开着小汽车来的,儿子用羡慕的眼神看同伴,那位父亲见此情景立即提议说:“儿子,老爸今天特意陪你雨中散步,愿意吗?”儿子立即兴高采烈地同意了。结果,那次散步让父子俩收获了欢喜和乐趣,至今不忘。不同家庭中的孩子的遗传、个性、能力、气质均有千差万别,家长不仅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知人善教,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像名医那样问诊号脉、因势利导。那些“揠苗助长”、“赶鸭子上架”式的教育,其结果必然是失败。所以,家长应该给教育加点机智,让教育远离刻板。

(二)慧眼善待童心1.平等对待孩子。曾听一位年轻的妈妈讲述她4岁的女儿最不爱逛商店,这位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场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天,她和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孩子的鞋带掉了,她给孩子系鞋带,一抬头忽然发现眼前的情景多么可怕: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根本看不见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大脚、大腿,一个个带棱角的包时不时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原来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么遥不可及。所以,请你蹲下来,用慧眼注视孩子,用耐心和孩子讲话,用平等去走进孩子的真实世界……2.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友谊。当今的高层住宅隔断了人们联系的纽带,也让孩子失去了交往的机会和空间,孩子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变得孤僻、寂寞甚至变得歇斯底里,他们渴望交往、渴望友谊。所以,家长应该体察孩子的内心感受,带孩子走出那个狭小的空间,走进自然、融进社区,让孩子在他的童年里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3.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当今社会离婚现象司空见惯,但却给孩子留下了终身的伤害,不少孩子由于父母的分道扬镳而变得孤僻、冷淡、怪癖,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学习提不起精神,丧失了安全感。所以,建议有“危机”的家庭要为孩子着想,以一颗包容之心去诠释爱的真谛,给孩子温馨的爱,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当家长都以一双慧眼去善待童心时,您的教育就多了一份敏锐、少了一份呆板,多了一份适宜、少了一份偏颇,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就有了保障。

(三)尊重和赏识孩子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就是说数落孩子十个过错,其作用不如表扬、奖励孩子一个特长。孩子不是玩偶宠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行为和独立的人格。有的家长高兴时“逗”孩子,孩子一有过错就粗暴教训、指责,要么就用“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把孩子渺小化,让孩子自轻自卑、乖张、暴躁。孩子得不到鼓励和安慰,得不到心灵的陶冶,就会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尊重和赏识孩子才能让孩子认识自我、凸显自信、激发创造的潜能。曾有一个5岁的孩子将自己的十几张涂鸦作品用胶水粘起来,并自豪地告诉妈妈:“这是我制作的书。”妈妈惊喜地赞许说:“噢,宝贝儿,自己出版书不是难事呢。看,你已经成功了。”这位带自信长大的孩子就是美国前总统布什。所以,也许您一个赞许的颌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都会慰藉一颗稚嫩的童心,都会成为孩子成功的不竭动力。

(四)让快乐长驻孩子童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太多的父母给孩子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少参加一个兴趣班就会比别的孩子落后,少认识几个汉字就会比别的孩子愚笨。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机智,孩子失去了应有的欢乐,变得郁郁寡欢、失群冷漠。因此,建议把“玩”的权利给予孩子,把游戏的乐趣还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去享受家庭的脉脉温情、享受亲子的天伦之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探索的无穷魅力。当以一颗平常心善待孩子时,就会多一份冷静、少一份急躁,多一份理智、少一份冲动。让和谐伴随教育,让快乐长驻童年。若干年后,收获的将是我们带给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爱心、自主精神和所有能触动心灵的美好瞬间。

作者:包红英单位:姜堰市实验幼儿园